沈从文: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2020-12-03 15:38: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生命的轨迹 |
沈从文: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开了网络,才知道五月十号是沈从文离开我们29周年,对于一个喜爱先生文字的人,却忘记了这个重要的日子,难免感到几分遗憾,20岁的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那一年国文测试,他得了人生的第一个零分,一盆冷水下来,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租下了一间煤房,房子是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先生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就是在这样一间不受瞩目的破屋里,先生铺开了他脑海里的湘西古城。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通过先生的笔的描叙,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人说最美的湘西永远在先生笔下,这个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一九二九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单论授课,先生并不成功,但说爱情却是大获成功的,先生第一眼看见了模样秀气,皮肤黝黑,透着灵气的张兆和便疯狂的爱上了,从此展开了漫长而疯狂的追求。但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自己的学生写起了情书。
情书的文字之美,即便是到了今日我们诵来,仍旧为之动容。
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致张兆和情书》
这样的句子还可以拉得更长,这样的句子,我相信世间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拒绝得了的。张兆和为何答应了先生的爱意,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多年后用她自己的话儿说,这些情书写得太好了,好得她情不自禁地对写信的人生出了爱意。”四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先生的情书功不可没。这些情书多年后,被结集出版流行至今,里面动人的话儿,时至今日仍旧被不少向往爱情的男男女女沿用。
爱情是浪漫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经受得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打击,沈从文一身的诗人气质,对爱情、对婚姻有着更多的憧憬,他期望婚姻在相濡以沫之外,还能有灵魂上的相知相惜,他当然不满足于婚姻中仅仅只有平淡的亲情。
但不否认先生对于张兆和的深情,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社会风云变化之下,沈从文不改初心,在洪流之下不得不面临下放改造的局面,此时的沈从文既要面临政治上孤立无援,又要又遭受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人生可谓孤独了极点,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心头的执着,写不了小说,那就干点别的,在朋友,妻儿纷纷离去的情况下,他将目光看向了中国古代史和文物研究,他从时下不被史学界当做文物的扇子、马鞍、镜子、衣物、杯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入手,这些东西根本入不了传统史学界的眼睛,研究这些就等于自绝主流文学界了,对此他却看得十分的淡然,在1977年给次子虎雏的家书中,他解释得很明白:“直到明白独立工作态度已失去意义,才决心放弃了这个过时工作,另外从头学起,来搞文物……宁可过一种十分寂寞的日子,放弃那种名分上的一切好处,这廿五年在风风雨雨中不至于和老舍、巴金一道,成为运动中的扫荡冲击对象(因之也不至于使你们因而受累),或许也有些关系。”很显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常常告诫自己,“万万不要书生气。”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文物研究上,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研究的先驱者。他在考古上所取得的成就,堪与其文学成就比肩。他晚年所撰写的《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学术专著,成果显著,其中历时十五年之久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前一篇:孙思邈:我就是医学界里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