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2020-03-02 12:30:00)
分类: 我的人生笔记
基于小时候的那点历史观,这个世界上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中间人几乎没有。

 在这个认知下,为清朝签下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自然算不上好人。

在记忆力,这个叫李鸿章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坏人。
 
有些东西一旦根深蒂固,植入记忆里就很难改变,哪怕是到了今日,我对李鸿章的看法依旧没有多少改变。

没有多少改变,这只是个人的好恶,但终究是有些改变。

最近看了一部专门讲李鸿章的电视剧,电视剧除了展现李鸿章悲壮而无奈的一生之外,重点描写了当年李鸿章签订《亲丑条约》的画面。

 画面上说,当时日本狮子大开口,仗着刚刚挫败了清朝,要求清朝赔款3亿,李鸿章去日本进行商谈途中被一个日本愤青朝开了一枪,当时日本官方说给他医药费,但是李鸿章说:不要医药费,要不赔款减一点吧,日本人面上有些挂不住,这才答应赔款减为2亿,李鸿章又说,要不再给点见面礼,把大清支付的赔款都免了吧,日本没同意,所以教科书上面写的是“两亿两白银”。

1901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清朝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

庆王正准备签字,这时李鸿章走了上来,对着正准备签字的庆王满脸无奈的说了一句: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那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一脸泪痕的庆王就那么看着李鸿章用颤抖的手,夺下了他手中的笔,颤抖地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

三个字就那么挤在一起,却是耻辱三个字。

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当时,看到这个画面还是挺感慨的,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满脸无奈地背负着历史的骂名。

明知是千古耻辱,却不得不去做。

明知后果,却依旧往前走。

明明不用自己来抗,却义无反顾的抗了。

就这样的一个老头,你能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怎么看都算不上。

随着岁月的流失,年纪的增长,眼界的开阔,看事情也不再那么绝对。

这世上就有那么一种人不是所谓的好人,也不是严格意义的上坏人。

他们是一种无奈的人。

很不巧。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李鸿章得到地评价很多。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评价他: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但这些都难以改变李鸿章尴尬的历史地位。

他也努力过,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这一切终究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举动。

在哪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身为晚清第一人,满脑子里只妄想用修修补补的改革来支撑濒亡的清朝,无疑是他最大的错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是少年的李鸿章,那时的李鸿章雄心万丈,世界在他手里一切皆有可能。

只可惜,这画面终究是短暂的,总有豪情万丈,也扛不起一个濒亡的帝国。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很厌恶网上一些人动不动用年少不知某某,长大方知真英雄等等的语句,只觉得这些人太过矫情。

如今看来,矫情的是我,有些人你不看,还真不知他们的苦楚。

等看明白了,已是多少年的事了。

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天下最难的写的不光光是自己的名字,还有藏在心里的那份苦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