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1-09-07 22:54:47)
标签:
青岛情境课时加减法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教案) |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教材分析 |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2、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3、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本教材所构建的“板块”编排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单元里,减少例题,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如“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二是指减少栏目设置,构建了如下编排结构:教材在综合情境图之后,安排了“你说我讲”板块。“你说我讲”分两个层次,标有红色圆点的一般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的、非常规性问题,标有绿色圆点的是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的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每个单元之后,设计了“我学会了吗”、“丰收园”等栏目,以自我检测和涂“苹果图”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兴趣习惯、合作交流、知识技能、问题意识、发挥潜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能力。本册书的最后,还特设了“老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同学说”、“我想对自己说”专页,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与教师、家长、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的观念,从小学习做人。 |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
|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2、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
1、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2、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
||
|
数学思考 |
1、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体会优化思想。 3、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
||||
|
解决问题 |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
||||
|
情感与态度 |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2、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
|
教学重难点 |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10、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11、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体会优化思想。 12、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
||||
|
教学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6.注意评价的改革。 |
||||
|
课时安排 |
海底世界——数数…………………………………………1课时 一快乐的校园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3课时 三走进花果山 实践活动 四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2课时 五海鸥回来了——11-12各数的认识……………………3课时 六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3课时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时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4课时 八我换牙了——统计………………………………………2课时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1课时 九雪山乐园——总复习……………………………………5课时 |
||||
|
学情分析 |
本班共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