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说课稿
(2013-10-12 16:07:35)
标签:
第三次决心镜头父子情深全篇 |
分类: 十二五课题 |
——秦皇岛市教师教育科研素能大赛说课稿——
《背影》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是表现“至爱亲情”的典范。它的构思精巧,是叙事与抒情结合散文的代表篇目。课文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深沉的父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动人的情感。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新词,懂得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品味文中饱涵父子深情的语言,学习文章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法。
②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父子间的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关爱父母,关爱家人。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情谊。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散文,应该注重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入语言,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去理解父爱。 所以,我从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着手,通过朗读,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这深深的父爱。
本节课我采用了课题组所研究的“135互动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模式”和“阅读教学有效策”进行教学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赏读法和小组讨论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小组讨论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对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同时在教学中还采用了课题组所研究的阅读教学有效策略。(阅读理解策略、阅读方法多样化策略、以题统文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的时间让学生大胆的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三、说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法、赏读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通过情景导学,揭示主题;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互动展示,评研深化;反馈达标 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五个环节。)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阶段
一、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播放歌曲《父亲》。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打开记忆的闸门,拾起往日旧事,想到令人感动的父爱。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在生活中,也许你忽略了父亲的那一个会心的微笑,那一个鼓励的眼神,那一句唠叨的话语。细细品味,其实那都是父爱的流露。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携手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他笔下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深情至爱吧。
二、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小试牛刀:
1、作者档案:介绍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及写作背景。
2、擒住拦路虎:解决文中的生字生词。
3、初读课文整体感,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阅读多样化策略:初读)
买橘送别
(2)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背影
(3)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父亲疼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言之有理即可)
朗读课文我最棒!感知人物形象。(阅读多样化策略:通读。语言理解策略:提问策略)
(1)文中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写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是什么?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第一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父亲再送我的过程中,为我做了哪些事?
①亲自送行
⑤拣定座位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貌、语言、事件三个方面对父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阶段:合作交流阶段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精髓,也是课文的主题,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主要围绕父疼子,子爱父。(阅读理解策略:寻找主旨策略 )
1、品读课文,寻找背影。(阅读多样化策略:赏读、悟读、品读)
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写的最具体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明确:写了四次背影。文字分别是: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提示:第二次。(重点分析动词。播放Flash动画)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儿子的几次流泪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2、课文中写了“我”几次流泪?原因是什么?
提示:四次。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被父爱的行动所感动,顿悟父爱。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感伤之泪
与父亲离别而伤心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思念之泪。
四、小组展示,评研深化。(精读、跳读)
评研深化:将全篇课文用一、二(两)、三、四、五的形式进行研读赏析。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进行赏读)
“二”(两)
两个“黑”字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两个黑字写出了父亲的朴素与惨淡的家境格调一致。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两个“唉”,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内疚)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
两次写“聪明”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是作者自嘲的话,其实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一直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却是很蠢,如今明白了,不免很是遗憾,因此略有悔意,便说了这句自嘲的话。
两次写“踌躇”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表达了父亲矛盾的心理(不放心儿子)——既想让儿子创业,又不想让儿子离开自己)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两次写“须”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须”是必须的意思。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写出了父亲行动艰难多有不便。)
两次写“肥胖”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动作迟缓)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想念父亲肥胖的背影)
两次写“惦记”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
两次写“再三”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写父亲“嘱托茶房”次数之多,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 )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二写儿子劝父“不必去”次数之多,表明“我”独行的决心。)
两次实写“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两次虚写“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两条“线索” 明线——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
三个“爬”。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三个“爬”字写出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程度,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三次“嘱”
第一次: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第二次: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第三次: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嘱咐”“嘱”“嘱托”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
四次“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次“流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感伤之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思念之泪。
“五”
整篇文章父亲只说了五句话。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这么长的一篇美文父亲只说了5句话共计52个字。真可谓“父爱无言”。
第三阶段:巩固延伸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镜头回放
1、.“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2、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下水弄潮:
1、请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饱含深情地读一读。(悟读)
2、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者面对如此深沉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你将会用哪些实际行动来回馈父母对你的爱?
勇攀高峰:
一个山里的孩子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感受深情(播放《懂你》)
结束语:由强壮到苍老,父亲的背影在我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由弱小到强壮,我们的背影在父母的视线里渐行渐远。但无论走的有多远,那个背影总会留在目送背影人的心灵深处。我们每个人都是背影,每个人又都是目送背影的人,当我们转身远行时,千万别忘记常常回头望一望那目送我们背影的人,让我们在时空交汇的视线中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附:板书设计
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