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存书衣跋(33)——“山左名贤遗书”与王献唐

(2013-05-27 16:31:41)
标签:

文化

存书衣跋(33)——“山左名贤遗书”与王献唐

(陈明超自注:特别推荐,本文俺写了几个月,共有图片56幅之多)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2/114e4ee4607.jpg

          “山左名贤遗书”,是齐鲁书社刊行的清代山东朴学家之未刊著作。开始由齐鲁书社自行影印出版,后由齐鲁书社与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作编辑。原本暂定二十余家,四至五十种书。中后期主编为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作璋教授与齐鲁书社苏昭民编审。时至今日,陆续出版了大约14种以及别集《读史漫录》等20余册。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3/114e4eec50f.jpg          所谓朴学,又称“考据学”,是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的。治经之学有理、朴之分。朴学主张“学问生史实依据”,解经应由文字入手,以音韵能训诂,以训诂能义理。而这套遗书向我们展现了有清一代,山左名贤们的朴学成果。这些书,作者生前基本未能刊行,甚至有的乃是海内孤本,故以“遗书”名之。此丛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影响。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6/114e4e954a0.jpg          在这套丛书的的点校整理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清代名家的著作,而且还看到了当代山东一大批默默无闻却又学识渊博的学者的风采。他们虽然不能与学术、文艺明星们相比较,但在整理文化遗产中,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他们,比如王献唐先生、袁梅先生、袁兆彬先生、任迪善先生、徐连城先生等等。而象安作璋先生、袁兆彬先生等人,据余所知,均为辉煌一时的齐鲁大学的毕业生,这不仅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6/114e4e98db9.jpg          据余所藏可知,这套丛书的出版,自1981年《同文尚书》起,至1997年《侘傺轩文存》止,时间跨度之大,实在是难以想象,随着2001年苏昭民先生的逝世至今,再也没有出版过新的书籍。余想,原定的40至50种书,也许至此就曲散人终了吧?出版这种书,哪里有什么经济效益呢?我的理解,造成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校点与搜集遗稿的困难,而随着诸位文字学根底深厚的先生们的离去,再想高质量的校点这些书籍,也就成了几乎不可能克服的事情了……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3/114e4eed820.jpg          根据我的判断,这套“山左名贤遗书”,还另有渊源,决非空穴来风。1929年,王献唐先生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决心将齐鲁学派的旗帜竖起来。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为此他创办了蜚声国内外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山左先贤遗书》20种(因事变未出齐)等许多历史文献。王献唐先生在其《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和《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集中,辑录了山东先贤的大量著作,从《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两书中看,先生收集到的乡邦文献就有李文藻、周永年、桂馥、牟庭,王筠、许瀚、陈介祺、刘喜海、宋书升,高鸿裁,以及不少聊城杨氏的手泽和藏品。据省图书馆统计,至1932年,王献唐先生即已为图书馆收集到山左先贤著作达700余种。先生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无疑是现今“山左名贤遗书”的前奏。余之所以这样说,下面还有例证。

        余之所藏,基本来源于旧书市场,其余为余之舅舅赠送和新华书店购买,限于财力和保存不当,所以品相相对一般,不能与真正的藏家相比较,只是“自怡悦”而已——每每看到它们安静的躺在那里,心中就会泛起莫名的欢娱,这种快感自然不能言说,所以只好“不堪特赠君”,拿出来炫耀一番了。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4/114e4efb3cf.jpg

          第一种,名曰《同文尚书》。清·牟庭著,王献唐整理编目。齐鲁书社1981年11月1版1印5000册1650 页,上中下三册,影印本,9.5元。10品。上册书皮颜色较浅,不知是何缘故,但为原书,大概不是一时出齐而已。上册封底有“山东省出版局样书”章。余购之于书商黄建军,75元。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8/114e4eb3ce7.jpg          该书前有王献唐先生1958年《序言》,曰:牟庭生前只刊行了《楚辞述芳》一书,其代表作《同文尚书》和《诗切》则未能刊行。《诗切》原本已经流失海外,而《同文尚书》则是王献唐自己搜求于朱羲堂先生。《尚书》者,上古之书也。“同文”者,借用《礼记》“书同文”的词汇,内容系指今文古文的合并而言。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4/114e4f0770f.jpg          王献唐先生在《序文》的最后介绍道:该书历尽坎坷。牟庭儿子牟房想刊行,却受制于太平军战火;后先贤王懿荣得到此书,正想刊行,却遭八国联军之荼毒,身殉书亡;再后栾调甫先生校勘该书,亦准备出版,却为七七事变所阻——实在是历尽坎坷磨难,最终由王献唐先生整理,准备在1958年左右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不知何故,一直拖到先生去世后的1981年,才由齐鲁书社最终出版,总算完成了一个百年的心愿……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6/114e4f1ae86.jpg          请注意该书左上角的《山左先哲遗书》字样,乃是王献唐先生所编辑。所以余所称如今的“先贤遗书”与王氏之“先哲遗书”实在是一脉传承,也决不是胡言乱语。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5/114e4f13d1f.jpg          但书中体例也不尽相同,盖因书稿残缺不全,象上图之书样,大概是后来发现佚文又补录的。庆幸的是,书总算刊行面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可怜的是,先贤尽去,终为云烟,人们已经将他们淡忘殆尽了……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7/114e4f274a5.jpg           第二种,名曰《诗切》。清·牟庭著。齐鲁书社1983 年9月1版1印3060册,影印,18元。第一册8品,2-4册9品,5册10品,甚至还夹有合格证。1-4册,三月风书店100元,2007年7月7日;第5册合众书苑,2007年6月23日,20元。共计120元。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0/114e4ecfe35.jpg          前有姜亮夫《序言》,高度评价了该书对《诗经》研究的成果。也算是约略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余很早就在三月风那里发现了该书一套,每次去书市都与小老板讨价还价,艰苦异常,经过数周较量,自180元商议到了130元,回来自网上订购。结果余取时,该书却遭遇失窃,第五册被一老头窃走——小老板之推断。没法子,再等,不久合众书苑有第五册出卖,订购。再回三月风100元取前四册,终于得之全套,幸甚。据小老板称:英雄山三联书店180元买他的这套书他都没卖,因为与俺相识,才勉强答应给俺,没想到又遭遇俺的砍价和失窃,只卖了100元,他实在是不幸之极——姑妄听之。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8/114e4f33a51.jpg          又有《出版附记》,记录了此书稿的来源,曰:过去未见原书,盖王献唐先生和丁伯弢先生从日照丁氏所藏作者手写定稿各自过录一本。原稿据上面《同文尚书》王献唐序言可知已经流失海外,不知所终。故二位先生抄本就成为仅见之本。因王氏抄本亦散缺,故仅山东大学图书馆所藏唯一较为完整的丁氏本子,该书即以此本影印出版。可是该本也缺33篇,但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1/114e4edc9fb.jpg          齐鲁书社又将王氏本中王献唐所书之《诗切序》校点,整理后为作为正文的一部分。先生在序中说明了自己过录全文的目的,即:“……(该书)沉霾数百年,举而出之,使震旦学林焕发异彩,亦一快事也。”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7/114e4f33157.jpg          看着上面的书稿,试想假如没有先生等人此举,不知又会如何……这些海内孤本,与先生缘,亦与余缘。可惜余无先生大志才学,只能是徒然神往之而已。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9/114e4f46e2b.jpg          第三种,曰杨刻蔡中郎集校勘记。清·许瀚著。任迪善校点。齐鲁书社1985年4月1版1印3000册172页,竖排,繁体,1.2元。10品,有本人印章2方及口取纸。最后一页有“古籍书店 5”章。该书余原价买自东图大楼三层古籍书店,约在1997年。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9/114e4f4cafe.jpg          该书《前言》告诉我们,此书系许瀚精心校刻的《蔡中郎集》,原本以浮签的形式夹在书中,由牟祥农整理编纂后,1—4卷发表在王献唐先生所编《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上,其余一直未能发表,原本现藏于省博物馆。且不说最终收藏他的是王献唐先生,本书是作者许瀚与先生也深有渊源。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9/114e4f4e549.jpg           原来先生祖父王延霖师承许瀚,造诣颇深,且著有《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书。可见,先生与许瀚乃是一脉学风传承。故先生在《顾黄书寮杂录》、《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等书中收集的许瀚之书扎、信件最为丰富。即便我们说这些珍贵书籍乃先生一人为山左学林所著之功勋也不能为过。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0/114e4f59a93.jpg          第四种,曰《攀古小庐全集(上)》。清·许瀚著,袁行云编校。齐鲁书社1985年10月1版1印2000册447页,竖排,繁体,3.35元,仅出上集。10品。购于中山公园博苑书店刘华,35元。刘华兄将此书递给俺,感慨说,这是本好书啊——好书您还卖?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4/114e4f0fb56.jpg          此书前有出版《说明》,实为想编校一全本“攀古小庐集”,资料来源有二:一是已刊行的本子,盖王献唐之1934年“山左先哲遗书”;二是未刊本,即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王献唐所辑的“许印林遗书”——总之,袁行云先生之所以能编校此书,资料都是来源于王氏的苦心搜集……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1/114e4f65018.jpg          而此书又仅出一上集,下集则渺茫无踪,盖袁行云先生已去,谁来续未完之书呢?袁先生还有《许瀚年谱》一书,及至俺知道搜集时,已经价值百元以上了,因此只能随缘吧。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1bc8f.jpg          你看这些书校印的质量,实在是下足了大工夫,即便是雕版工人,也得忙活很长时间。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22c98.jpg          第五种,曰:《清诒堂文集》。清·王筠著,郑时、屈万里辑校。齐鲁书社1987年2月1版1印1500册348页,竖排,繁体,2.8元。8.5品,封底有宁冈县新华书店出售章。购自长春市范丽娜。2007年7月30日新得,花费50元。查宁冈县,乃是江西一偏远小县,居然其新华书店还卖出了这样一本书。要知道全国有2000个县,此书却只印了1500本,所以也不能不说是个因缘。随后此书的买家又不知何故失去它,使它漂泊于东北长春,最后被俺存于身边,也算是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了——自济南编辑印刷出,最后又回到了济南。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6/114e4f2b91a.jpg          书前有郑时《序》,言:其本人原本独自辑录王筠遗著,后于济南得见王献唐,始知屈万里亦辑之,遂在王献唐建议下,合二为一,共同校点汇辑,始成此卷。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6/114e4f32371.jpg          其后为屈万里《序》,亦言:乃因王献唐“齐鲁先哲遗书”之机缘,才与郑时合作完成此书。而此书辑校完成以后,也是一直没能出版,由王献唐先生校钞,存于省图,今日则存于山东省博物馆。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7/114e4f3d6e6.jpg           最后附有《王菉友先生著述考》和《王菉友年谱》。此两部分与王氏亦有渊源。原来王献唐先生对郑时二人有指导性的建议,曰:“……菉友年谱者,菉友学谱也;子盍先成著述考,为书藏纪念……”郑时听从其建议,“予韪其言”,然后,王献唐则尽全力协助,“于是献唐乃发其秘藏,及馆中积年所收者以示。”最终完成是编。呜呼,王氏之功,真乃山左学人之福也。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9ebb3.jpg          细看里面内容,居然在发微经籍之间大谈“勾股”,玩起了几何学——中国人不是没有科学的天分,而是视其为末流,所以总也搞不出自然科学的成果来……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8/114e4f48fc2.jpg          第六种,曰《周易要义》,清·宋书升著,张雪庵校点。齐鲁书社1988年6月1版1印12000册512页,竖排,繁体,5元。10品,有本人印章2方及口取纸。余舅舅赠给,约1994年。此书在这套丛书中可谓印量巨大,所以也易得。盖因沾了《周易》之因由也。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973a3.jpg           本书亦因王氏献唐先生之由,其手稿现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初此以外,再无它本。自此时起,始由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开始选题和校点,书后也有责任编辑之姓名了——刘方,书名题签也统一由王悦玉题写。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6/114e4fb6812.jpg           余于《周易》,没有师承——当然也就实在不能了解,故根本不能读其书,也就凑个热闹,胡乱翻翻、随便评评而已。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0/114e4f61785.jpg           除了印量较多以外,此书别无瑕疵,印质精良。它一直在余书柜里,默默无闻。直到余决定收藏这套“遗书”时,才隐约记得自己有这本书。于是在家翻箱倒柜、东找西寻,这才觅出,除了早年被俺贴了口取纸以外,还真是崭新。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0/114e4f68e26.jpg          第七种,曰《读史纠谬》。清·牛运震著,李念孔、高文达、张茂华点校。齐鲁书社1989 年6月1版1印1000册595页,竖排,繁体,7.25元。10品。购于中山公园雅文堂赵华,50元,2007年3月24日。此君原定价80元,余给他讲价,他大呼曰:你太狠啦——呵呵,也不知俺俩是谁狠。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114e4f71ca2.jpg          其前言泛泛,也不知说了些什么,象是在介绍其人,又象是在介绍其文。而关于该书版本,则仅上图中一句话,没有其他介绍,好象此书已经刊行过了。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114e4f75cda.jpg          但就其内容来说,则颇有些可读性,作者自《史记》到《五代史》就十五种史书中的错误于以纠正,基本样式如上图,摘抄原文后再加评论。其中一篇《扁鹊仓公列传》的文章,作者认为扁鹊大概是河南人——总之这些事情很难有确凿的证据——现在非要强行认定是济南长清人,俺也没办法。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9/114e4fd9399.jpg          第八种,曰《嵩庵集·嵩庵集捃逸·嵩庵闲话》。清·张尔岐著,张动勋点校。齐鲁书社1991年4月1版1印800册,466页,竖排,繁体,7.90元。8.5品,封内有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赠阅章,四月天书店,100元,2007年7月22日。这种书印量只有800册,故市场上很少见到,即便网络上也只此一本,故贵些也是应该的。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114e4f82f5e.jpg          该书收录了济南济阳人张尔岐的诗文集和读书札记,此人至今也是济阳第一名人。据刘方前言,这三种书以前都刊行过。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9/114e4fd26f1.jpg          其《嵩庵集·嵩庵集捃逸》内多收乡邦文献,如《济阳县志序》、《跋济阳新城记》、《跋济阳县创建县衙记》、《题山东六府图说》、《济阳释迦院重修记》、《慈光寺重修大殿记》、《济南衙暑图序》等等。其诗也多咏家乡事迹,如《代赠济南某太守》、《题观音大士殿》等。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0/114e4fee4e6.jpg          而余最喜《嵩庵闲话》,好象《阅微草堂笔记》、《新齐谐》、《子不语》之类的笔记,五花八门,什么有趣的人或事,乃至读书札记等都归为一类,很有可读性。如八六这篇记录了甲申之变,清兵亡明时济南卫指挥李兴邦的旧事。还有什么历城才子读书方法的故事等等,甚至连洋人利马窦之流也在作者关心之列,不能一一列举。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3/114e4f98566.jpg          第九种,曰《秦前文字之语》。清·陈介祺著,陈继揆整理。此书印量更少,只有700册。余屡次自网络错过,每次该书出现,不过半日即被订完,故俺深感惋惜,俺不能没事老在网络上泡着——此山左名贤之书,盖独缺这一本矣——上图,幕拉第书店的书影,上书后眨眼就订购不上了,不知归了哪位?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0/114e4fe693b.jpg          第十种,曰《毛诗质疑》。清·牟应震著,袁梅校点。齐鲁书社1991年7月1版1印750册581页,竖排,繁体,9.6元。9.5品。中山公园亮亮书店管磊,50元,2007年3月18日。余买此书也是经历波折,店主定价100元,因以前余买其《侘傺轩文存》讲价未果,余自别处便宜买之,故店主大不好意思,遂今次50元卖之——还算便宜。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114e4ff50d9.jpg          书后有校点者袁梅先生的后记,介绍了作者牟应震,原来他与《诗切》的作者牟庭、牟昌裕三兄弟乃是一门三杰。此书原有道光二十九年历城朱畹刊刻本,惜不全,又四处补齐。责任编辑乃是袁兆彬,袁梅在后记中赞赏之。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5/114e4fb4ae1.jpg          该书是研究《诗经》的一部学术著作。前有助刻人名单,一半是历城人士。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6/114e4fbd631.jpg         再看内容,的确不是一般的出版社和印刷厂所能糊弄的。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4/114e50206af.jpg          第十一种,曰《周易说略·老子说略》。清·张尔岐著。周立升点校《周易说略》,乔岳点校《老子说略》。齐鲁书社1993年12月1版1印1000册379页加62页,竖排,繁体,15元。上海李景晖,30元。余一直很纳闷,此书为何如此便宜?还以为自己沾了大光,及至邮寄而来,仅7成品相,才知上当,后悔不迭矣。因余恶其品相不好,即名为“说略”,那俺也就说略吧——盖此书也早已刊行过。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3/114e5011222.jpg          第十二种,曰《左传事纬》。清·马骕著,徐连城校点。齐鲁书社1992年6月1版1印1300册583页,竖排,繁体,9.8元。10品,有本人印章2方及口取纸。余舅舅所赠,约1994年。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4/114e501d85d.jpg          由徐连城先生《后记》可知,此书早年已经刊行过,底本是阮元之本。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8/114e4fdf277.jpg          该书的有趣之处在于,作者将《左传》的纪传体改写为了编年体,实在是有些想法。余想找一下成公二年之“齐晋鞍之战”,看看如何改写,却遗憾的发现怎么也找不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只能问作者了……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5/114e5029dbb.jpg          第十三种,曰《倦游庵椠记》。清·周悦让著,任迪善、张雪庵校点,刘方复校。齐鲁书社1996年8月1版1印1300册880页,竖排,繁体,48元。全新,但封底有圆珠笔字“12.5元” 故9.5品。买于中山公园两相宜书店谭志,30元。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9/114e4fed33d.jpg          余在《遐园与王献唐》一文中已经介绍过,《倦游庵椠记》的前言中说:此书乃是孤本,作者后人欲出售,但索价很高。先生几经周折,以银圆九百——好贵啊——收入“奎虚书藏”。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机。王献唐先生为使馆藏珍贵图书文物免遭战火焚毁和落于敌手,毅然决定将其转移至大后方保存。他选取馆藏珍、善本图书及文物精品装成10余巨箱,自筹运费,只身率领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和工人李义贵,别妻离子,辗转万里,运至四川乐山,存入大佛寺天后宫中——两年前俺去过,照片让俺给无意中删掉了。在川期间,由于图书馆失去建制,经费来源断绝,他就利用去大学兼课的收入,维持日常开销。他们经常要躲避日军的空袭,常年流离于崖洞佛寺,“虽衣食不继而志守弥坚”。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9/114e4ff28c6.jpg          先生的住室命名为“那罗延室”,“那罗延”系梵语,为金刚坚牢之意,借以表达其矢志守护国家珍宝的坚定信念。在这期间,《倦游庵椠记》前言说:“……(先生)抱定书与人共存亡的决心,时刻不离左右,八年如一日,……乃多方设法筹资倩人于万难中重录《椠记》一部……”解放后,这本历经磨难的文化瑰宝,终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它的故乡济南——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压根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段历史……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6/114e503d5a4.jpg          最后一种,曰《侘傺轩文存》。清·吴秋辉遗稿,张乾一辑校,袁兆彬校补。齐鲁书社1997年8月1版1印1000册529页,竖排,繁体,31元。10品。徐州文史哲特价书店王超,24元,2007年1月。侘傺者,失意的样子也。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8/114e50593e1.jpg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受齐鲁书社委托,张乾一先生辑录吴秋辉先生遗稿一宗。后齐鲁书社编审苏昭民抵西安,与张乾一先生及吴少辉女士面商,决定出版该书。冀蔚怀先生,亦尽其所存,包括吴秋辉先生遗稿抄本及事迹著作资料,故对该书的辑校整理工作帮助甚大。该书后记中明确告诉读者,吴秋辉居住在济南之卫巷——现在卫巷新拆,对得起谁?——与栾调甫先生有学术来往。而栾调甫先生几乎与王献唐先生形影不离……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1/114e5001d9b.jpg          果不其然,往后再看,原来其书中的许多内容曾发表于王献唐先生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上——这个王献唐先生,简直是无所不包啊!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1/114e50088af.jpg          《后记》乃是袁兆彬所作,大概书稿未出,张乾一先生已经去世,由袁兆彬先生再次整理如是——有人评价该书的校点水平不高,余是没有能力明辩,但遗书已经存世,余认为也就足够了——下一版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呢……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1/114e500ddf7.jpg          别集曰《读史漫录》,先前余已经介绍过,虽然体例等等一如“山左名贤遗书”,但作者是明代人,故只能做别集观。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8/114e505bdad.jpg          至此得一结论,余所见书越多,就越见王献唐先生所涉之广博,只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神往先生的风采与成就。近日读《徐北文文集》,也见若干处提及先生,其在回忆姜守迁先生时,就提到自己被引见给王献唐先生,甚至还有“冒犯”,真是有些意思……

        本文余断断续续写了大概有三四个月,原本想收集齐全这套丛书再发在博客上,终于没能等到《秦前文字之语》这本书,就忍不住……总之,这套山左名贤遗书乃是继承了王献唐先生之遗志而为,甚至可以说只不过是整理先生之旧藏而已。余曾经就继续出版王氏遗书的可行性问询过省图的一位元老,该元老压根儿就不管,我想他绝对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建议出版前任馆长的遗书,可惜……嘿嘿……

        余不能自己,愿意用最美好的语言称颂王献唐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