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存书衣跋(33)——“山左名贤遗书”与王献唐
标签:
文化 |
存书衣跋(33)——“山左名贤遗书”与王献唐
“山左名贤遗书”,是齐鲁书社刊行的清代山东朴学家之未刊著作。开始由齐鲁书社自行影印出版,后由齐鲁书社与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作编辑。原本暂定二十余家,四至五十种书。中后期主编为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安作璋教授与齐鲁书社苏昭民编审。时至今日,陆续出版了大约14种以及别集《读史漫录》等20余册。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3/114e4eec50f.jpg
所谓朴学,又称“考据学”,是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的。治经之学有理、朴之分。朴学主张“学问生史实依据”,解经应由文字入手,以音韵能训诂,以训诂能义理。而这套遗书向我们展现了有清一代,山左名贤们的朴学成果。这些书,作者生前基本未能刊行,甚至有的乃是海内孤本,故以“遗书”名之。此丛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影响。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6/114e4e954a0.jpg
在这套丛书的的点校整理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清代名家的著作,而且还看到了当代山东一大批默默无闻却又学识渊博的学者的风采。他们虽然不能与学术、文艺明星们相比较,但在整理文化遗产中,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他们,比如王献唐先生、袁梅先生、袁兆彬先生、任迪善先生、徐连城先生等等。而象安作璋先生、袁兆彬先生等人,据余所知,均为辉煌一时的齐鲁大学的毕业生,这不仅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6/114e4e98db9.jpg
据余所藏可知,这套丛书的出版,自1981年《同文尚书》起,至1997年《侘傺轩文存》止,时间跨度之大,实在是难以想象,随着2001年苏昭民先生的逝世至今,再也没有出版过新的书籍。余想,原定的40至50种书,也许至此就曲散人终了吧?出版这种书,哪里有什么经济效益呢?我的理解,造成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校点与搜集遗稿的困难,而随着诸位文字学根底深厚的先生们的离去,再想高质量的校点这些书籍,也就成了几乎不可能克服的事情了……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3/114e4eed820.jpg
根据我的判断,这套“山左名贤遗书”,还另有渊源,决非空穴来风。1929年,王献唐先生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决心将齐鲁学派的旗帜竖起来。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为此他创办了蜚声国内外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山左先贤遗书》20种(因事变未出齐)等许多历史文献。王献唐先生在其《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和《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集中,辑录了山东先贤的大量著作,从《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两书中看,先生收集到的乡邦文献就有李文藻、周永年、桂馥、牟庭,王筠、许瀚、陈介祺、刘喜海、宋书升,高鸿裁,以及不少聊城杨氏的手泽和藏品。据省图书馆统计,至1932年,王献唐先生即已为图书馆收集到山左先贤著作达700余种。先生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无疑是现今“山左名贤遗书”的前奏。余之所以这样说,下面还有例证。
第一种,名曰《同文尚书》。清·牟庭著,王献唐整理编目。齐鲁书社1981年11月1版1印5000册1650
页,上中下三册,影印本,9.5元。10品。上册书皮颜色较浅,不知是何缘故,但为原书,大概不是一时出齐而已。上册封底有“山东省出版局样书”章。余购之于书商黄建军,75元。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8/114e4eb3ce7.jpg
该书前有王献唐先生1958年《序言》,曰:牟庭生前只刊行了《楚辞述芳》一书,其代表作《同文尚书》和《诗切》则未能刊行。《诗切》原本已经流失海外,而《同文尚书》则是王献唐自己搜求于朱羲堂先生。《尚书》者,上古之书也。“同文”者,借用《礼记》“书同文”的词汇,内容系指今文古文的合并而言。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4/114e4f0770f.jpg
王献唐先生在《序文》的最后介绍道:该书历尽坎坷。牟庭儿子牟房想刊行,却受制于太平军战火;后先贤王懿荣得到此书,正想刊行,却遭八国联军之荼毒,身殉书亡;再后栾调甫先生校勘该书,亦准备出版,却为七七事变所阻——实在是历尽坎坷磨难,最终由王献唐先生整理,准备在1958年左右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不知何故,一直拖到先生去世后的1981年,才由齐鲁书社最终出版,总算完成了一个百年的心愿……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6/114e4f1ae86.jpg
请注意该书左上角的《山左先哲遗书》字样,乃是王献唐先生所编辑。所以余所称如今的“先贤遗书”与王氏之“先哲遗书”实在是一脉传承,也决不是胡言乱语。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5/114e4f13d1f.jpg
但书中体例也不尽相同,盖因书稿残缺不全,象上图之书样,大概是后来发现佚文又补录的。庆幸的是,书总算刊行面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可怜的是,先贤尽去,终为云烟,人们已经将他们淡忘殆尽了……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7/114e4f274a5.jpg
第二种,名曰《诗切》。清·牟庭著。齐鲁书社1983 年9月1版1印3060册,影印,18元。第一册8品,2-4册9品,5册10品,甚至还夹有合格证。1-4册,三月风书店100元,2007年7月7日;第5册合众书苑,2007年6月23日,20元。共计120元。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0/114e4ecfe35.jpg
前有姜亮夫《序言》,高度评价了该书对《诗经》研究的成果。也算是约略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余很早就在三月风那里发现了该书一套,每次去书市都与小老板讨价还价,艰苦异常,经过数周较量,自180元商议到了130元,回来自网上订购。结果余取时,该书却遭遇失窃,第五册被一老头窃走——小老板之推断。没法子,再等,不久合众书苑有第五册出卖,订购。再回三月风100元取前四册,终于得之全套,幸甚。据小老板称:英雄山三联书店180元买他的这套书他都没卖,因为与俺相识,才勉强答应给俺,没想到又遭遇俺的砍价和失窃,只卖了100元,他实在是不幸之极——姑妄听之。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8/114e4f33a51.jpg
又有《出版附记》,记录了此书稿的来源,曰:过去未见原书,盖王献唐先生和丁伯弢先生从日照丁氏所藏作者手写定稿各自过录一本。原稿据上面《同文尚书》王献唐序言可知已经流失海外,不知所终。故二位先生抄本就成为仅见之本。因王氏抄本亦散缺,故仅山东大学图书馆所藏唯一较为完整的丁氏本子,该书即以此本影印出版。可是该本也缺33篇,但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1/114e4edc9fb.jpg
齐鲁书社又将王氏本中王献唐所书之《诗切序》校点,整理后为作为正文的一部分。先生在序中说明了自己过录全文的目的,即:“……(该书)沉霾数百年,举而出之,使震旦学林焕发异彩,亦一快事也。”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7/114e4f33157.jpg
看着上面的书稿,试想假如没有先生等人此举,不知又会如何……这些海内孤本,与先生缘,亦与余缘。可惜余无先生大志才学,只能是徒然神往之而已。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9/114e4f46e2b.jpg
第三种,曰杨刻蔡中郎集校勘记。清·许瀚著。任迪善校点。齐鲁书社1985年4月1版1印3000册172页,竖排,繁体,1.2元。10品,有本人印章2方及口取纸。最后一页有“古籍书店
5”章。该书余原价买自东图大楼三层古籍书店,约在1997年。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9/114e4f4cafe.jpg
该书《前言》告诉我们,此书系许瀚精心校刻的《蔡中郎集》,原本以浮签的形式夹在书中,由牟祥农整理编纂后,1—4卷发表在王献唐先生所编《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上,其余一直未能发表,原本现藏于省博物馆。且不说最终收藏他的是王献唐先生,本书是作者许瀚与先生也深有渊源。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9/114e4f4e549.jpg
原来先生祖父王延霖师承许瀚,造诣颇深,且著有《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书。可见,先生与许瀚乃是一脉学风传承。故先生在《顾黄书寮杂录》、《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等书中收集的许瀚之书扎、信件最为丰富。即便我们说这些珍贵书籍乃先生一人为山左学林所著之功勋也不能为过。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0/114e4f59a93.jpg
第四种,曰《攀古小庐全集(上)》。清·许瀚著,袁行云编校。齐鲁书社1985年10月1版1印2000册447页,竖排,繁体,3.35元,仅出上集。10品。购于中山公园博苑书店刘华,35元。刘华兄将此书递给俺,感慨说,这是本好书啊——好书您还卖?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4/114e4f0fb56.jpg
此书前有出版《说明》,实为想编校一全本“攀古小庐集”,资料来源有二:一是已刊行的本子,盖王献唐之1934年“山左先哲遗书”;二是未刊本,即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王献唐所辑的“许印林遗书”——总之,袁行云先生之所以能编校此书,资料都是来源于王氏的苦心搜集……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1/114e4f65018.jpg
而此书又仅出一上集,下集则渺茫无踪,盖袁行云先生已去,谁来续未完之书呢?袁先生还有《许瀚年谱》一书,及至俺知道搜集时,已经价值百元以上了,因此只能随缘吧。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1bc8f.jpg
你看这些书校印的质量,实在是下足了大工夫,即便是雕版工人,也得忙活很长时间。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22c98.jpg
第五种,曰:《清诒堂文集》。清·王筠著,郑时、屈万里辑校。齐鲁书社1987年2月1版1印1500册348页,竖排,繁体,2.8元。8.5品,封底有宁冈县新华书店出售章。购自长春市范丽娜。2007年7月30日新得,花费50元。查宁冈县,乃是江西一偏远小县,居然其新华书店还卖出了这样一本书。要知道全国有2000个县,此书却只印了1500本,所以也不能不说是个因缘。随后此书的买家又不知何故失去它,使它漂泊于东北长春,最后被俺存于身边,也算是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了——自济南编辑印刷出,最后又回到了济南。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6/114e4f2b91a.jpg
书前有郑时《序》,言:其本人原本独自辑录王筠遗著,后于济南得见王献唐,始知屈万里亦辑之,遂在王献唐建议下,合二为一,共同校点汇辑,始成此卷。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6/114e4f32371.jpg
其后为屈万里《序》,亦言:乃因王献唐“齐鲁先哲遗书”之机缘,才与郑时合作完成此书。而此书辑校完成以后,也是一直没能出版,由王献唐先生校钞,存于省图,今日则存于山东省博物馆。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7/114e4f3d6e6.jpg
最后附有《王菉友先生著述考》和《王菉友年谱》。此两部分与王氏亦有渊源。原来王献唐先生对郑时二人有指导性的建议,曰:“……菉友年谱者,菉友学谱也;子盍先成著述考,为书藏纪念……”郑时听从其建议,“予韪其言”,然后,王献唐则尽全力协助,“于是献唐乃发其秘藏,及馆中积年所收者以示。”最终完成是编。呜呼,王氏之功,真乃山左学人之福也。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9ebb3.jpg
细看里面内容,居然在发微经籍之间大谈“勾股”,玩起了几何学——中国人不是没有科学的天分,而是视其为末流,所以总也搞不出自然科学的成果来……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8/114e4f48fc2.jpg
第六种,曰《周易要义》,清·宋书升著,张雪庵校点。齐鲁书社1988年6月1版1印12000册512页,竖排,繁体,5元。10品,有本人印章2方及口取纸。余舅舅赠给,约1994年。此书在这套丛书中可谓印量巨大,所以也易得。盖因沾了《周易》之因由也。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5/114e4f973a3.jpg
本书亦因王氏献唐先生之由,其手稿现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初此以外,再无它本。自此时起,始由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开始选题和校点,书后也有责任编辑之姓名了——刘方,书名题签也统一由王悦玉题写。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26/114e4fb6812.jpg
余于《周易》,没有师承——当然也就实在不能了解,故根本不能读其书,也就凑个热闹,胡乱翻翻、随便评评而已。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0/114e4f61785.jpg
除了印量较多以外,此书别无瑕疵,印质精良。它一直在余书柜里,默默无闻。直到余决定收藏这套“遗书”时,才隐约记得自己有这本书。于是在家翻箱倒柜、东找西寻,这才觅出,除了早年被俺贴了口取纸以外,还真是崭新。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0/114e4f68e26.jpg
(陈明超自注:特别推荐,本文俺写了几个月,共有图片56幅之多)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8/9/23/12/114e4ee4607.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