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诗两首——《我想》《妈妈和小狗》
(2012-11-13 13:48:51)
标签:
杂谈 |
今天看 孙云晓老师的微博,他提到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高洪波,他说:“高洪波童心不泯故有佳作,我最喜欢他写孩子央求妈妈生一只小狗的诗。”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下,果然,写得真好。现摘录两首。
我想
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第一届儿童文学奖诗歌获奖作品)
妈妈和小狗
一天
爸爸给我读一首,
外国小朋友的诗,
——真逗!
你猜,小朋友
向妈妈提出什么要求?
他要妈妈为他,
生一只小狗!
笑得眼泪直流,
真的,在我的心里,
也藏着这样的念头。
我有布狗、瓷狗、
会走会叫的电子狗,
还有吹气的塑料狗,
可就是没有真正的狗。
像马戏团里的狗小丑,
会做算术,会翻跟斗,
没准还能侦察破案,
捉住一群强盗和小偷。
好不容易盼回了妈妈,
我马上提出一个要求:
请妈妈用最快的时间,
生一只漂亮的小狗!
哟,妈妈的眼里迸出火星,
皱起眉头高声怒吼,
抬手给了我一巴掌,
还骂我是块笨透了的“木头”。
直到今天我也没弄清楚,
妈妈怎么会这样下手?
我只是懂得自己和小狗,
从此再不会交上朋友……
附:
他是一道立起来的河
(2007-06-10 15:32:54)来源:《少年月刊》2006.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87fb80100084v.html
李东华
在高洪波身边工作近十年,自以为很了解他,但真要落笔却又觉得无从说起——如同面对一座高山,需有一支雄笔,才能写就其气象万千的雄姿,而鲁钝如我辈,笔力又纤细,如何绘得出其魂魄!
在我看来,高洪波是当得起一个“大”字的:先说名字。让人一听就想起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沉雄大气;再说形象。用“人高马大”一词来形容他最为恰切,尤其是他说起话来,笑声朗朗,气出丹田,声若洪钟。有人说他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是汉族人,但出生于内蒙,因此,他身上也许真的流淌有那位一代天骄的血液;还有创作成就。他是大家公认的大作家,作为当今文坛有名的“多面手”,他横跨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两个领域,散文、诗歌、童话、小说、评论等个门类都成就非凡;最后再说说他的为人。“大度”和“宽容”是周围人评价他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总之,高洪波就是这么一位有着大智慧、大胸怀的人。然而,在我眼里,他身上最为可敬、可爱之处,不在于他的“大”,而恰恰在于他不惧“小”。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和文化界的领导,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然而,在他的名片最醒目的位置上,印着的却只有这样一行字:儿童文学作家。在很多人把儿童文学视为小儿科的时候,他却以这种身份为荣,以大手笔写小世界。从1979年至今,他已经为孩子们写了几十本书,其中有两篇文章被选入了小学教材,一篇选入高中教材。非但如此,他还越写越“小”,进入新千年后,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低幼文学创作上,为小孩子们奉献了诸如《鱼灯》、《遇见不不兔》、《高洪波板凳狗幼儿童话系列》等优美的幼儿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说:“怜子如何不丈夫。”高洪波说:“儿童是最可尊敬的人类。”正是这种对弱小者的拳拳爱心,反映出了一个人人格的伟大。
有 容 乃 大
前面说过,高洪波生于内蒙,13岁时随父南迁到贵州,尔后又到北京,再到云南,十年军旅生涯后又回到北京,弃武从文,在中国作协系统工作至今。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度和潮湿柔润的南国气质,横刀跨马的军人豪气和敏感细腻的文人情思,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融汇在他的身上。也许正是上苍对他的眷顾,使他在迥异的地域文化里浸淫过,在跨度极大的行当里历练过,使得他具有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高洪波是个很宽容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臧否人物。同事多年,我的确没听他在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而且他总能很快把心中的不快忘掉。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人很不满,忍不住在他面前发牢骚,但他很平静地跟我说:“她不是为了个人,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儿童文学,这点精神就是很可敬的。”正是他这种宽容的心态,使他内心没有芥蒂。如果说,心存芥蒂,就如同在心灵中不停地储存垃圾一样,时间长了,这些有害物质就会毒化人的心灵和身体。见过高洪波的人,都说他是快乐开朗的,是个阳光大男孩。我想,他的达观源自于他的宽容。正是他这种大而化之的性格,使他在和别人的相处中,使他在干事业时,才较少受到影响,能够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在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中空耗了生命和青春。
这种兼收并蓄的品格还反映在他的为文上。读过他的童趣四溢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小读者们,也许很难想象,这位童心十足的儿童文学作家,还写了那么多充满阳刚之美的军旅散文和深沉厚重的文化散文。高洪波的一大爱好是收藏古玩,这一爱好是要以广博的知识作后盾的。我在看他的文化散文集《墨趣与砚韵》的时候,发现那个幽默活泼的儿童文学作家退场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目光深邃、知识渊博、对民族文化无比热爱的学者。
天 道 酬 勤
从高洪波身上总结出的道理,有一些是早被人说烂但是又确实是真理的东西,比如天道酬勤。高洪波的勤奋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现代人总是说自己忙,高洪波可能是忙人之中的忙者。他公务相当繁忙,我记得有一次在电梯里碰见他,他有点略带无奈地说:“唉,又要去开一个会。”我跟他开玩笑说:“你的时间就像一块香喷喷的大蛋糕,人人都想分享一块。”出差在他是家常便饭,往往是今天在这个城市,明天已经到了另一个城市了。尽管如此忙碌,他却从来没有丢弃写作,已经出版了40多本专著。他的秘诀是什么?无它,就是“勤奋”二字。有一次,我去找他谈事情,看他正在写着什么,我也没有在意,就这样去了两三次,每次去,他都放下手中的笔,耐心地听我汇报,因为事情头绪多,一小时里去了三四次,没想到,他当时正在创作一组诗。高洪波对创作环境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他能随时从工作状态进入创作的状态,而且两不耽误,这种切换之快,令人惊叹。2004年他在党校学习一年,这个勤奋的人,每天都记日记,我看过他外出调研时的笔记,厚厚的一大本。调研本来就很辛苦,有时候,回到宾馆已是深夜,我注意看了看这些笔记的写作时间,很多时候,他回宾馆太累了,都是凌晨起来把前一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他很快就会有一本党校笔记出版,这几十万字的书就是他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他让我常常想起银行业务中有一项叫“零存整取”,是的,高洪波总是把他的时间一分一秒很珍贵地藏起来,一年下来,他就是用这些时间的边角料写了很多东西呢。
说高洪波勤奋,他又决不是那种把自己关进书房死用功的人,他是个活跃的文体爱好者。每到中午,就看他换上球衣,和机关的同志大战一场,他的乒乓球打得很好,曾经拿过中国作协机关的第一名,所谓有张有弛乃文武之道,在高洪波这里又一次得到验证。高洪波对待玩,决不是用游戏的态度,他总是很认真很投入的,一如他对待写作、对待工作,他对待玩的态度那真是“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的。记得有一次大家一起游泳,本来嘛,游泳就是玩一玩,然而高洪波不,他要跟人家比赛,而且他游了个第一名。记得有一次他打乒乓球,连赢一个同事四局,他很得意。我开玩笑说:“那是人家让着你呢。”高洪波突然满脸不高兴地说:“要是需要别人让球的话,那还打什么球呢。”他那种认真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不过,也许正因为他对待玩的态度这么“敬业”,才使得他能够得到彻底的休息和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创作和工作吧。
爱心+幽默
我前面说了,对高洪波心存敬意,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心怀慈悲和爱。他爱孩子,爱小动物,爱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他的散文里,光写蝈蝈的就有七八篇,而且连蚊子这个不起眼的遭人厌的小生物,他也趣味盎然地写了一篇。我的好朋友《文艺报》记者刘颋经常跟别人说起这么一件事:有一年,我们一起到浙江开会,到一个山里参观,山里有一个金鱼池,池边备有鱼食,大家纷纷往水边撒鱼食,鱼群很快围了上来。这个时候,就看高洪波一人把手中的鱼食奋力往里抛,一边洒一边喃喃自语:“小鱼吃不着,小鱼吃不着。”原来他怕小鱼们挤不过大鱼,就把鱼食尽量往里面扔。还有一次,我带5岁的女儿到单位,很多人都弯弯腰逗她玩,只有高洪波,一见她,一下子蹲下来和她说话。他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让我很感慨——他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这种平等的意识,的确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了啊。
高洪波还有人所共知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幽默。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还专门就他的幽默写了一篇文章。我自忖写不过安武林兄,本想对洪波的幽默避而不谈,免得露怯。后来到底忍不住还是想写一写,那是因为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里,有一道16份的阅读理解题,考的就是高洪波的一篇文化散文《西皮流水》,谈的是国人对京剧的痴迷。谈文化,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板起一张深沉的脸。可是高洪波不,他切入的视角真够独特的——从澡堂子里洗澡的一个大男人突然唱起京戏写起。从这样一个略显滑稽的场面谈到严肃的民族文化的问题,在轻松幽默的文字后面有着深沉的意蕴,这是高洪波很多文章的特点。他的幽默,源于他的睿智,源于他的善解人意,源于他的达观,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深挚的爱。
高洪波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但我更愿意说他是从万仞悬崖飞泻而下的飞瀑——一道立起来的河,既有大河的洪涛大浪,又有万鼓齐鸣的雄浑。同时,我们看那飞珠溅玉,从那一丛一簇的洁白的浪花上看到在逼人的气势之下,一点温润和顽皮。他有飞瀑雄阔的胸襟,也有着浪花的俏皮和幽默,有着不被河床约束的自由的快乐,他大声哼唱着歌儿,一路飞奔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