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双休日,总有一天,笑妈是在福州的山山水水间漫游的。可因为笑妈偷懒,再加上上网不方便,这些漫游时的所见所闻笑妈已经积了好多没整理出来了。今天,难得勤快一把,把6月份时去游览的长乐晦翁岩介绍一下吧。
晦翁岩,位于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龙峰山上,原名龙峰岩。宋庆元元年(1195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字元晦、60岁后号晦翁)为避伪学之禁寓居于此,故名晦翁岩。又因宋乾道年间,里人刘砥、刘砺二兄弟拜朱熹为师,在山上筑室设立龙峰书院,在此读书。后兄弟双双同登进士榜,因此,当地人又称此处“二刘岩”,
兄弟所在的小村叫“二刘村”。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驻师长乐,曾到二刘岩游历并修葺龙峰书院,乡人感念,尊此为“三宝”岩。明万历年间,长乐知县蒋以忠下令恢复“晦翁岩”原名,并流传至今,现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如今的晦翁岩是长乐市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长乐小武夷”的美誉。
晦翁岩不仅古树参天、环境清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历年来,不少文人贤士到此揽胜,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这敦厚的“晦翁岩”三字就是清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贞的手迹摹刻:
如今登晦翁岩不仅可走山道,还可驱车直上。照片中,左边是登山道,右边是盘山公路,我们选择的是登山道:
一路,林木茂密,遮天蔽日,随处可见参天大树,据说这里名贵树木众多,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木有180多种,千年以上的30多种:
山道两边时不时就出现一块石刻。这是朱熹观书有感石刻:
“道纯法备”石刻:
明万历年间刑部右侍郎郑世威所题的“晦翁岩”三字:
朱熹题写的“读书处”,是晦翁岩众多石刻中最著名的一个。三个大字每字长0.94米,宽0.77米,全长3.1米,原系朱熹手书,因年久已湮灭,现存的是郑世威补书的:
现代书法家沈觐寿题写的”入德之门”、“独秀峰”和“屏山”:
现代书法家游嘉瑞题写的“道南风月”和“别有天”石刻:
“朱子家训”石刻:
白鹿洞在郑世威所题的“晦翁岩”旁边, 据说曾是朱熹当年避难时在龙峰山上读书居住的地方。传说,一只白鹿领他来到洞口,让他在洞中安心读书,而自己则每天出去找食物和陪伴朱熹。笑妈特地攀爬到洞口一窥其真相,却发现洞中狭小、潮湿,想来传说只是传说,真住到这洞中,两天就非得患上风湿病不可:

“晦翁岩”大门,沈葆桢题写的大字:
大门内,也有“晦翁岩”三字,这三个字在这座山上真是无处不在了:

从这小山门进去,就是福州地区最早的书院之一、二刘兄弟读书的龙峰书院了。山门上的对联“六七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道出了当年书院学子们勤奋读书的景象:
明嘉靖年间,龙峰书院改名为“三贤祠”,祀朱熹文公和其学子刘砥、刘砺三贤士:
三贤祠大厅中挂着朱熹、刘砥、刘砺三贤的画像:
二楼,主要是介绍朱熹的生平事迹,以及朱子语录的拓片:
三贤祠旁,几块巨石、几棵古木,围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摆上石桌、石凳,此处就是朱熹和弟子二刘讲席之所在:
旁边的石壁上横刻着“朱刘讲席”四字: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乡人刘自源恳请明内阁首辅、东阁大学士、福清人叶向高作《万侯重修晦翁岩三先生祠记》并立碑于此,因年代久远,已风化难辨:
《万侯重修晦翁岩三先生祠记》全文:
叶向高又作《登晦翁岩赋诗二律》,也刻在了岩壁上:
龙峰山上,有座龙峰寺, 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年间。如今晦翁岩的各个景点,其实都已在龙峰寺内了,重修后的龙峰寺规模宏大,清静、秀丽,是个修身养性和避暑的好地方。盘山公路可直通寺内:
龙峰寺山门背面也写着“晦翁岩”三字,
:
龙峰寺山门内坐落着十八尊罗汉石雕:
个个表情丰富,活灵活现:
龙峰寺内,连接各殿宇的回廊非常有特色,蓝色的琉璃瓦特别醒目:
龙峰寺雕梁画栋、殿宇庄严,有天王殿、地藏殿、圆通宝殿、观音殿等多个殿宇,此为其中一个殿宇内的景观,具体是哪个殿,笑妈已经记不起来了:

天王殿:

鼓楼:
寺内还有一个郑和纪念堂:
郑和纪念堂的匾额由张家坤题写:
站在龙峰寺远眺,可远远看见笑妈前次刚去游览的法王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