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成分选产品之五:知己知彼,方能“白”战“白”胜

(2012-12-09 18:32:48)
标签:

网络

树皮

亚洲人

虎耳草

桑叶

杂谈

分类: 凝脂柔荑



 看成分选产品之五:知己知彼,方能“白”战“白”胜


亚洲女性对白皙肤色的追求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东西只要和“白”肤有关必然会不顾一切奋勇尝试。要深入理解美白的成分的功效,让我们从认识皮肤本身开始!

我们都知道,皮肤的颜色由几个不同的因素所共同决定:
(1) 皮肤内各种色素的含量与分布状况:黑素、胡萝卜素。亚洲人皮肤的颜色与皮肤内含有的胡萝卜素有关,胡萝卜素多存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内。
(2) 皮肤血液内氧合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血液颜色影响肤色。
(3) 皮肤的厚度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皮肤厚,光线透光率差。

而我们所厌恶的黑素(黑色素)是不可避免地生长在皮肤的内部。黑素是一种高分子生物色素,是两种醌型聚合物(优黑素和褐黑素)的聚合物,二者转换机制主要与酪氨酸酶的活性有关。
黑素的形成过程:黑素细胞的分裂成熟——黑素小体的形成——黑素颗粒的转运——黑素的排泄。

黑素的形成必须要有三种物质:
酪氨酸:制造黑素的主要原料。
酪氨酸酶:将酪氨酸转变为黑素的主要限速酶,是铜及蛋白质组合物。
氧:酪氨酸产生黑素是一个氧化过程,必须与氧结合才能转变为黑素。(很多抗氧化的产品会自觉地写上美白的效果,就是在这一点上阻止黑素的形成从而达到美白的视觉效果)

黑素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酪氨酸→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二羟基吲哚→酮式吲哚→黑素



影响黑素形成的因素分为三种,
一种是通过细胞外影响促进黑素细胞的增值分化、生长、存活的因子有:内皮素、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黑素细胞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生长因子。抑制作用的因子有: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一种蛋白、类似淋巴细胞)
另一种是细胞内影响:与酪氨酸作用相关的蛋白、丝裂蛋白。
还有外源性影响:紫外线是人体黑素细胞增殖和皮肤色素沉着增多的主要生理性刺激,紫外线是一种促细胞分裂剂。


针对黑色素的各个形成阶段来一一击破,再次基础上构成了各种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古代的“纣烧铅作粉”到20世纪80年代的粉饼,增白粉蜜,再到90年代崇尚自然美白:肤质健康、肤色均一、白皙纯净,美白理念逐渐摆脱了一味盲目的追求“白”,形成的像石灰一般死白而忽略了水分、油润等带来的肌肤的通透感等,到当代,形成了全新的美白理念:全面美白。外部防晒,内部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并提高细胞更生能力、降低色素沉积、促进表皮细胞脱落,进一步还要增强皮肤细胞自身免疫力、提高皮肤弹性以及新陈代谢机能。

不仅东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使皮肤白皙、光洁的美白理念,西方人也有着类似的美白理念,不过侧重点不同,对于西方人的肤质来说,更强调要减轻或者消除老年斑、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淀现象。


那么,美白化妆品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理来达到最终视觉上“美白”的效果呢?我们要先了解黑素生成的抑制机理。
了解了黑素的形成过程,要抑制黑素细胞的形成,只有一步一步,层层击破。
从细胞的胞内抑制:首先是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破坏性抑制和非破坏性抑制),多巴色素互变酶的抑制;之后是选择性破坏黑素细胞,抑制黑素颗粒的形成以及改变其结构(氢醌、壬二酸)。 最后一层是还原多巴醌:通过VC,抑制多巴和多巴醌的自动氧化,抑制黑素的生成。
黑素细胞的胞外抑制:内皮素是黑素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胞外物质,因此对这两种物质的抑制是一个美白研究方向
最后就是:外源性影响因素的控制:紫外线的防护。紫外线的影响因素非常深远而且不可逆,这点无论在保湿、美白还是在抗老化的话题中,都非常值得重视。


在次基础上,也就得出皮肤美白的途径
  a 抑制黑素细胞内黑素的生成;
  b 影响黑素细胞的存活和生长;
  c 通过还原淡化已合成的黑素或抑制多巴的自身氧化;
  d 干扰、控制黑素的代谢途径;
  f 减少外源性因素的负面影响;


这里要强调的是:美白化妆品的特殊性:因为美白活性成分必须透过表皮、穿透黑素细胞及黑素体膜,并能保持其生物学活性、抑制酪氨酸酶、直接或间接减少黑素合成,因此特别要强调它们的安全性和生物相溶性。


到此,从皮肤美白的途径我们可以将护肤品中的美白活性物质的分类:
  1,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氢醌、熊果苷、曲酸、甲基龙胆酸盐、葡萄糖胺、衣霉素。
  2, 黑素细胞毒性剂:壬二酸、四异棕榈酸脂、油溶性甘草提取物、氢醌。
  3, 影响黑素代谢剂:(黑素运输阻断剂):维生素A酸、亚油酸。
  4, 遮光剂(防晒剂):一般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防晒剂。
  5, 还原剂:黑素呈氧化态,使用还原剂,将黑素加以还原,VC、VE及其衍生物。
  6, 内皮素拮抗剂。


酪氨酸酶抑制剂:
A 氢醌:化学名对苯二酚,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美白祛斑成分,分子小,极易扩散进入黑素小体,致死细胞,但对皮肤毒性较大,如果超过5%,会有“白斑”现象。美国规定,禁止氢醌用于驻留性化妆品中,非驻留化妆品用量小于1%。我国明确规定氢醌为禁用成分。
B 壬二酸:天然物质,选择性的作用于黑素细胞,对正常的黑素细胞作用很小。
C 熊果苷及其衍生物:其实是对苯二酚的衍生物,来源有植物提取(熊果树叶、沙梨树叶和虎耳草) 、植物组织培养、有机合成,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多巴以及多巴醌的合成,效果较曲酸及其衍生物有很大差距,目前比较认同VC-熊果苷磷酸酯,稳定性好,皮肤吸收性也好,在体内被酶水解为VC和熊果苷(限量7%)。
D 曲酸及其衍生物:曲酸又称曲菌酸,由葡萄糖在曲酶作用下发酵生成,除美白以外还有抗菌、保鲜、保湿、增加皮肤弹性、防晒作用、
  但是,曲酸的缺点是:对光、热的稳定性差,容易氧化、变色,皮肤吸收性差,因此开发了大量的曲酸衍生物来改进性能,曲酸双棕榈酸酯用的很普遍,效果好的有维生素C曲酸酯,N-曲酸-L苯丙氨酸
E 胎盘提取物:是生物原料,富含蛋白质及氨基酸,具有保湿和抗氧化性能,有一定美白功效,受疯牛病的影响现在用的比较少。
F 类黄酮:一类多酚化合物,一般有异黄酮、花色素、黄酮醇、黄烷、黄酮等。
G 甘草提取物: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很强的解毒抗炎作用,甘草黄酮能抑制多巴色素酶的活性,异甘草素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H 其他活性物质:植物萃取、根皮素(存在于苹果等水果及蔬菜汁中)、鞣酸、芦荟素、苦参碱、嫩桑叶提取物等能高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多巴醌还原剂
A VC及其衍生物:又称抗坏血酸,对除去后天性黑素沉淀有明显效果,能还原氧化性黑色素,同时还有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还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但及其不稳定,皮肤吸收性差,因此,常用其衍生物。
( Vitamin C有三種:MAP, As-Na-P, AsG。
维生素C磷酸镁 (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即MAP) (限量3%)
维生素C磷酸钠盐(限量3%)
维生素C糖苷(Ascorbyl glucoside)(限量2%) )
左旋C:稳定性差、皮肤穿透性差(所以其包裹、传输技术决定了美白效果)
B 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 简称PC,近几年很火,享有“皮肤维生素”和“口服化妆品”的美誉,低聚原花青素是纯天然水溶性的植物提取物,能与铜离子络合,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可还原黑素,使色素褪色,还可以抑制脂褐素、老年斑的形成,和VC协同效应很好。


黑素细胞外抑制剂
A 内皮素拮抗剂:能抑制黑色素并能快速淡化色素,并能使黑素平均分布,肤色均一,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
A 绿茶提前物:主要为茶多酚(烟酰胺也叫维生素B3、还有有效的抗氧化物类黄酮),是很强的黑素抑制剂。(宝洁对维生素B3的研究是非常支持的,SK-II唯白晶焕系列中,核心的美白成分就是维生素B3。维生素B3有两种存在方式:Niacinamide和Niacin(Nicotinic Acid)。其中烟酰胺(Niacinamide)是研究和使用得最多的
A 抗促黑素小不激素类制剂:一种多肽,目前多处于研发阶段。


干扰、控制黑素的代谢途径
这类物质通过加速角质形成细胞中黑素向角质层转移,软化角质层和加速角质层脱落等方式达到美白的效果。
 果酸:具有很强的软化角质层作用,脱去死皮、使皮肤细腻、有光泽。(美白功效在于促进含有黑素的角质细胞脱落),天然果酸中有乳酸、苹果酸、水杨酸及其衍生物。a型果酸刺激性强,β型果酸刺激性小。


防御紫外线、抵抗自由基
既具有美白功效,有能吸收大量紫外线或者清除自由基,体现了全美白概念,是目前研发的热点。
A Vc曲酸酯:具有很强的美白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B 曲酸亚麻酸酯:具有美白和吸收紫外线功效。
C 鞣花酸:又名没食子酸,是从石榴果皮和树皮提取的物质,能广谱的吸收紫外线,而且美白作用优于曲酸(限量0.5%)。
D 多酚类物质: 多羟基芪(四羟基芪),有明显的美白和防晒作用。


综上,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何挑选一款所谓好的美白产品的基本方法:
A 使用安全成分温和剥离角质。
B 防止抑制正在形成的黑色素。
C 还原已经形成的黑色素。
D 细胞修复,促进正常再生。
E 抗炎、抗敏。






(本文为2008年底所做功课的章节,部分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