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发展史及各时期的分布与特点(一)
(2012-08-15 12:05:35)
标签:
陶瓷产区分布历史发展史宝瓷林 |
分类: 关于陶瓷 |
一.陶瓷发展历史
1.夏、商、周朝时期
2.秦汉时期
3.唐朝时期
4.宋朝时期
5.元朝时期
6.明朝时期
7.清朝时期
8.现当代
二.陶瓷发展各历史阶段的特点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
1.1 陶的历史文化背景: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
1.2陶的种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
1.3陶的特点(制作、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带釉的硬陶,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1.4陶的应用: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1.5陶主要产区的分布:最早的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2.秦汉时期陶瓷
2.1陶的历史文化背景: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2.2 陶的种类:瓦当、汉砖、兵马俑、铅釉陶。
2.3 陶的特点(制作、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并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2.4陶的应用: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2.5陶主要产区的分布: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
3.唐朝时期的陶瓷
3.1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3.2陶瓷的种类:青瓷、白瓷、唐三彩等。
3.3 陶瓷的特点(制作、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3.4陶瓷的应用: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
3.5陶瓷主要产区的分布: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4.宋朝时期的陶瓷
4.1陶瓷的历史文化背景: 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4.2陶瓷的种类:白瓷、青瓷、钧瓷等。
4.3
陶瓷的特点(制作、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
4.4陶瓷的应用: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
4.5陶瓷主要产区的分布: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的定窑,河南省临汝县的汝窑,河南省禹县的钧窑,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
5.元朝时期陶瓷
5.1陶瓷的文化历史背景: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5.2陶瓷的种类:青瓷、彩瓷、白瓷等。
5.3 陶瓷的特点(制作、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
5.4陶瓷的应用: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
5.5陶瓷主要产区的分布:景德镇为主要产区。
6.明朝时期陶瓷
6.1陶瓷的文化历史背景: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6.2陶瓷的种类: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等。
6.3 陶瓷的特点(制作、技法、烧制工艺等方面):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6.4陶瓷的应用: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
6.5陶瓷主要产区的分布: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