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就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看完。这个月我读完《轻松学会独立思考》之后,我便把它找了出来从第一页从头开始读。让我收获很多,同时也感慨万千的是: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以及习惯背后的核心,我都在最近的半年内明显的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只是我并不知道这些准确定位是什么,准确概念是什么,它们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真的是一本非常神奇的书,也是会让人受益终身的书。
这本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分别是个人层面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公众层面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以及将前面六个习惯综合起来产生的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
起初看到这七个习惯的名字时候,我非常不能理解“知彼解己”四个字。我们常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为什么这里却是“知彼解己”?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由于我对这样习惯所处的环境有所忽略。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最好的相处模式并不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谓的赢输模式,而是“知彼解己”的双赢模式。
每个人所受得文化教育不同,所站在的立场不同,一定会产生摩擦与矛盾。在化解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争谁对谁错,而是要通过沟通能够达到共识。
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争吵,我经历了很多,因为这本书提到的内容,我开始不断地去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辨析为什么会导致部分两败俱伤的结果。我在这其中渐渐地明白,不是无法达到共识,而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体会不到对方的谅解、包容,看到的均是对方过于在乎自己的意见,通俗地讲就是自私。如果我们在沟通过程中,能够多听听对方的意思,多去了解她的立场和原因,然后通过协调和转变思维去改变双方,“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不是结果完全会不一样。
有的大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同意她们独自旅行。那么大学生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因为从小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孩子经常默认地选择接受。如此一来,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的表现,让父母对这样的孩子独自出门,感到非常地不放心。如果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地做很多事情,让家长看到她的能力,那么他的父母还会反对她独自出门旅游吗?
知彼解己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更加具有耐心,更加谦卑,更加具有沟通交往能力。总有人老师抱怨说,“谁谁谁,不理解我”,那么,你有没有去耐心地听听她的想法,想想她的立场和原因,再与她沟通交流呢。
看到这样,可能有人会说,“大道理都懂,但放在行动上就难”,真的是这样吗?恰恰我开始认为,说这样话的人她根本就不懂“这些大道理”。
我很喜欢书中那句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我现在开始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不会去说服周围人和我一起读书,但我也不会因为周围人不读书,自己也不读书。
最后,感谢愿意读书的自己,否则,我就错过这本好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