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障性住房能否改变楼市走向

(2011-12-17 19:57:46)
标签:

房产

保障房是个流行词。在百度中查询这三个字,可得到超过37百万条的相关结果。据人民网,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但实际上,保障房提法和建设都已久,只不过2011年是开工最多的一年。2008年11月,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决定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首要措施和重要民生工程加以推进。但当时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投资,使得保障房工程成为沧海一粟,并没有成为扩需的主力。虽然2010年开工保障房建设达580万套,但由于大规模信贷刺激,来得容易的资金和对通涨的担忧,投资者纷纷回归商品楼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高达4.4万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75.5%,而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额增幅更是高达80%。楼价的飙升令人吃惊。

2010年底,2011年再度谈及保障房更多的是从民生工程入手,因为中国的楼市发展已经到了不可继续的地步,即便楼市泡沫是钢做的,也会有破灭的时候。然而,大规模保障性的建设能够改变楼市走向吗?

首先,大规模政府入市行为是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但是,也不要认为此前楼市的疯狂是市场机制的结果。中国的楼市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非市场经济为主。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及市民的各自利益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漏洞是导致中国楼市问题的根本(见博文楼市: 解铃还需系铃人)。建设保障房来自于中央的行政命令,并没有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因此,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对此工程不感兴趣,上半年,基于地方保障房开工率不足的现实,中央不得不推动了新一轮问责和行政督导。 所以,如果中央不继续督促,大规模保障房建设不会持续。

第二,地方为保障房的工程,不得不规划建设地址。但绝大多数保障房项目选址城市边缘化。如果地方财政与楼市不脱钩,保障房项目地址会进一步走向远郊。这会极大影响保障房的需求,造成保障房空置也不是不可能。此外,划片入学的规定,也影响对保障房的需求。我们知道,楼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地点。忽略这个特点而谈楼价是不全面的,对解决楼价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大规模
保障楼房的结集无疑人为地分离了保障楼房申请者与买得起房的富裕人群。这对社会的和谐、融洽没有益处。笔者担心,大规模保障性的建设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起到贡献,但也会导致另外层次上的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和阶层的对立。反观美国保障房的措施,开发商得到政府资金的前提是满足一定比例的保障房的建设。所以,即便在好区,也有保障楼房的可能;从外表,大家也看不出哪一位是享受了政府的保障房政策。

第四,保障楼房的面积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定。而这些规定与市场上的商品房有一定不同。因此,保障楼房不是所有商品房的取代品。

其它问题,包括法律监督、低保户有多套住房的问题、保障楼住户退出机制等已广为讨论,在此不再论述。

楼市的价格最终归结于的市场供求影响。建设保障楼房从房屋供给上进行了支持。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楼市怪圈。实际上,目前中国闲置房很多,有关报道也常见。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家庭数约为3.5亿。如果城市家庭占全国家庭数目40%的话,城市需要住房1.4亿套。而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了3600万套保障房,加上“十二五”之前保障房,光保障房就超过城市住房需要量的30%(如果,城市家庭占全国家庭数目比重小于40%的话,那么保障房所占比重将更高)城市中是否超过30%的家庭满足保障房申请条件,我没做过研究,不清楚答案,但保障房数量不可为不大。但正如我们在对中国一些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所论及,集合资金搞大规模开发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模式。而这个模式常常带来的是无效率和资源浪费。可以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保障房房子会闲置。

综上所述,
保障房建设会对楼市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效果不会很明显。一旦目前的限购政策放宽,主要城市的价位不会因为保障房而不反弹。笔者认为,楼市的稳定必须要依赖市场力量,否则,除非我们再回到改革之前的单位福利分房机制,楼市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1。加快房产税的征收,对一定的房产征收房产税。不但新房要征收,旧房也需要。当拥房有成本之时,一方面会加快财富在社会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也减小囤房、空置房的现象;

2。割断地方财政与土地销售的联系。房产税的征收应为一个重要的渠道。一旦地方政府能够脱离怪圈,投机者便无能力来博弈地方政府救市意图,减少楼市投机机会;

3。对保障房的开发与商品房的开发相结合,不造成人为阶层分离。此外,廉价商品房与廉价租房相结合;保障房与住房补贴相结合。改革学生划片入学需要房产制度;

4。鼓励和宣传量力而行,不买房也可租房的理念。政府推行保障房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民众住有所居的目标。但住有所居不是拥有所居,没有必要人人都拥有一套住房。美国次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过分鼓励家庭的住房拥有意识,并在政策上对原本买不起房的家庭也提供政策上的便利。但即便买了房也供不起房,最后不得不违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