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造字法

(2019-12-17 18:20:39)
标签:

文化

汉字造字法

常用汉字大约有三千个,每个汉字形体粗看起来各不相同,如果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系统上有三个方面:

(一)笔划系统。

笔划就是构成文字的线条。这个线条的形状叫“一笔”或“一划”。汉字的笔划有两个特点:除少数几个字以外,汉字是由多笔划构成的;所有的笔划在楷书中大多数是直线形的。

笔划是字的成形要素。汉字的笔划有八种基本的线条构成一个系统,即所谓“永”字八法。八种基本笔划,用现在通用的名称来说就是:点、横、竖、撇、捺、挑、折、勾。

现在汉字的笔划系统和特点是以楷书为标准的。古文字另有它的线条形状,如圆形线条,甚至还有图画性很强的实心体和花纹。楷书的笔划在实际书写时相当灵活,

(二)偏旁系统。

把汉字的笔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形体分析一下,可以发现一些基本单位,它们也有一个系统,这就是偏旁系统。

偏旁系统,早见于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专著。作者称单体字为文,合体字为字,前者指象形字、指事字,后者指会意字、形声字,“说文”重点在字形分析,“解字”重点在字义解释。见《说文解字》书第1页,出版说明。)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立了部首。(偏旁和部首的区别:偏旁和部首的用处不同。简单地说,偏旁是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部首是用来查找汉字,增识字词的。偏旁是合体字中常见的组成部分,也称部件。汉字的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周围、中间都可以称偏旁。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部首的创设,是为编纂字典和词典。为查找字词提供了简便易行的序目,有利于增识汉字。)在汉字偏旁中,有些本身就是个字,如“日”、“月”、“金”、“山”、“石”、“田”,有些已不成字,如“宀”、“疒”、“匚”。当字作为偏旁用的时候,有些在形体上稍有改变。

(三)部位系统。

由笔划构成偏旁,但偏旁和偏旁拼搭成字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部位系统。部位系统以方块为原则,就是说,不论有几个偏旁,不论这些偏旁处在什么部位,总要求不越出一个方格,成为方方正正的一块,因此汉字又称为方块字。同字母相比,汉字这种方形的结构格外显著。字母虽也有个布局格式,但并不是方形。古汉字并不全是方形的,到楷书才定型。

汉字的部位系统,有下面几种基本格式:

单一部位:一个字分不出偏旁的,占一个方格,如“方”、“白”、“亚”、“再”等字;

上下部位:一个字分成上下两部分,如“恋”、“架”、“花”等字;

左右部位:一个字分成左右两部分,如“亿”、“社”、“断”等字;

内外部位:一个字分成内外两部分,如“回”、“问”、“国”、“匠”、“街”、“衰”等字。

这四种部位,往往互相结合,如上举的“架”字,细分起来,是上下部位为主,上面一部分的“加”又是左右部位;又如“捆”字,基本上是左右部位,右边一部分的“困”又是内外部位。

因为偏旁本身笔划有多有少,放在一定的部位上,大小要起变化,否则不能保持偏旁之间的平衡。例如“口”和“只”、“品”、“噩”、“器”、“闾”等字里的“口”,大小就有变化;又如“戮”、“博”都是左右部位,但“戮”字左面较宽,“博”字右面较宽,这些变化使得偏旁之间保持了平衡。

学习汉字的部位系统,主要是为了保证书写时整齐和匀称,也为了进一步分析汉字作好准备。

上面所说的种种结构系统,是纯粹从字形分析出来的,但汉字是音义形的统一体。单作字形分析显然不够,必须把字形同音义结合起来,才能对汉字的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这音义形三者的结合,就是汉字的结构方式,就是造字的方式方法。

上面说过,汉字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是汉字的表意性,汉字究竟怎样表意?这就必须研究汉字的结构方式了。偏旁是汉字的基础,这也和汉字的结构方式有关。只有了解汉字的结构方式,追溯造字本源,才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汉字。

汉字的结构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不能从结构上读出音的,第二类是可以从结构上读出音的。“牛”读作“niu,这个字本身没有什么暗示,它是用第一类方法造成出来的。“湖”这个字,人们一看到有个“胡”就知道应读作“hu”它属于第二类造字方法。第一类叫做不带表音成分的结构,第二类叫带表音成分的结构。

(一)不带表音成分的结构

如“木”、“本”、“体”三个字没有一个能从结构上读出音来,是纯粹表意的。这类表意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三种。

1、象形

象形就是画出物体的形象,让人看了知道指的是什么。象形这种造字方法是最古的,同图画很相近。“木”就是象形字,在古汉字里,清楚地显示了它画出树木枝干的形状;此外“人”、“日”、“月”、“山”、“水”、“牛”、“羊”、“鹿”、“瓜”等也都是象形字。这种字一般是表示实体意义,为数不多。

2、指事

指事是利用提示来表意的,例如“本”这个字在“木”的下面加一横提示根的意义,就属于指事字;同样的道理,在“木”的上面加一横,成为“末”,就提示树梢的意思,也是指事字。“上”、“下”、“立”、“旦”、“刃”、“甘”、“寸”等都是指事字。指事字的数目也不多。

3、会意

会意是把若干图形合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是表意方法当中最显著的,特别是能表示更多的抽象概念,在方法上比象形和指事进了一步。会意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了偏旁,每个字至少有两个偏旁。会意中的偏旁就是原来的象形字或指事字。例如“休”,由“人”和“木”两个偏旁联合而成,指有个人在树旁歇着。又如人拿着戈是“伐”,“日”和“月”合起来是“明”,爪在木上是“采”,屋子里铺上草,中间有个人,地下又结了冰是“寒”,这些都是会意字。

上述三种结构方式的共同点是本身不带表音成分,因而是纯粹表意的。这三种结构方式中,象形和指事不带偏旁,会意则用偏旁组成;会意的方法,到现代还使用,例如“歪”、“尖”、“灶”、“泵”等都是会意字。象形字和指事字,对整个汉字来说,是偏旁的主要来源,有时略加变形化出新字。如“左”、“右”二字在古字中是“手”的左向形和右向形,“从”和“比”是由“人”字的左向右向分别构成的,“北”又是“人”的背向形。会意字也有转成偏旁的,如“阀”中的“伐”,“菜”中的采,“暮”中的“莫”,“溢”中的“益”等等。

象形、指事、会意因通过意义才依附于语言,局限性很大,所以后来又产生一种半意半音的结构方式,这就是形声。

(二)带有表音成分的结构

绝大多数的汉字都属于形声这种结构方式。形声所以这样占优势,就是因为它通过表音成分而依附于语言。

形声的表音成分就是声旁,声旁的来源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有以形声字为声旁的。这些字作了声旁以后,就丧失原有的特性而成为表音的成分。形声字的结构中,除声旁外,还有一个表意成分,叫做形旁;形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例如“沐”,右边的“木”是表音的,告诉人们照木的读音mu,不再作什么树木解释;左边的三点是水字的变体,仍保持原有的解释,用来说明“沐”这个字是与水有关的一件事。由此可知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结合而成的。形声字总有一个偏旁是表音的,但还带有表意的形旁,这样就使得全部汉字都具有表意的性质,不同于拼音文字。

形声字显然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不论它的形旁或声旁都是从这三者来的。例如,“沐”的形旁象形字,声旁也是象形字;“祖”的形旁是象形字,声旁是指事字;“溢”的形旁是象形字,声旁是会意字。形声字是比较晚出的,可是不能说最古的汉字中没有形声字,实际上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少数的形声字。

形声在表音成分上不同于象形、指事和会意。形声的结构相当简单清楚,能产性很高,直到今天,还可以用形声的方法造出许多新字。如“氧”、“锌”等,或简化繁体字,如“拥”、“护”两字都要是由原来的繁体字简化而成的形声字;叹词和摹声词也大多是用这种方式造出来的。汉字能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主要是依靠形声的这种能产性,是由于形声借声旁而同语言结合的。文字必须依附于语言,必须标准化,形声的能产性也证明了这一道理。

形声和声旁是形声字的必备条件。形声表示事物的类别,有较大的概括性,能使字的意义较为清晰,因此,当原来的字意义不明显时便加个形旁成为形声字。如“莫”本来是会意字,因为被借去作别的用处,再加个形旁成为“暮”让意义明显,这样“莫”就由会意变成形声;如“颐”本来是象形字(左边那一部分。面部),因象形不明显,加个“页”旁(页,本义人头。如“颐指气使、颐和园”,弄懂“颐”的本义便知其含意)也成了形声字。由假借而来的字,为了避免一字异义,也加了形旁成为形声字。如“夫容”变成“芙蓉”,“师子”变成“狮子”等。但由于字义的转变,某些形旁已不能表示概括的类别,如“骗”的“马”和“理”的“玉”旁等;或由于约定俗成形旁已经丧失了它的精确性;如“奸”以“女”字作形旁,“缸”、“杯”、“碗”、“盏”、“瓶”同属容器一类而形旁不同。有时为了使类别更加正确而更换形旁,就产生了一字多形的现象,如“砲”和“炮”等。形旁虽能使字义比较明显,但加了形旁就增加了笔划,所以有时仍旧不加形旁,这样又产生了一字异义的现象;如“须”是个会意字,本没有形旁,后来加了形旁就成为“须”(头上加“肆”的左边部分和彡),又嫌笔划多,仍旧不加形旁,“须”就有二义,一作“胡须”,一作“必须”。

声旁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在形声字中有特殊地位。声旁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声旁所表示的读音是汉语的音节,跟拼音文字的音素字母不同。第二,声旁所表示的汉语音节是近似的,并不完全精确,因此声旁也不同于音节字母。声旁一般表示了近似的声音,例如同是以“台”作声旁,但“胎”读阴平,“苔”读阳平;“胎”读tai,“怠”读dai,只有声母上的近似;而“怡”读yi,“治”读zhi,只有韵母上的近似。类似的例子再看以“各”为声旁的一些字:

格胳阁骼     ge

客恪         ke

           he

路赂         lu

洛骆络       luo

烙酪         lao

          lue

        随着语言的变化,同一声旁多数已不表同一个音了。第三,声旁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同一个音节用不同的声旁来表示,如ji这个音节,写成“肌”、“基”、“绩”、“级”、“技”、“忌”、“冀”,其中声旁不相同,在当初也可能是精确地反映实际的音值,但声韵调变了,声旁不变,就同实际音读不符合了。为了避免引起误读误写,有时把原来的声旁换成较接近现在音读的声旁,如“态”的声旁“太”比原来的繁体字更切合实际。此外,如果原来的声旁笔划较多,也可能用笔划较简单的声旁去代替,如“牺”和“胜”的声旁都比原来的繁体字简单得多。总之,声旁一般是约定俗成的,但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加以变化。这是文字趋向于标音化的一个方面。

同其他结构相比较,形声结构的部位系统更严格,更典型。从部位系统的角度来看,形旁和声旁的配合主要有六种方式:

左形右声:校蝗胸借河

左声右形:鸽期颈顶欣

上形下声:草笆宇花霜

上声下形:煎盲裘婆梨

内形外声:闻问闽辩辫

内声外形:固裹病街阁

这六种部位又可以概括为左右、上下、内外三种关系,其中以左形右声最为普遍。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是有一定的。例如“口”和“今”两个偏旁左右部位成为“吟”,上下部位成为“含”;“忠”和“忡”、“裹”和“裸”、“召”和“叨”都是靠部位变化成为不同的字的,不能任意更动部位。至于一些异体字,如“峰”和“峯”,“略”和“畧”,显然是由于书写上的不规范而引起的。

随着汉字定型于方块,形旁和声旁的部位产生一些变异。例如“修”(声旁“攸”)的形旁(形旁“彡”)缩到右下角,“荆”的形旁缩到左上角,“颖”的形旁缩到左下角等。

汉字里的形旁和声旁多数是一对一的,只有极少数的字用几个形旁和一个声旁构成,如“碧”字里就有“玉”和“石”两个形旁。(也可说,碧字的声旁是“珀”,形旁是“石”,因而仍是一对一。)

汉字的发展变化,对形声字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使它的笔划简化,如“星”的形旁从“晶”而省为“日”;不好的方面是使一部分声旁失去完整性,因而表音不明显,如“疫”声旁从“役”省,“珊”的声旁从“删”省,至于“金”、“哉”、“急”三字的声旁“今”、“才”、“及”已经很难看出来了。

前面说过,汉字的结构方式共有两大类,即带表音成分的和不带表音成分的,是否还有其他结构方式呢?

汉字的本质特点是表意,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不能说是汉字的表音式。不过也有小部分后起字比较特别,如“乒乓”等字,结构方式可能是同表音方法有联系的。

现阶段通行的汉字,同古汉字相比虽然有相当大的变异,但也有很显著的继承性,所以对现阶段的汉字简化,仍然可以根据两种基本方式加以适当的处理。如“剧”、“证”、“钟”等字,本来是形声字,现在仍作形声字;“尘”本来是会意字,现在仍作会意字;“面”是假借字;“发”是原繁体字的简化;“号”、“乡”、“医”、“办”等字是原字简化;“电”可以说原来是象形字。这类字的大量出现是汉字发展道路上的新现象,是应当肯定的。

上面说明了汉字的两种基本造字方法。可以看出,不论哪一种结构方式都有表意成分,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结构,加上字数很多,因此产生了难写、难认的现象,造成学习和使用的不便。(根据图书编写。2019-12-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