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子的“绘事后素”
(2014-04-15 14:47:26)
标签:
杂谈文化 |
对话中,孔子对卜商曰“始可与言《诗》已矣”。与卜商谈论《诗经》谈什么?孔子尚未言明。但可以推测出来。因为子夏所问的三句诗,一、二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末句是另加上去的。“硕人”短诗描写一位少妇如花似玉的美貌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这首短诗体现了孔子对《诗经》评论。孔子编辑了《诗经》,自然最懂得《诗经》的内涵。《论语》2、2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点出《诗经》的灵魂——思无邪。可见孔子言《诗》,就是议论《诗经》文采与质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诗经》艺术形式生动活泼,但彰显的灵魂则是纯朴无邪。孔子追求作品“尽善尽美”,在《论语》3、25中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善也”。意思是《韶》乐曲音调美,内涵也美;而周武王时的《武》乐曲只有音调美,而意境欠佳。因为孔子不喜欢《武》曲称颂战争的内容。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孔子的“绘事后素”综合了绘画与素底、文采与质地、形式与内容统一相宜的关系,对现实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提倡人们的举止文明礼貌,但要知道“礼”是后起之事,需有道德素质为基础,有良好的素质才可能有文明礼貌的举止。所以人们的素质修养是第一位的。报纸上见某地规定官员“十不准”,大多是好的,但有的却细得不能再细了!说实话,如果不从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即便规定一千、一万个“不准”,也无济于事。所谓素质,自然包含道德和知识,两者皆不可缺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