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
(2011-09-08 16:48: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资料转载 |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
【作者简介】王美萍(1976-),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刘新生(1970-),男,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内容提要】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已成为青少年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国外从20世纪初开始对青少年与父母关系进行专门研究,迄今已获得了关于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一般特征、功能、形成机制的较为系统的资料,而我国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深入研究还很少见。
【英文摘要】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which has importantinfluences o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has been alongstanding concern in the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the adolescence.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has emerged asa research topic of specialized inquiry since the beginningof the 20th century abroad,and up to date systematic dataconcern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functions andmechanism of this relationship have been collected.However,research in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in China remainsweak,and in-depth study in the area is rare.
【关 键 词】青少年期/父母关系/亲子关系adolescence/parent relationship/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
【正 文】
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进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这种变化在行为中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曾经盲目遵从的父母权威,从而导致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进入一个需要从父母居支配地位的单向权威向亲子双方居于相对平等地位的双向权威转变的时期(Fuligni,1998)[1](P34),亲子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亲子冲突的增多与亲合度的降低(Holmbeck,1996;Steinberg,1981)[2][3](P17)。这种转变虽然有助于青少年自主性的获得这一发展课题的完成,但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性行为、学习成绩差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方晓义、董奇,1998)[4]。因此,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历来深受许多国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视,并围绕其发展变化特征、原因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为薄弱,仍有很多领域有待于开拓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历史回顾,总结经验教训,为国内该领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历史回顾
(一)研究的滥觞与早期主要理论观点
一般认为西方较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美国的“儿童研究运动”,其先驱为G.S.霍尔。他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同时注意到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虽然霍尔并未对青少年期亲子关系进行专门而系统的阐述,但其有关个体心理发展的极具特色的“复演论”中已折射出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特点的思想。他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暴风骤雨”的时期,其间青少年的躁动、变幻无常、反抗等是人类种系进化史上“激情与进取”的充满内外冲突的浪漫主义时代的复演。亲子间的冲突与不和谐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且会随个体发展进入下一阶段而自然消失。几乎与霍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也从生理角度对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发展变化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他认为青春期青少年与父母逐渐“疏离”的过程是由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性冲动引起的,力必多使青少年情绪易激动、多变,并导致青少年与父母时常发生冲突。冲突的发生是重构亲子关系并降低青少年的焦虑的正常途径,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则被视为是青少年发展存在障碍及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当青少年寻找到新的爱的对象时,冲突就会逐渐下降。虽然有关的一些实证研究确实发现青少年期比童年期发生更多的亲子冲突(Montemayor,1983)[5],但后期的研究更多地表明,大多数家庭都平稳渡过了青少年期(Steinberg,1990)[6],个体的健康发展是在亲密而不是疏远的家庭关系中得以形成的(Cooper,1986)[7]。因此,以霍尔与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关于亲子关系的早期生物学观点未得到较有力的实验支持。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蓬勃发展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期。该时期研究的质与量均较前期有较大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相关因素对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影响、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产生原因、亲子冲突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等。
1.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类型与父母婚姻状况。这方面的诸多研究表明,紧张的亲子关系更多地出现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而非完整家庭;与年幼儿童相比,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离婚,但对父母的再婚较难适应,女孩尤为明显(Hetherington & Camara,1984)[8];再婚家庭中,女孩与继父的关系比男孩与继父的关系更为紧张(Santrock,et al.,1982)[9](P53)。(2)儿童与父母性别的影响。许多研究对男女青少年与父母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父亲、母亲与男女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青少年期间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Youniss & Smollar,1985)[10]。母亲与女儿经常一起从事一些共同活动,他们之间既有较高水平的亲密性又有较高水平的不和谐性。母亲与儿子的关系虽然也同时具备高冲突性与高和谐性的特征,但他们很少一起共同从事活动。与母亲相比,父亲与男女青少年的关系似乎更趋于平等,但较少与女儿共同从事或参与活动。(3)年龄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研究结论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者(Montemayor,1983;Steinherg,1981)[3][5]发现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发展趋势呈倒U形:青少年早期亲子冲突开始上升,直至青少年中期,其后(青少年晚期)则开始下降。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较高的亲子冲突在青少年晚期时也仍然存在(Offer,Ostrov & Howard,1981)[11]。
2.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该时期研究者关于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观点主要包括以Steinberg为代表的社会生物学观点和以Selman及Smetana等人为代表的认知发展观点两种。(1)社会生物学观点。Steinberg(1989)[12](P57)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提出,青春期间个体与父母冲突的增加是为了确保青少年能与同伴一起度过更多的时间并与家庭内部成员以外的个体进行交配。由于这些变化增强了个体的生存能力,所以他们被融合进了人类进化的历史。其他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在青春期间也表现出较为紧张的父母与后代的冲突。由于亲子之间的争吵是以亲密的情感联系为前提的,因而它虽促使青少年向家庭之外寻求亲密的伙伴关系,但并未因此而割断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与家庭的分离一旦成功,冲突就会下降。尽管社会生物学观点声称他们与早期的生物学观点是不同的,但他们同样也强调冲突行为的非连续性,强调生物成熟在青少年行为变化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事实上,它们与早期以霍尔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生物学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2)认知发展观点。在这种观点看来,心理能力的阶段性变化是引起青少年行为发生迅速改变的原因,个体在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时的认知重组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增加。但在这种理论中,有两种相似的观点必须加以区分开,它们所强调的认知重组的程度并不相同。Selman(1980)[13]和Youniss等(Youniss & Smollar,1985)[10]从整体上描述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他们看来,认知发展表明了青少年对其与父母角色的认知的重构。他们逐渐以看待朋友的标准来衡量父母,如果父母不接受这种平等式的关系,冲突就会产生。Smetana(1988b)[14](P59)则详细阐述了个体特定领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他看来,认知成熟意味着在某些事情上,青少年以往将其看作是父母权威范围内的事情,现在则认为这些事情应该由自己决定,如果父母仍试图维持他们的权力,冲突就会加剧。与早期及社会生物学理论观点相比,认知发展观点具有较为明显的合理性,而且随着研究者对冲突后的社会认知过程的关注,该理论观点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3.关于亲子冲突影响的研究 尽管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亲子关系是影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亲子冲突作用的认识褒贬不一。如Holmbeck和Hill(1988)[15]在精神分析与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亲子冲突的适应性意义的解释。他们认为冲突通过个体心理内部活动过程及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促进了个体对发展变化的适应。在个体心理内部水平上,冲突可以增强个体自主性。那种允许青少年对父母作出更为成熟、现实的评价,并最终与父母建立更为成熟的关系的心灵解放常常伴随着亲子间的较多的冲突与争吵。频繁的争吵及坚实的情感依断基础促使青少年与父母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间,青少年逐渐放弃了对父母的依赖,个体自主性日益发展起来。从个体间的水平上来看,青少年期亲子间的冲突有着重要的信号功能,他提示父母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期望开始发生变化。当然也有研究者对亲子冲突持否定态度。认为亲子冲突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有研究发现,冲突频率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及行为障碍存在一定联系(Patterson & Bank,1989)[16](P22)。临床家庭中的青少年比非临床家庭中的青少年报告了更为频繁和紧张的冲突,那些离家出走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与父母间常具有较高的冲突水平(Adams,Gullotta,& Clancy,1985)[17](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