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复关”的词义新解
诗经《卫风·氓》中有“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1]的句子,诗中连续出现的三个“复关”,其词义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一、现有对“复关”一词的几种解释
在《诗三家集疏》中,“复关”解释为“古卫国之地名,指‘男子所居之地。’”[2]蒋立甫先生《诗经选注》中也释意为“复关:地名,男子的驻地。‘望复关’,实际是望情人,表现出她的痴情。这就是下章所说的‘女之耽兮’。”
[3]王力先生和大部分古文史教材均取这一解释。《诗经》学者糜文开先生认为:“复关:复,返也;关、指某一关塞,乃女方所居之地。”
陈奂《诗毛氏传疏》云:“复,反也,犹来也。关,卫之郊关也。”[4]
郭晋稀《诗经讲稿》云:“望者望氓也,不见、既见亦谓氓返关。”[5]也就是说,“复关”是指女主人公望“氓”返回关口。
黄蔼北先生也认为:《氓》诗中的“复”,本义为“行故道”,在这里引申为“返回”;“关”是指“边境关口”,即“关市”。“复关”在这里作动补结构,“关”补充说明“氓”所在“复”的处所,它和承前省略的主语“氓”一起作“望”的宾语。“复关”应解释为“(氓)从关口回还”。
另有说法认为,“复关”就是那男子的名讳。
北京大学论坛上有意见认为“复关”二字应当分开解释:《氓》诗中的“复”字,根据《说文》,“复”字的本义为“行故道”,在这里可以引申为“氓”返回女主人公住所;那三句诗也就容易说得明白通顺了:“女主人公登上墙头盼望氓早些返回,看不见氓的身影,泪水涟涟,看见氓了,和他又说又笑。”至于“关”字,则看作没有实义的语助词。理由有二:一是《诗经》中“关”字已有作象声词的现象,如《雎鸠》中“关关雎鸠”[6],所以“复关”中的“关”字也很可能是仅取其音,与本章中的“垣”、“涟”、“言”、“迁”押韵而没有实义。二是诗经中常使用一些语末助词,来帮助押韵足句。如《采薇》中的“薇亦作止”[7]的“止”和《今我来思》的“今我来思”[8]等等。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又加了一种解释:“关,车厢;复关,指返回的车子。”[9]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俊、郭英德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男子居住地”为主要解释,兼采了朱东润先生的解释:“复关:地名,男子的居住地;一说,关为车厢板,此处代指车,复关是前来迎娶的车。”[10]
二、对“复关”一词现有解释的辨析
联系《氓》的行文逻辑和第一、二章的上下文关系来看,“复关”一词的现有解释均有值得商榷之处。
把“复关”解释为“氓所居之地”以借指“氓”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但
“复关”如为关名或地名,近则见,远则不见,不会于垝垣之上忽而不见忽而又见。如其地可望,则必去相会,不必望而却止。如不可见,望则无益,更不必涕泪涟涟。且考察战国淇水位置,“渡淇至顿丘百余里之地”[11],再怎么好眼力也一定望不见的。
至于把“复关”解释为“女方居住之地”,更加不通,毋庸置辨。
《诗经讲稿》的解释字面上是通顺的,但逻辑上却是不通的。“望者望氓也,不见、既见亦谓氓返关”意为女主人公目送“氓”离开返回关口,是说女主人公对“氓”情深至极,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12]一句,直接写女主人公与“氓”商量婚事的情况,跳过了相恋,可见女主人公与“氓”相恋已久,相会的场所常在集市。忽然改在女主人公所居住的村庄,不嫌突兀吗?作者“送子涉淇”和“将子无怒”两句又将女主人公的痴情、顺从和忍让写到了极致,在第二章再写女主人公与“氓”的情深绵绵,又嫌累赘了。
黄霭北先生把“复关”解释为“从关口返回”,更似是已婚后的情景,男出贸易,女望夫归,则女主人公倒不似盼嫁的少女,而是望归的少妇了。且“送子涉淇,至于顿丘”[13]一句,隐示“氓”到集市“抱布贸丝”并不经过女主人公所居住的村庄,则“回还”何解?而“关口”何指?
把“复关”说成是“氓”的名字语意上虽然连贯,但依然缺乏根据。“氓”在该诗歌中一直是用“子”或“尔”来指代的,整首诗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名字。《氓》的第一段中,女方显然坚持结婚要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见其性格既是天真多情的,又是矜持自重的,并没有因为“子怒”而产生违背礼俗的意思,女主人公不可能在婚前提及“氓”的名字的,更不可能在决绝后创作这首诗时明指“氓”的名字。
北大论坛上的解释纰漏更多。“复”字的解释采黄霭北先生意见,上文已驳,不赘述。把“关”字引为虚词,并以“关关雎鸠”,更不足取。“关关”,拟声鸟鸣,以虚词论;单一个“关”字不可以做拟声虚词。《诗经》中虽然常用押韵而无实义的语末助词,但“复关”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与其它语末虚词的运用不同。
朱东润先生以为“关”指“车厢”,以为“复关”是“返回的车子”,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却是最可能正确的解释,但未能释明“返回的车子”是什么车子。
张俊、郭英德教授据此引申为“前来迎娶的车”,是不确的。《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一、纳采。採择女也。二、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三、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四、纳徵。使使者纳币以定婚。五、请期。告婚期。六、亲迎。往迎妇。”[14]而《氓》诗第二段“复关”出现之后才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5]如果“复关”是指迎娶的婚车,那后来的“贿迁之车”又来做什么呢?又怎么可以在“亲迎”之后再行“尔卜尔筮”的“问名”、“纳吉”之礼呢?
三、“复关”词义的新解释:媒人之车,借以指代媒人
笔者认为,朱东润先生的对“关”的解释是正确的,“关”指“车厢板”,诗中代指“车”。但“复”字应从《说文》,为“行故道”、“来而又往”之意,诗中“复车”指的是“来而又往的车”,而非“返回的车子”。在婚俗中,只有媒人是来而又往的,也只有“媒人乘坐的车”是“来而又往的车”。因此,“复关”应解释为“媒人乘坐的车”,诗中以此指代“氓”派来提亲的“媒人”。
先考察《氓》的行文逻辑。
《氓》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诗,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前两章写女主人公与“氓”结婚的情况,第三、四章写女主人公与“氓”婚后生活,第五、六章是描述女主人公与“氓”的决绝。全诗按时间顺序,脉络清晰,丝丝入扣。
细节方面,《氓》对女主人公与“氓”结婚的描写,必然遵循全诗的风格,是写实的,并且按照时间顺序递进。第一章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一句,是第一章的句眼。“氓”是很急于结婚的,女主人公虽然多情温柔,对“氓”也很迁就忍让,但女主人公拒绝草率成婚,而坚持要求依礼成婚,因此敦促“氓”不要只是着急发怒。那么阻碍他们缔结婚姻原因是什么呢?女主人公向“氓”解释“匪我愆期”的理由很清楚,是“子无良媒”,要“氓”赶快找一个媒人前来女方家里提亲。第二章一开始就描写女主人公的“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急切盼望。女主人公急切盼望的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是在盼望媒人到来。
《氓》第二章对结婚过程的描述,用大段篇幅突出体现了“良媒”的重要性。见表1。
表1. 《氓》第二章描述的婚姻仪礼。
仪礼
|
描述
|
描写方式
|
详略
|
(盼望媒人)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正面描写
|
最详
|
纳采
|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侧面描写
|
次详
|
问名与纳吉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
正面描写
|
再次详
|
纳徵与请期
|
|
略去
|
全略
|
亲迎
|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
正面描写
|
次详
|
《氓》对男女主人公缔结婚姻的过程描述是精心安排的。用最多文字突出了“良媒”问题,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描述了女主人公对媒人到来的盼望,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侧面映射了“纳采”过程顺利;以次要篇幅叙述了“问名”、“纳吉”和“亲迎”(对“亲迎”的描述也反映了女主人公难以自抑的欣喜),略去了“纳徵”和“请期”,详略有致。
“复关”在《氓》中反复出现,如果仅是女主人公眺望情人,就显得与后文情节发展跳跃,距离过大,行文上说不通。只有把“复关”解释为“媒人乘坐的车子”并以此指代“媒人”,才能天衣无缝地连接上下文,才能解释《氓》在行文上对
“复关”的突出表现。
其次,考察周代婚姻制度。
周代的婚姻发展得十分成熟,这主要体现在婚礼的过程上。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错乱不得。《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周代专有掌婚姻的关员,称为“媒氏”,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16]
周代时婚姻是必须行六礼以示尊重,还必须经过官方登记认可。 缔结婚姻的仪式方面是
“非媒不聘”的,未按规定仪式结婚的女人是受歧视的。
《氓》所反映的正是周代的一次民间婚姻。
《氓》第一、二章就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相恋到结婚的过程:
诗的第一章主要描述男女主人公对婚姻程序的安排。女方虽然与“氓”私下约定了婚期,但要求“氓”必须找到“良媒”前来提亲。为什么必须有“良媒”呢?这是因为“氓”的特殊身份。
“氓”并不是本地的人,而是移民。按《毛诗正义》云:“氓,民也。”[17]今人多从此说。其实这样解释并不确切,也不能反映出此诗中人物的身份。按《孟子·公孙丑上》:“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18]赵歧注:“氓者,谓其民也。”[1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此,并云:“按此则氓与民小别。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20]段氏的分析甚是。“氓”也是民,但不是民的通称,而是指流亡别国的民。又《孟子·万章下》:“君之于氓也,故固之。”[21]焦循《孟子正义》:“不言君之于民而言氓者,氓是自他国至此之民,与寄之义合。”[22]又《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而为氓。”[23]同篇中两次言及“氓”,用法同,多次言及民,指一般人民。可见“氓”与“民”在概念上的外延有大小之分,内涵有深浅之别。这里说的“氓”,是指由别国流窜到卫国去的人。因此,《氓》中的“氓”是由外国迁移到卫国的男子。与“氓”这样一个身份背景难以深刻了解的男子结婚,在婚姻方面必然是相当谨慎的。这种情况下,一个有证明力的“良媒”就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了,也是女主人公与“氓”缔结婚姻的最重要的关键。
诗的第二章主要描述男女主人公实践自己对婚姻安排的情况,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良媒”。“纳采”和“问名”应当由媒人主持完成。所以,女主人公与“氓”约定终身后,就“乘彼诡垣,以望复关”,忐忑不安地盼望“氓”派来提亲的媒人早些到来。媒人没来,女主人公“泣涕涟涟”;媒人来了,女主人公“载笑载言”。由于女主人公早就私心暗许了(大概也早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纳采”必然很顺利,诗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人的活动,只是通过女主人公“载笑载言”来映射。
第二章反复提及“复关”,是因为“复关”指代的是“氓”派来提亲的媒人,而“良媒”是这场婚姻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事”(另一个关键是“天命”,“尔卜尔筮”。)。
最后,考察“复关”一词在其他古代经籍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情况。
《易》有两处出现“复关”一词:
“乾,……37. 家人 三女求夫,伺候山隅,不见复关,长思叹忧。”[24]
“坤,……48. 家人 三女求夫,伺候山隅,不见复关,长思叹忧。”[25]
“三女求夫”,指的是“三个女子待嫁”;“伺候山隅”,指的是“三个女子居住僻远(求亲的人难至。)”。因此,三个女子“见不到前来提亲的人,不免烦思忧伤叹息”(“不见复关,长思叹忧”
)。“复关”一词出现在与男、女有关的“乾”、“坤”卦象中,且卦名结为“家人”,可见“复关”必定是专用的、与婚姻有关的实指事物。因此,“复关”指代的应当就是“来提亲的人”,也就是“媒人”。
《易》与《诗经》的成书时间相近,很可能《易·乾·家人》与《易·坤·家人》两卦都是引用《氓》中的“复关”,或者与《氓》中的复关同意。由此足以印证《氓》中“复关”指的就是“媒人”,而以“媒人所乘的车”为指代。《易》沿用了这种以“媒人所乘之车”指代“媒人”的文法。
除此之外,唐朝张鷟(zhuó,音卓),所著的《游仙窟》中有“……又次,五嫂曰:‘不见复关,涕泣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次,十娘曰:‘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26]此处对《氓》是直接引用。清朝张起南所著的《橐园春灯话》中有“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虽朝不是恩,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射既见复关。”[27]此处引“既见复关”,其意与张鷟《游仙窟》同。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复关”一词的不但凤毛麟角,而且用法都不相同。或是引用《氓》中的“复关”而加以引申,或是另取“复”与“关”各自成词相联使用。
南朝宋鲍照的《芜城赋》中有“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28]此处的“复关”与“重江”相对,“复”与“关”各自单独成词,迥异于《氓》,后世用法多类于此。
http://www.docin.com/p-324548545.html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注释辩
http://www.docin.com/p-650895119.html从诗经氓看春秋婚恋习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