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文章教学设计
一.写人记事文章概述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写人记事文章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人记事文章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个要素。
二.中高年级各册写人记事的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有:《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灰雀》
《小摄影师》《掌声》《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
《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 《检阅》《争吵》《绝招 》 《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妈妈的账单》 《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
人教版四年级有:《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彩那天》……
人教版五年级有:《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梅花魂》《钓鱼的启示》《落花生》《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狼牙山五壮士》《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 》
《晏子使楚》 《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
人教版六年级有:《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詹天佑》《宋庆龄和她的保姆》《难忘的启蒙》《三克镭》……
三.写人记事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常规设计——《一夜的工作》
1.应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本文中总理说的话共有两处:(1) “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我叫你。”
(2)“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第一处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可以体会到总理工作有序。按先后顺序批阅文件还特别关心下属的休息。第二处语言中的“要”字可以体会到总理工作了一夜实在太累必须要休息。同时从"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还可以感受到总理工作量大,还不忘关心身边同志。
2.应抓住人物的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本课时,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总理批阅稿件过程中动作的词语“看、画、想、问。”“看”也并不是浏览。“画”体现工作忙碌“想”体现了工作严谨。“问”体现了谦虚。工作了一夜后起身“扶正”了我带歪的小转椅。感受总理小事也是从细微处着手。引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以上动作词,总理工作的繁忙,一丝不苟,待人谦虚的品质就会油然而生于学生的脑海中。
3.应联系人物身份进行对比分析加深人物的形象。
一位共和国的总理在高大宫殿式的房子里办公,为什么条件却极其简陋,“仅此而已”?我在休息而总理为什么办公?为什么人多了反而花生米的分量却没有增加?如果引导恰当,那么学生对总理高大的人格形象就不言而喻。
接下来,我来讲讲特色设计,我主要举五年级第六组“父母之爱”为专题的课文。
(二)特色设计——五年级第六组“父母之爱”为专题
在本单元导语中点出了本单元的主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感人肺腑。《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我已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了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1.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
《地震中的父与子》既要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会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读书方法。这样更好地感悟父子之间的真情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教学。
(1)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导入课题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五年级的学生读了课文后马上就能讲出课文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故事。文中的父亲很了不起,可见父亲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伟大的父爱。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把握了文本的基调,对重点段的理解也就容易到位了。
(2)整体规划
抓住文眼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特别强的文章,文中人物心理变化也很复杂,值得推敲的句段也很多,课堂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教师对文本得先有个整体规划。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都是因为他们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主线,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课文写父亲的了不起,共写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父亲悲痛欲绝,但一想起自己对儿子的诺言,又重新挺立;第二个画面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挖废墟中的儿子;第三个画面是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在这三个画面中,第三个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最有感染力、震撼力,最能说明父亲的了不起,最能体现父亲那饱含血泪的沉甸甸的爱,最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避轻就重,抓住这一片段重点感悟。
(3)细读文本
充分感悟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
,他的肚子已经
,衣服
,他的脸上
,但是,他想到
,于是他又
。”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事?”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中写到父亲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可在当时地震现场,这种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父亲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因引燃煤气罐而爆炸身亡,也很可能挖到自己儿子的尸体。可以说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管是生还是死,父子都要在一起。通过想象对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恪守诺言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也同样可以通过想象。课后有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把埋在废墟下的这一过程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通过想象,更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对孩子的重要。
(4)课后拓展,感悟父爱
学完课文,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马一刀的《鼾声》、石涧竹的《父爱安全网》、叶倾城的《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刘蒙的《父亲的爱》……
2.运用读书方法,体会母子情深
《慈母情深》要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评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体会母子情深,具体怎么做呢?
(1)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慈母情深》讲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可见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应让学生知道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2)自读课文,抓住重点句
本文作者是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写这篇课文的。作为略读课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上面的导语,导语中提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通过朗读,学生不难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①背直起来了,我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②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朗读感悟,体会母爱
自由朗读上面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悟到的?(贫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辛劳的母亲,通情达理的母亲……)特别是“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这句简单而又朴素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不仅是母亲的宽慰与欣喜,还包含着母亲为了孩子甘愿辛劳的无怨无悔,包含着母亲对子女未来的憧憬和期望,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跃然纸上。
(4)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学完课文后,我们可以推荐去阅读:梁晓声的《母亲》、张玉庭的《母爱·风筝·童话》、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黄衣青的《没有人喝彩的工作》、陈运松的《鱼头》……
(三)整合设计
今年的11月14日,我参加了瑞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
学者展示系列活动市实验小学分会场的活动,聆听了四位老师的五下六单元的整体教学。他们的整体教学设计非常有特色。
第一位老师整合的是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整体教学之把握内容。老师采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写人记事文章的六要素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准确,而且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二位老师整合的是四篇文章抓住一个词语进行品读,即整体教学之品读词语。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抓住一个词“精神失常”来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抓住“慈母”和“深”这两个词去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第三位老师整合的是四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即整体教学之体会表达。这节课是在我们学校金燕燕老师执教的。金老师抓住这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重点内容反复写、典型对话对比写、人物动作准确写,引导学生体会父子、母子之间的深情。
第四位老师是指导学生描写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整合教学是为了提素和提质,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
四.写人记事文章留给我们的思考
1.上好写人记事文章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在备课时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2.对于不同年级,写人记事文章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3.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在教学中你将通过什么方式
方法、手段指导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