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2011-12-19 21:01: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东北育才学校初中部    田美荣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无数的公开课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样式。但是真正达到艺术境界的却并不多,笔者认为目前许多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并不受学生喜欢,原因并不在于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而是我们没有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考虑究竟每一节我们让学生学会了什么?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是学生迫切需要的吗?当学生坐在决定命运的考场中,当学生面对人生的困难时,他是否能发自内心地感到语文课上老师的教授让他受益匪浅,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其实这种艺术的形成根基是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就是要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任务,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与各位同行探讨。
 
二、理论探索
要想立足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有效,甚至要高效,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包括那些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设计好每一节语文阅读课的授课内容。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先生在他主编的《阅读学新论》这部专著中,对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解和组合,把阅读能力分解为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贯串结构。纵向层级结构由低到高分别是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关于阅读迁移力,曾先生指出,以往的阅读能力结构观出现严重残缺,主要是阅读应用阶段的阅读迁移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虽然学生在语文课上听得明明白白,但是当面对一篇类似的文章,就很难将原来的理解过程和方法进行迁移,所以仍然在考试中频频在阅读上损失惨重。而阅读迁移力的基本因素之一,便是阅读借鉴能力。至于阅读创造力,曾先生认为是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需要综合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各种技能,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阅读能力的横向贯串结构,包括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和阅读时效力。阅读选择并非通常所说的选择读物,而是有目的的筛选信息,它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的始终,阅读思考、阅读想象也是如此,全都渗透在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等各个阅读层级之中。阅读记忆力指的是读者对读物信息的识记、存储和再现的能力。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阅读时效力是融速度、理解、记忆于一体的阅读概念,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阅读效率的能力。
    必须指出,纵横两向的十种阅读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忽视了某种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甚至妨碍相关能力的养成。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侧重于熟读和记诵,精讲和启发,复习和练习,注重读、背、抄、写札记、作评点,这样做的结果,正如鲁迅所说,弄得好,是终于有些懂,但读不通的也多得很,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现当代的阅读教学,总体趋势是分析之风渐盛而诵读之风式微,偏向理解,漠视记忆,同时分析的过程是肢解文本,就课文将讲课文,很少帮助学生联系学过的类似文本并总结相应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是赢得了一顶“少慢差费”的帽子,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满意。那么怎样实施阅读教学才能“多快好省”就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三、构建“文体迁移式”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文体迁移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方法是创造的基础”和“模仿、迁移学习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结构。它参照的是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理论和叶圣陶、吕叔湘关于“学法指导”的思想,强调教学上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体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双重开发的思想,旨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我们知道语文的教学文本是有文体性的。而各种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知识体系,例如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体系包括: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文类型和科学知识理解等。抓住这些文体知识来切入不同文本的阅读教学就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而结合这些知识在课堂中教授的研究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具有了范例性和迁移性,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感知学习文体知识。
    每种新文体单元在开课前,先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所有文本,初步感知这种文体在内容、形式、风格和语言等方面有什么共有的特点,然后教师介绍这种新文体的相关知识,并向学生明确,这些知识是以后遇到这种文体的文本,在阅读时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同时也是在考试中重点考核的阅读知识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带着这些问题走入文本。例如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主题和语言三大块文体知识走入文本,就可以很快的将课文理解透彻。
 
2、结合文本精讲示范并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一环节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按照文体知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分析的常规流程,为迁移做好准备。例如在讲小说时基本教学流程如下:浏览课文、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性格——研究环境、体会作用——结合背景、概括主旨——品味语言、研习手法——回看题目、分析作用。这个流程在反复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下一步学生的迁移自主阅读做好准备;二是让学生留心观察教师讲了什么,是如何讲与如何分析操作的,并对教师引导大家分析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例如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的阅读问题思考方法:
1)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或某段主要内容。
分析要领:(1)概括时抓住“谁”“做什么”“结果”三要素概括。(2)概括语言要简洁,力争在20字以内。(3)概括时要注意适当点出特殊的背景、环境和情节。(4)要弄清文章的主人公,确定“谁”。
2)散文中人称的使用和人称变化的作用。
分析要领:第二人称的使用是为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强烈的感情。(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回答)
3)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其作用。
分析要领:(1)顺序和倒叙用于篇章,而插叙用于段落。(2)顺序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清楚,事件叙述较完整。倒叙作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和结构的单调性。插叙作用:补充文章的有关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充实。
4)文章中某些段落和内容对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分析要领:(1)分析段落的位置,根据位置确定作用。(2)分析语段内容和中心的关系,所有的语段内容最终都是为中心服务。(3)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位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
5)文章中材料详略的处理和作用。
分析要领:关注研究材料对于文章中心的作用。
6)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类型辨析和作用。
分析要领:①如果是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同时又属于细节描写,不要只答细节描写。②分析作用要结合语段内容,将人物在这段描写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分析出来即可。③人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精神、思想或情感。
7)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判定和作用。
分析要领:作用一般是点明深化文章的中心,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8)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要领:通常有以下作用(1)在开头:渲染了一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烘托出人物的某种心情。(2)在中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思想感情;为人物提供典型的活动背景。(3)在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9)文章中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作用。
分析要领:(1)明确写作手法都有什么: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巧设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类比、比兴、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联想和想像、拟人化手法、反复式结构、排比式结构、欲扬先抑等等。(2)明确所有的写作手法的作用都是为中心服务。
10)、文章的线索
分析要领:主要是以人、物、情感和事件为线索。
11)、文章题目的作用
分析要领:①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概括文章情节的某部分。③题目是文章的线索。④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⑤题目具有批判和讽刺效果等等。
12)、文章中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作用。
分析要领:结构上过渡;内容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突出强调了某个内容。
13)、结合文本内容,说出自己的启示和情感体验。
分析要领:紧密结合文本、结合个人经历、表述观点鲜明、情感积极向上、语言通顺流畅、字迹公整清晰。
14)、文章中前后内容、情节和语句的照应分析。
分析要领:紧扣文本,抓住文中内容重复出现的语句、抓住文章开头结尾出现的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语。
15)、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分析要领:(1)解释含义一定要抓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不要只解释词语的本义。(2)分析词语作用也要按照先解释词语——分析直接作用——分析对中心的作用的步骤作答。(3)分析句子含义就是要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句子的深层含义。(4)句子作用要结合中心回答。
    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在阅读中的这些规律时,语文阅读就变得思路清晰,有方法可用。这样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3、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迁移自学。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即首先必须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象,让映象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统一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问题归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构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迁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进而达到独立阅读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规定时间内,运用已经掌握的语文阅读过程和学习方法,选择一篇同样文体的文本(通常为每单元的自读课文),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尝试阅读分析,尝试设计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并自己写出自学研习提纲。在这个环节中自读课的阅读教学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实现了学生自学的民主性和时效性。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范例,而学生也在自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阅读过程和规律的认知。
 
4、讨论交流,总结提升。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以后,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力求形成多种思路、多种答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大组交流、自我小结与评判,教师巡回点拨诱导。
针对学生的大组交流,教师适时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答疑,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案,加以鼓励和肯定,并强化这些“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案”,激发学生迁移创新的热情,初步尝试创新成功的喜悦。
 
5、阅读练习,巩固提高。
课后教师要认真的、有针对性的布置阅读练习,在讲解试题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学到的阅读思考的方法,使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语文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满载而归。理科之所以让很多学生喜欢就在于它的挑战性和有方法可运用。而语文阅读作为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同样是有方法和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等于拥有一把把文体阅读的金钥匙,还担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提高吗?三年来,笔者一直在初三工作,我不仅让学生们喜欢语文,更让他们花最少的时间把语文学的最好。这都要归功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模式,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其实以上仅仅是对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今后我将继续在这个领域不断的耕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曾祥芹    《阅读学新论》
2、郑其恭    《教学模式研究引论》
3、《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新概念初探》   
4哈尼丹尼尔斯和玛里琳比萨(美国教育家)   《最佳课堂教学案例》
5、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