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2022-12-27 10:16:30)
                              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
                                                        ——记陈祥耀先生及其无锡国专诸师友
                                                                        
复旦大学 蒋凡
一、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下简称无锡国专或国专)现在虽因教育观念及现代体制改变而消失不存,但它曾有过昔日的辉煌,雪泥鸿爪,辨踪追思,其精神之魂,仍是痕迹宛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民国以来林林总总的诸多大学中,唐文治先生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很有特色,颇见成效,富有影响。其办学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借鉴。若问学校规模及名气,难与当时北大、清华及中央大学比肩;但如问其教学特点及其所培养的济济国学人才,国专师生,媲美于上述名校而毫无愧色。当下提倡国学及发扬优良传统,从这一角度看,无锡国专简直就是一个培养国学精英的文化摇篮。昔时人称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国专,并非虚誉,现据苏州大学文学院筹备会所开列的不完全名单,仅与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相关的著名师生如下:陈衍、唐文治、杨铁夫、銭基博、陈中凡、陈柱、郭绍虞、朱东润、冯振、朱大可、鲍鼎、王蘧常、夏承焘、周贻白、饶宗颐、唐兰、胡士莹、张世禄、蒋天枢、钱仲联、吴世昌、王绍曾、周振甫、姚奠中、马茂元、吴孟复、陈祥耀、冯其庸、曹道衡、吴文治等。几乎都是现在学界公认的国学大师或大师级的权威学人。群星璀璨,辉耀学林,成为国专的骄傲。而其骄人成绩的获得,正与其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风校魂密切相关。作为昔日无锡国专的高材生,陈祥耀先生与其国专诸位师长的关系,就是典型事例。
二、
国专诸位师长的谆谆教导,保证了陈祥耀先生的学识成长,成为国专的优秀生。毕业后,他又把国专的教育种子带回家乡生根发芽,并在福建师范大学开花结果。他一生经历了风雨磨难的时代考验,但终于挺起脊樑,认真做人,成了福建师大国宝级的教授。陈先生身体瘦弱,却能抗压不折,至今年届期颐,仍是目精矍铄,思维清晰,平时言不多发,但发则必中,从而起悟后学。处在物欲横流而世风日下的环境中,却能淡泊名利而不去媚俗阿世。其外貌具温文尔雅醇儒之风,但内心却蕴藏了一颗忧国忧民的炽热赤诚之心,这只要读其三种《喆盦诗集》,自有强烈的感受。一九四五年他这二十几岁的青年学生,能高声吟作《抗敌行》七古长篇,自序曰:抗日战争胜利,余兴奋难抑,竭两昼夜以为此诗,旋刊于泉州报章。……越年阳历八月十三日,此诗又刊于上海《大公报》。诗从芦沟桥上悲风起,举国甘心杀敌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吁嗟抗战从此始开篇,形象描绘了中国军民八年抗战的悲壮血泪史,令人热血沸腾,可作诗史来读。坚守民族大节,高扬爱国精神,这与国专唐文治诸师长的教育息息相关。陈先生的诸多学术成果,曾流淌着国专师长的许多心血。
陈祥耀,公元1922年生于福建泉州市,字喆盦。抗战中的19411942年,就读于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辍学回乡。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重返国专沪校补读一年而正式毕业。他先后在泉州的国立海疆专科学校及省立晋江中学任教,1954年调福州,在福建师范大学执教。解放初,先生曾是省立晋江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是初中生,尚无缘直接听先生上课。但家父也是当时省晋中的语文教师,与陈先生是一个教研组的同事。因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听过他的介绍《红楼梦》的专题讲座,印象深刻。家父又常带我到他家访谈,每多启益;我上大学读研究生时,选择专题《叶燮诗论研究》,也曾到他家和先生讨论过,固此自是学生辈属。经过家父称述,后来我又有了更多机会接近先生,亲闻謦欬,对其为人与学问,以及他与无锡国专的关系,还有国专的教育精神,都有了较多的认识。
祥耀先生的教育生涯,可称是学术与创作双丰收而桃李满天下。他是旧体诗词文赋及楹联,皆为写作能手,同时又兼擅书法和学术研究的多面学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年少即有泉州才子之名,后称八闽翘楚,实东南峤外精英。其诗词文及学术论著,仅就先生惠赐庋藏,计有《喆盦诗集》手写线装本(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喆盦诗合集》(诗集增编本,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喆盦八十岁后诗附词》(海峡书局,20118年版),《喆盦诗余存稿》影印手写本(澳门诗社2018年版),《喆盦书法选集》多集(福建及河南美术出版社等分别出版)其学术著作简目罗列如下:
《中国古典诗歌丛话》(台湾华正书局1991年版),《唐宋八大家文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五大诗人评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儒道思想论集》附《哲学文化晚思录》(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5年版)。《喆盦文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喆盦文存补编》,《诗词例析》(附录《古文例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上述诸作,洋洋洒洒数百万字,最后合编为《喆盦文丛》上、中、下三卷,交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先生著述,尚不止于此,曾多次作为集体科研的带头人。参加主编《清诗选》、《弘一法师全集》(修订版);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元明清分支的编纂撰写工作(清代诗文部分);又参加《鲁迅全集·古籍序跋集》注释及定稿工作。以后称引上述著述,不再一一称引版本。先生终身耕耘,论著之富,可窥一斑,而无愧于无锡国专高材生称号,这与国专诸位师长的殷殷教诲和和热心传承是分不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年10月01日
后一篇:2023年01月1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