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眼里的圣贤

标签:
杂谈情感教育 |
分类: 原创作品 |
您是我眼里的圣贤
——纪念杨拓荒先生1
2022年7月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您让我心存感恩。
白发配镜的儒雅身姿,
在我脑海里德高位尊。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您常把我的境况挂牵。
点滴之间总关情,
万般师恩恒久远。
如今我也雪染鬓发,
站立在您名字的亭前2。
金色夕阳里感慨万千,
四十四年匆匆旧事闪现3。
初中校园广播中4,
我的一篇作文蒙您夸赞,
从此与您结下了缘,
严肃的您又是那么真朴美善。
考上北重被您大声呵斥5,
像父亲责骂做错事的孩子欠扇。
点醒我的青春从新扬起风帆,
驶向了更广阔的人生航线。
清华学堂6知识的浇灌,
自清先生7精神的感染,
一身傲骨和高昂的头颅,
荷塘里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二十四年的破浪乘风,
谨遵教诲,淡泊名利磊落光明。
六十年的风雨人生,
阅尽繁华,更懂得平淡与从容。
这世界曾经有一个人,
是我眼里的圣贤。
谦卑似水,甘于奉献,
润物无声,诲人不倦。
桃李满天下,
春晖遍山川。
这世界走了的这个人,
像是北极星在夜空璀璨。
芸芸弟子抬头仰望,
永远守护我们的幸福平安。
如果人生可以重选,
我会坚定地和您再续前缘。
用笨拙的笔倾心献上这一篇,
告慰您慈祥的不老容颜。
注释:
1、杨拓荒先生,1924年生,生前是北京九中、石景山中学的语文教师。上世纪60年代初,石景山中学独立建校,校址是在现在的承恩寺。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石景山中学并入北京九中。作者在1976年初——1978年7月在石景山中学读初二、初三,当时杨先生就已经不在一线教学了,而是辅导学生作文,管理广播站等。从《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报第11期》(2012年8月26日) :“耄耋老人退休30载倾情教育”和《北京晨报》:“北京市第九中学:做好区域内龙头学校”(2016年11月10日)等文章中了解到 :杨老师1984年退休,不论是在校园里、在家里、或是其他场合,他都没有停止过教学活动。他淡泊名利,热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义务当评委,当义工;对青年教师进行义务培训、修改教案;组织学生作文小组,免费辅导学生作文;杨老师退休金并不高,但他节衣缩食,捐赠经费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为教师购买按摩仪,帮助他们解除疲劳;为学生们购买图书和学习资料、学习用具;他还热心帮助贫苦地区的学子,助学济困。他一生孑然一身,但他并不孤单,因为他有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陪伴着他,他把自己的精力全都献给了他钟爱的教书育人工作,桃李芬芳,名满天下。
2、北京九中建有“拓荒亭”。
3、作者今年年满60岁,44年前在石中读初三。
4、作者读初中的时候,杨老师负责指导校园广播站工作。
5、作者1978年初考取北京重型电机厂技校,被杨老师呵斥,希望成绩好的作者继续读书考取高中,将来上大学深造。作者遵从了他的教导。
6、作者1978年夏考取北京九中,1980年7月参加高考,考取了清华大学。
7、自清先生即朱自清先生。1925年8月起,朱自清先生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高度评价了朱先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先生表现出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朱自清著有散文《荷塘月色》等,荷塘在清华大学西门附近。
8、作者毕业以后工作24年,天南地北奔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