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2012-06-01 07:13:00)
标签:
杂谈 |
一、除了上好课,有效教学还包括哪些成分:
1
必须调整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给学生足够的的学习时间
二、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式和QAIT模式:
斯莱文QAIT模式:质量、适宜性、激励和时间等四个因素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适宜水平: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学生已经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且学生以前没有学过该课程内容。当对于学习者而言难度适中时,教学就是最适宜的。
教学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呈现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有趣的,并且也易于记忆和运用。
所谓有意义:
1
以有条理、有组织的方式呈现信息
2
将新信息和学生的先前经验联系起来
3
运用例证、演示、图片和图表等
4
还可以采用一些认知策略,如先行组织者和记忆策略等
5
有时,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发现,或者经过讨论,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
三、如何将学生分组以适应不同的成就水平?
1
分轨:如大学预科、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等分轨
2
班级间能力分组
3
班级内能力分组
有些个体差异很容易应对: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
1
教师在强调一些重要概念时,可以运用口头讲解和视觉线索,如写黑板或展示图片等
2
变换课堂的活动形式:活跃与安静任务类型的交替、个体与群体活动的交替
3
走近同学,如提醒冲动的学生不要着急,交给慎思型学生一些策略,如跳过不会做的题目以便按时交试卷等。
一般而言,较难解决的问题是:在先前知识和学习速度上存在的差异
方法:1
对成绩落后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2
给快速完成的同学提供扩展或充实性的活动。3
恰当运用合作学习,让不同水平同学相互帮助。
(分轨)班级间能力分组:
效果不明显的原因:1
依据一般是标准化测验或者其他能力测验的分数,而不是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上的实际表现。2
差生组成的班级很少正面的榜样。3
教师通常不喜欢教差班。
4
分到差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违反纪律、旷课、辍学等行为。5
分轨制最大的隐患之一就是:差班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以及少数民族家庭。
(非分轨)班级内能力分组:
举例1:三年级的教师可以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教A组,用第二学期的教B组,将四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教C组。
举例2:在阅读课中,教师通常让每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一系列的课文,允许每个小组按步调进行学习。
梅森和古德的研究发现,与运用固定的班级内能力分组的教师相比,根据学生的需要而灵活分组和重新分组的教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非分轨)阅读课和数学课的重新分组:
在小学常用。
根据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的差异,把他们分到不同的阅读和数学班中。例如,上午9点半,四年级的学生去不同的班级,接受适合各自水平的阅读教学。
按照阅读能力进行重新分组的一种形式叫乔普林计划(Joplin plan),它是一种跨年级的重新分组。
四、什么是掌握学习
由本杰明.布鲁姆1976提出。
掌握学习:使教学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基本思想: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某一特定技能的学习都达到预定的掌握水平。
本质问题:怎样为需要额外教学时间的学生提供这部分时间。
1
学生是否在课后达到预定的掌握标准。
2
给他们提供额外的矫正性教学。
3
让其他学生提供一些扩展性作业,进行一些充实性活动。
有哪些个别化的教学方式:
1同伴辅导:(1)跨年龄辅导(2)同龄辅导
2成人辅导
【有效地运用个别辅导以满足个体的需要】
建立辅导方案:
1
确定辅助者和被辅助者需要形成哪些技能
2
最好的方法是先用志愿者。不但要考虑知识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到他们能否将知识讲解清楚。
3
对辅助者的训练,包括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比如:示范、鼓励被辅导者做出反应、运用矫正性的反应和表扬(或强化)、变换教学方法和材料、记录报告学习进程等。
4
开始之选择哪些自愿和辅导者一起学习的学生。
5
即使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可能成为辅导者。
布卢姆认真总结、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博采众长,把卡罗尔的学校学习的模式、斯金纳的程序化教学设计、莫里斯的多种矫正方法等加以提练、改造,从而形成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
(1)掌握学习策略变量主要源于卡罗尔的研究。卡罗尔于1963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学校学习模式》中,指出了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程度的主要因素。布卢姆把卡罗尔列出的教学与学生的五种特性作为掌握学习策略的主要变量,基本接受了卡罗尔的定义并逐一加以研究探讨。
(2)依据心理学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在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能更加主动、努力地去学习;相反,便会产生消极情绪,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为此,布卢姆提出通过形成性测验的方法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情绪在内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尽快采取补救措施,使所有学生都不成为落伍者。
(3)根据课程都是按着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且前后内容都有一定联系的特点,提出教师应促使每个学生去掌握每一次学习的任务,才能进入对后一个任务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前一个学习任务中成绩没有达到预定的标准,那就得重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直到他达到要求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