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文萃》2025年1期发文《〈李氏家训〉与“一门三院士”》
(2025-03-19 08:25:28)《李氏家训》与“一门三院士”
田秀明
一
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溱潼算得上是一座名镇,这里绿树如画,碧水如眸,将一片风景沁润得带着一份灵气,带着一份水墨的气息。
溱潼,理所当然也少不了一份翰墨的韵味。
一条条麻石小巷,一座座深宅老院,目之所及,一草一木间,一砖一瓦上,无不渗透着翰墨的味道,渗透着人文的气息。
从远古而来的古镇溱潼,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清词丽句里,逡巡在文人墨客的竖行文字中。“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料得储君居此日,课余闲睡一尘无。”“十里荷香今已无,芳塘遗迹尽糊涂。闲谈昔日社中事,雅士群居诗酒娱。”清代进士孙乔年的一组咏溱潼八景之《南楼读书》与《北村莲社》诗,曾经的溱潼人,在这里读书诵文,在这里吟诗结社,足见古镇溱潼昔时文风之昌盛。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静谧灵韵的溱湖水赋予了溱潼人更多的聪明与智慧,也滋养了古镇溱潼独特的书香氛围。自古以来,溱潼文化底蕴深厚,古镇人家崇尚读书,据史书记载,溱潼历代的进士举人多达一百多名。建国初期,镇上还保留有私塾馆十几处,后来逐步划归各个学校统一管理。现存的朱家私家塾馆是曾经专供朱氏子弟读书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古镇旅游的一处景观,馆内再现了古代溱潼私塾教学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溱潼人崇文重教的良好风尚。朱家私家塾馆每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有人把这里称之为“小小孔子学院”。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崇文重教在古镇溱潼蔚然成风,也让一个个溱潼学子从水乡古镇走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每一年高考之后,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溱潼学子走进高等学府,最让古镇人家啧啧称道的是,唐家兄弟姐妹八人出了八个大学生,百岁老人田泽民家族走出了50多个大学生,更有李氏一门出了三名院士,这在历史上恐怕都是极为罕见的。
如果说溱潼是一个文化或者教育的风水宝地,莫不如说溱潼人家推崇的是以“德才报国”为己任,以“诗礼传家”为古训的家风家训,譬如说传承了一百余年的《李氏家训》,区区八十字,成就的是“一门三院士”的荣耀与骄傲。
二
古镇溱潼旧时有“朱储李沈”四大姓之说,李姓是其中的一大姓。史料记载,三院士的祖上是从镇江丹徒迁徙而来的,其第六代祖李承霖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文科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之后提督广西学政。
沿着溱潼老街一直向东,北侧的哑巴巷口,有一座青砖黛瓦的闱庭深院,这里就是李家的祖宅。宅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三院士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光,现在宅院被更名为“院士旧居”,同时也成为古镇溱潼旅游的一大景观。
院士旧居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中间有一条夹巷,东西各4进,24间,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东部南侧为私家花园,名睿园,园中有智泉、慧井、莲亭以及一棵树龄百余年的桂花树,亭上“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的楹联体现了李氏家学渊博,世代书香的古老家风,每年都有莘莘学子来此饮甘泉,折桂枝,希望学业有成,鸿图大展,为院士旧居频添了许多佳话。
院士旧居东部现为院士资料室。资料室陈列有院士曾祖李贞发手书于1890年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还有院士赠送的部分专著和图片资料,以及李德仁、李德毅院士的母亲华淑惠老人赠送的红木地屏,屏风上有老人为弟兄两人题的诗,“孝德永彰烟没没,故里乡亲乐求索。旧宅重现光和热,权乃家乡好政策。中华腾飞群芳舞,院士兴邦皆手足。传承博导三千行,论坛经释万刃琢。莫道溱潼湖水浅,润笔尽书好学术。”
院士旧居西部住宅座南朝北是照厅,为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伯父荣宗敬和父亲荣德生当年与李家合办的“三新公司”办事处,从事面粉和棉纱业务,现保存有办事处的旧招牌和部分办公用品。照厅北为正厅,正厅上方悬挂着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赠给院士曾祖李贞发的“孝德永彰”匾额。
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李氏家风已经固化为李氏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心灵标志和文化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李氏后裔。
李德仁,航测、遥感与地理信息学家,1939年生于泰州姜堰溱潼镇(原泰县),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双院士。2008年“5·12”汶川地震,李德仁领衔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最新技术,为正确指挥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德仁带来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专业的“贴身服务”,至少为国家节省资金16亿元;2009年,李德仁完成“影像武汉”网络地图,成为国内首个最完整,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影像城市”;2012年,由李德仁提出和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我国第一颗测绘卫星成功上天,打破了外国卫星数据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李德毅,李德仁胞弟,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44年生于泰州姜堰溱潼镇(原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199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军指挥自动化技术与建设的开拓者,国内数据开采和知识发现学科带头人,主持或参与多项军事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工作。
李德群,李德仁、李德毅堂弟,材料成型专家,国内塑料注射成型模拟研究第一人,1945年生于泰州姜堰溱潼镇(原泰县),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198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材料成型模拟、工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基于智能、面向装配的注塑模CAD/CAE/CAM集成化学技术的研究和注塑制品的虚拟制造。
曾经的懵懂少年,在朗朗书声里,走出了这座闱庭深院,走成了一座座高峰,让晚辈后生去仰望。矗立着的庭院,还有赓续不绝的家风,在古镇溱潼树起了“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标杆,成为溱潼人心中的骄傲和汲取智慧力量的源泉。
四
地不分南北,镇子也无论大小,都有庭院深深,都有小巷迂回,每一座庭院里,每一条小巷中,都隐藏着千年往事,都蕴含着岁月的典雅。就像是古镇溱潼,还有溱潼的院士旧居,如一部岁月春秋的线装书,总有读不尽的翰墨韵味。
“支传铁瓮家声远,派衍青莲世泽长。”八十字的《李氏家训》,不断鞭策着李氏后裔勤学上进,奋发图强,展现家族延续和文化传承的良好风貌。在溱潼,《李氏家训》的影响或许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成为了古镇溱潼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小巷深处,磨得锃亮的条状麻石上,一行行、一列列脚步匆匆向前,向着院士旧居的方向,去仰望,更是去朝圣。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院士旧居内,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童,齐声吟诵着《李氏家训》,或者在他们稚嫩的心灵里,尚不能完全明白这八十个字的真正内涵,这声声吟诵,传承的是家训,传递的是力量,传播的是精神。
青砖、小瓦印染着幽静小院渊博的家学素养,亭台、园苑见证了李氏族人醇厚的诗礼书香。2019年,院士旧居成功入选首批“新时代江苏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成为千千万万人心仪神往的书香圣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