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州日报》2024年2月23日发文《岁月深处的风筝》

(2024-02-26 08:53:15)

岁月深处的风筝

田秀明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和煦的春风吹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仰望高天处,一只只五彩缤纷,造型别致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翩然起舞,风筝的另一端,连接着孩童欢呼雀跃的惊喜脸庞,春天的气息顷刻间被渲染得酽酽的,酥酥的。

前段时间,翻阅汪曾祺的一本书《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光看书名,就知道汪老先生是个多么任性可爱的老头儿。那么大个北京城,城里的公园,城外的旷野,都是放风筝,看放风筝的好去处,老先生偏偏就要跑到垃圾堆上去。读先生的文字,恍如置身世外,淡然而恬静。先生是个谦谦君子,明明一堆好文却要自谦为垃圾,先生在这里放飞着自我,放飞着思想。读着读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童年,仿佛又牵动起童年里那只快乐的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幼时一定是个爱放风筝的顽童,要不然若干年之后也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放风筝,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有卖风筝的,五颜六色的,又好看又实用。我们放的风筝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大一点的孩子会用芦柴杆扎一个风筝的骨架,糊上花纸,风筝下拖一条长长的尾巴,飘舞于蓝天之上,很是让人羡慕。我的风筝就简单多了,随便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来,两根稻草秸秆交叉着穿入纸张的四个角,风筝线系在秸秆的交叉点上,露在纸张下面的长秸秆当作风筝的尾巴,掌握着风筝的平衡。简单轻便的风筝一次一次在我的手中飞上云天,快乐的童心也一次一次被放飞得更高更远。

风筝有趣,人人青睐。“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明代大画家徐渭是个风筝迷,竟然写下了《风鸢图诗》25首;戏剧家陈白尘上学期间,和几个同学凑钱央人扎了一只“天女散花”,参加学校的风筝比赛,拿了个头名,几十年过去了,陈白尘对幼年放风筝的情景依然不能忘怀;作家梁实秋也是一个喜爱风筝的人,手里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翔,俯瞰尘寰,怡然自得。

鲁迅先生却是个例外。孩提时代的一天,鲁迅发现家里的小兄弟在糊一个蝴蝶风筝,一怒之下,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后来,鲁迅意识到那无疑是一次精神的虐杀,后悔莫及,终在45岁那年写下《风筝》一文,力图补偿这一过失。

“顺风相送三千里,一出家门万丈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翱翔蓝天的风筝,自由、奋斗是人的天性,哪怕是飞得再高,飞得再远,风筝的另一头永远拴着的是故乡的期盼,家的温暖和亲人的牵挂。

多少年过去了,儿时的那只风筝依旧飞舞于我的心灵深处,还有小时候一起放风筝的小伙伴,那一道道奔跑的身影,那一张张惊喜的笑脸,也在我的眼前愈来愈清晰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