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晨刊》2023年4月20日发文《读书的况味》
(2023-04-20 09:13:02)读书的况味
田秀明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过,“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这世间最美的味道,其实不是脂粉味,也不是香水味,而是书香味。读书,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事情;书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味道。
董卿在《朗读者》里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开场白,“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这样的味道,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上,人格上,乃至心灵上;这样的味道,是读书带来的,书读的越多,读的越久,味道也就越特殊,越醇厚。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不是由外表所决定的,涂脂抹粉、绫罗绸缎只是做的表面文章,一张口、一抬手便能看出原来腹中空空,只能算是绣花枕头而已。而气质是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读书能改变人的容颜,优雅人的谈吐,丰富人的思想,花在读书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慢慢沉淀为一个人的气质。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从来都没有白读的书,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段文字,都会融进人的气质里,高雅着人的气质。只有读书,方能赋予人这样的气质,这样的味道。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的家庭。”每一个人的人格从一开始其实就像是一张白纸,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绘画的过程,有的人会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有的人总是涂鸦得一团糟。读书,完美了我们并不完美的人生;读书,让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美好与不堪;读书,更能让我们珍惜当下,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只有多读书、常读书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人格魅力,才会拥有这样的人格味道,成就更好的自己。
有这样一段话,我很是喜欢,“于山中读书,得其空灵;于海上读书,得其辽阔;于花荫下读书,得其馨香;于月夜里读书,得其静谧。”读书就好比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文字里的美妙会唤醒人心底的柔软,文字里的宏大会拓宽人的视野,文字里的智慧会启迪人的思想。读书,就是在心灵里撒下一颗颗成长的种子,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雨露的滋润,也会在挫折中挺立,在苦难中开花。只有读书,才能让一个人的灵魂更加强大,心灵更加纯真;也只有读书,人才能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有味的心灵。
读书,说到底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多读书、常读书的人,灵魂才不会孤独。关上读书灯,满身皆是月,读书带来的况味,是人生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更是精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