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日报》2023年3月20日发文《溱潼的早茶》
(2023-03-20 08:14:07)溱潼的早茶
田秀明
溱潼,在苏北里下河水乡,镇子小,也古。一个地方但凡古了久了,就少不了有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古镇溱潼也是一样的,吃早茶的习俗从过去一直传到了现在。对于溱潼早茶,凡夫俗子说,溱潼人好吃,也会吃;文人墨客说,溱潼的早茶是一种文化。
过去,溱潼就一条老街,从镇东贯穿到镇西,老街上商家鳞次栉比,每隔几家就有一家卖早茶的,最有名的要数得上是东饭店和西饭店。后来,溱潼的街道多了,卖早茶的就更多了,大大小小的,有装修得富丽堂皇的大饭店,也有三、四张桌子,七、八条板凳的门面档,还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路边摊。镇子不大,吃早茶的人却不少,有些店家只做早茶生意,早市一过,便关门打烊。
到大饭店吃早茶的,多半是外地游客,或是亲朋好友聚会的,七、八个人围坐成一桌。大饭店的早茶品种多,也上档次,桌子中间是一盘大煮干丝,爽滑滑的干丝配以河虾、肴肉、木耳、鸡蛋皮、青菜头等辅料,用高汤烧制。点心有蒸饺、甜饼、咸饼、春卷、米糕、麻球、水晶包等,当然少不了有溱潼特色的蟹黄大包。溱潼的蟹黄包虽不像靖江的蟹黄汤包那样出名,吃的是汤汁之鲜,溱潼的蟹黄包却是实实在在的,碗口般大小,咬上一口,面之筋道,蟹黄之鲜美,在舌尖上跳跃着,即便已是腹中满满,嘴里也是欲罢不能。
门面档的顾客大都是些退休的老人,一个人,或是约上二、三老友,一杯茶,一碟烫干丝,干丝上覆着一撮姜丝,几片肴肉,慢慢地饮,细细地品,说着古往今来。也有喝早酒的,菜场就在隔壁,一碟醉河虾,一盘烧杂鱼,喝到兴处,亮开嗓子,还要唱上两句。临了少不了再来一碗鱼汤面,陆文夫笔下有个朱自冶,“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在溱潼,无需去赶头汤面,汤是长鱼骨炒制后,与小鲫鱼一同炖煮,直煮到鱼肉融化在汤汁里,汤白了,汁也浓了。一碗鱼汤面呼噜呼噜地下肚,直吃得额头微微沁汗,周身畅快淋漓。
对于我而言,溱潼的早茶,最中意还是那些个路边摊,随意而尽兴,以为这才是小镇该有的烟火气息。有时间的时候,坐下来,一碗浓浓的豆浆,两根刚出锅的油条,豆浆香浓,油条酥脆。有时候也站着,手里托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咬一口烫得卷舌,嘴里吸溜着,直吃得口角流油,模样狼狈。没有时间的时候,随便找一个路边摊,一个烧饼,几块油糕,或是一包粢饭,拎上就走。
晨曦里,叫醒溱潼的一定是街头巷尾卖早茶的,没有吆喝,只是这浓浓的香味在古镇里飘浮着,氤氲着。从睡梦里醒来,揉一揉惺忪的眼睛,伸一个长长的懒腰,心里便跳出了一个想法,“走,吃早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