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日报》2022年8月22日发文《洲南村:水乡明珠在河之洲》
(2022-08-22 08:19:20)
洲南村:水乡明珠
曹学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绿树荫荫的洲南村,似晨曦滴落的鸟语,星夜鼓动的蛙鸣;碧水粼粼的洲南村,如夏日悠扬的采菱曲,秋天曼妙的归渔歌。水连着洲,洲依着水,这水,便拥有了洲的刚毅;这洲,也便融进了水的柔情。
洲南村由原来的周陈、马家墩、刘家墩、宋介圩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地处千年古镇溱潼西南角,东临国家5A级溱湖湿地景区,西与淤溪镇、俞垛镇相连,南接沈马公路、S353省道,水上会船通道穿村而过,陆上、水上交通十分便捷。
洲南村村域总面积4547亩,其中土地面积2328亩,水面面积2219亩,全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居住户数506户,总人口1776人。地肥水美,人杰地灵,具有典型里下河水乡特色风貌的洲南村,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
多业并举
过去,村民离不开土地,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一部分村民已经不满足于从土地里刨食,有的进厂务工,有的外出经商,一家一户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渐淡出了村民的生活,个别土地甚至出现了抛荒的现象。
洲南村围绕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一方面让每一个村民都能拿到土地租金,得到实惠;另一方面让有能力、有实力的种田能手发展规模化的种植、养殖。在洲南村,规模化的特色经营成为一个个涌动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摒弃了传统耕种的局限性,耕种方式更先进,更便捷。在洲南村,仅以周忠林家庭农场为例,通过土地流转,周忠林承包了近千亩土地,播种有播种机,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施肥治虫有无人机,机械化的操作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农场小麦亩产达800斤以上,水稻亩产达1100斤以上,周忠林注册的“洲南大米”, 粒粒精选,颗颗精华,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每年销售都在100吨左右。
水蜜桃种植。水蜜桃种植是洲南村遵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新型产业,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经济附加值高。洲南村现有14户村民从事水蜜桃种植,种植面积406亩,水蜜桃种植园位于沈马公路南侧,与溱湖湿地景区、溱湖农业生态园相连,形成一条绿色农业观光带,春赏桃花开,夏尝蜜桃甜。水蜜桃亩产收入16000余元,年销售收入近70万元。
溱湖簖蟹养殖。溱湖簖蟹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溱潼地区特有的水产品之一,溱湖簖蟹背青、肚白、金爪、黄毛,膘肥体壮,肉质鲜美,市场上供不应求。洲南村水域面积辽阔,水质清澈,水底底泥富含有机质、腐殖质、底栖生物,适宜溱湖簖蟹底栖生活生长。洲南村现有7户村民从事簖蟹养殖,其中2户村民从事蟹苗养殖,5户村民从事成蟹养殖,养殖面积多的近300亩,少的也有近100亩。中秋时节,簖蟹上市,蟹塘上一派繁忙,洲南村生产的簖蟹以品质优越、价格适中赢得客户的青睐,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国内十余个省市。据养殖户介绍说,除去养殖成本、人工开支,每亩蟹塘的净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
溱湖老菱养殖。溱湖老菱是“溱湖八鲜”中溱湖水蔬之一,也是溱潼地区特有的水产品,一般地方的老菱都是两只角,而溱湖老菱是四角菱,味道也不一样,溱湖老菱生吃甘甜,熟吃软糯,享有“出水鲜”的美誉。洲南村是溱湖老菱的主产区之一,清凌凌的水面上长满了绿茵茵的菱盘,夏秋时节,老菱上市,洲南村的巷头巷尾,天井院落,有不少村民以剥四角菱米为业,多时达一、二百人,仅此一项,每年能为村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砖瓦文化
溱潼地区的砖瓦制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溱潼就有七座大型砖窑,夜晚窑火通明,如七颗明珠散落于此,溱潼旧时有“七星村”之名。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溱潼砖瓦始于唐代。到了清代时期,溱潼砖瓦生产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溱潼地域分为十四坊,其中以窑来命名的就有全家窑、范家窑、宋家窑、张家窑、蒋家窑、徐家窑六坊。
溱潼砖瓦业的兴起,得益于溱湖里优质的黏土资源,湖底的黏土历经千百年水的侵制,练就了柔如水,坚似钢的特性。用这样的泥土做出来的砖瓦,色如绿豆青,声似铜锣响,有着“瓦缶胜金玉”之说。鼎盛时期,溱潼地区土窑林立,窑烟缭绕,仅毗邻的湖西庄就有土窑108张之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溱潼的砖瓦生产日渐式微,绝大多数土窑都被拆除推平。
在洲南村,还能看到这样的土窑,而且已经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砖瓦的制作工艺作为一种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去传承,洲南村村委一班人想在了前头,也做在了前头。为了完善好土窑的环境治理,他们想尽了办法,专程到有“天下第一窑”之称的苏州“金砖御窑”学习取经,邀请东南大学专家教授现场指导,先后购进了烟道设备、水幕除尘设备、喷淋塔设备等,前后经过6次整改,完成环保达标任务。
溱湖砖瓦博物馆和溱湖砖瓦体验馆是洲南村传承砖瓦文化的又一举措。溱湖砖瓦博物馆里,13个复古展柜,花砖、花瓦、花窗等系列的238个展品排放有序;溱湖砖瓦体验馆里,取泥、造泥、制坯、晾晒、装窑、烧窑、出窑、装船八大主要工序,让青少年在砖瓦制作体验过程中,弘扬和传承了砖瓦文化。
如今,洲南村生产的仿古青砖、条砖、棍子砖、汪砖、大小瓦等,源源不断地发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十多个省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入250多万元。
生态旅游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洲南村注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继续巩固提升前期工作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
洲南村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村里共投入资金760余万元,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对东进路、通庄路、中心路、停车场等地进行绿化提升,建设了8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打造“一心两轴六片”的村落空间过程中,洲南村坚持做到“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景点”。无论是以古窑为核心的村庄服务中心、入村文化观光轴、湖滨水休闲轴,还是田园风光、草莓园、大地景观、集市、水蜜桃园,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形成村庄处处是风景的格局。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生态环境是关键。洲南村成立“洲南村环境整治工作小组”,探索以网格为单位,从畜禽养殖、生活垃圾、秸秆禁烧、企业排放等方面入手,突出群众主体,强化村民自治,进行环境集中整治。在秸秆双禁期间更是实行24小时巡查,确保了广大村民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
围绕古镇溱潼“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的长期战略目标,洲南村于2021年注册成立了“泰州市窑望古今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国家5A级溱湖湿地景区以及溱湖农业生态园区为枢纽,着力打造水蜜桃园、草莓园、溱湖砖瓦博物馆、溱湖砖瓦体验馆、入村文化观光轴、湖滨水休闲轴等景观景点,让游客亲身体验春天的桃红李白,夏天的瓜甜果香,秋天的菱美蟹鲜,冬天的鱼肥虾壮,每一个景点每一处景观,都像是奔跑在幸福的路上。
以优化环境做“加法”,激发乡村振兴做“乘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洲南村也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新路,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二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泰州市强富美高示范村”“泰州市一村一品(水蜜桃)示范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