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日报》2022年8月16日发文《拾二炭》
(2022-08-16 08:08:15)拾二炭
二炭,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已经不知道所为何物,二炭其实就是煤炭在燃烧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没有完全烧透的黑色煤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严重匮乏,农村的生活燃料主要靠田间的草料,还有一些枯树枝,很少有人家能烧得起煤炭。二炭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稀罕物,拾来的二炭也宝贝似的存放起来,待到过年时才舍得烧上一两回。
小的时候,记得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一句唱词,“提篮小卖拾煤渣”,这歌声多少年来一直在我的内心深处萦绕。小时候我也拾过二炭,现在的煤渣只能用来填填沟头,或者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即便有二炭,也很少有人问津。可对我来说,拾二炭的往事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始终都不能忘却。
我的家乡在溱湖之滨的湖西庄。湖西庄是远近闻名的“窑都”,家家户户做砖做瓦,鼎盛时庄上有土窑108张,坯砖坯瓦都需要用煤炭来烧制。我家老房子的后面就有一张土窑,土窑点火时,窑膛内炉火熊熊,窑顶上浓烟滚滚。土窑开始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二炭可拾了,拾二炭无需去争抢,都是按照土窑周边人家的次序,把燃烧过的煤渣一车一车倒在河坎边,如果哪一家的煤渣堆没空去拾,也不会有人偷摸着去扒拉。
拾二炭是小孩子的事情,大人们没有那么多闲功夫,都得忙着做砖做瓦,装窑出窑。我们家门口的一帮小孩儿,一放了学,便拿起工具,拎着簸箕,直奔河坎边的煤渣堆。拾二炭,活计虽轻巧,却又脏又耗时,一蹲就是半天。冬天还好,乘着煤渣堆冒着腾腾的热气,虽在露天,一点儿都不觉着冷;夏天可就遭了罪了,头顶着炎炎烈日,身边还有煤渣堆的炙烤,不大一会儿已是汗流浃背,小脸儿通红。
拾来的二炭,积攒起来,一袋一袋堆放在厨房的角落里。这些二炭,平常里是舍不得烧的,只有到过年收作息工时,父亲才会拎出家里的煤炉,引火添煤,锅里炖上鱼或肉,炉子上火苗旺旺的,锅里飘着诱人的香气。那时候常有周边乡村的农人,划着小船把自家田里的农产品拿到庄上来卖,母亲有时也会搬出一两袋二炭,去和农人换回一些瓜果菜蔬。
岁月荏苒,一晃,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现如今,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液化气灶,甚至是煤气管道走进了千家万户。二炭,作为一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产物,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并且渐行渐远。
二炭虽然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之于我,那段拾二炭的经历,终究会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光老去,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时光流逝之后,那些曾经的值得怀念的往事还在。好比如二炭,纵然已经远去,但二炭带给我的袅袅炊烟一直都在,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