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释《学记》NO.4——教之大伦

(2018-11-15 16:55:12)
标签:

文化

学记

礼记

诗经

教之大伦

分类: 学记

http://s3/bmiddle/002t78jHzy7pdxvWaie52&690


译释|许幻

校稿|有匪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注】

弁:音biàn,帽子。

宵雅:即小雅。《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小雅和大雅。

孙:通“逊",音xùn

夏:通“槚”,音ji,楸木。

躐:音liè 。超越。


【释】


皮弁:白鹿皮帽。帽子的缝合处一般有珠玉宝石来点缀装饰。《诗经·卫风》有一篇《淇奥》,赞美了周平王时期,卫国的卿大夫武公其人。“有匪君子,充耳莹 ,会弁如星”之句,描写了贵族官员华美的服饰。


周时礼仪严谨——“士冠,庶人巾”。寻常百姓可系巾,不可冠。有地位的人根据不同身份,戴不同帽子,穿不同衣服。


在这里,“皮弁”一词借指天子或贵族长官。


祭菜:也说释菜。古代开学时,将水中芹或藻类菜放在先圣、先师神位前进行祭祀的一种礼仪。旨在培养学生的崇敬心。


《宵雅》肄三:诵读《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肄,学习。


《鹿鸣》是周王宴会群臣,其乐融融的乐歌;《四牡》是周朝小吏驾车行于征途,忙于政怀乡念父母之歌 ;《皇皇者华》则是使臣为国家访贤求策之作。


三篇尽显周朝盛世气象,君臣和谐,礼乐忠孝。古时能够来到大学读书的学子,都是贵族子弟,他日将为官为政,一展宏图。所以,在开学之初,用这样一种隆重仪式,使之明晓为臣之道,是谓“官其始也”。


用现在的话一言以概之:正三观。


鼓箧:鼓,击鼓。箧,木或竹制的箱子,古时用以装书,即书包。


孙其业也:“孙”通“逊”,本意顺序,次序。逊其业,有纪律,重学业。


夏楚:夏,通槚,《说文解字》解为楸木。楚,荆。槚木荆条质地坚韧,是狱中鞭笞犯人的刑具。也使之制为戒尺,古时在私塾和学校中,学生犯错时用以杖责惩罚。此处指学校列夏楚二物以示警戒,“收其威也”。


未卜谛,不视学:谛,即天子、诸候举行的宗庙大祭。按照古礼,谛祭之前需要占卜。此句意为,未经过谛祭,天子、诸候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


【译】

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天子或相关的官府要员身着皮弁官服,到学校与师生同行祭菜礼,祭祀圣贤先师,以示尊师重教之道。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在入学之初就使他们明白为官之道。听到击鼓之声,便打开书箱,拿出书籍。使他们守纪律,重学业,端正学习态度。学校备有楚制成的戒尺,令学生心存畏惧,以示师者威仪。没有进行占卜谛祭,天子、诸候不来视察学校,考查学生。是因为开学之初,要让学生们做好学习计划,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老师待初入学的学生,先要多观察,不随便讲授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年纪小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不必发问,因为学习不能逾越程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循序渐进才好。这七点,是大学教育的要义。古书上说:“大凡教育,为官者便教其与职务有关的事务,士者则使之明志而已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评】

这一节我们了解到西周时,大学教育的几条要旨问题。


《论语》中子夏曾言:“学而优则仕”。古时读书人的理想,都是要取得功名,为政一方的。西周时,大学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有仁德的人,辅佐天子诸候整理朝政。所以,周王朝传承古训:“官先事,士先志。”对官学的学生晓之大义,以正三观。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了大周朝。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武王分封天下与先王功臣,使诸候们建立了自己的领地,拱卫周王室。


如周公旦封于鲁,微子启封于宋,舜的后代封于陈,禹的后代封于杞......


其中一人,名曰熊绎,被周成王封地丹淅,以子爵(诸候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赐之,建楚国。


熊绎何人?因何被封?


往前追溯,熊绎父亲名熊狂,祖父熊丽,曾祖父为鬻熊。鬻熊乃高学之人,甚通治国之道,文王仰慕其人,拜其为师。至成王时,周公追念有功贤人,封文王师鬻熊的后人熊绎于楚地,享子爵。


《史记·楚世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还有一位得到封地的天子之师,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文王、武王皆尊奉老师的姜尚、姜子牙。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


姜子牙博闻多识,是一位精通儒、法、兵、纵横,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多方面的全才。周武王一生谨奉恩师,跟随姜老师学习了诸多本领。尤其军事方面,与太公问答煌煌载于兵书《太公六韬》之中。


《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亦有赞天子师姜子牙的片断:“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正所谓上行下效。以礼乐治国的周王朝,自上而下皆以尊师为重。至春秋时孔子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道久矣。


可见天子诸候以至寻常人家,父母为子择师,一须德高望重,二须博学多识。上一节已知,先时大学以识人为本,德学并举者方可为师。


本节“教之大伦”共七条,犹以“敬道”为先。心中不敬无以为学。


至于其它如入学鼓箧,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陈列处罚淘气孩子的戒尺,树立学校及老师的威严,使学生严肃认真;游志存心,学不躐等......这些都是数千年教育教学中,古老中国的教育根本。总其而谓——“教之大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其理者,行以礼,得其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