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86d65ff5hbaf4b62e3bdf&690
《三国演义》卷首有一段很经典的句子: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寥寥数字,高度浓缩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运行轨迹。可谓言简意赅,一语道尽天机。
回首历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条奇怪的逻辑,的的确确曾经贯穿于历史的始终,甚至早已成了组成历史的重要元素,更与历史密不可分了。
那么,中国历史为什么始终深陷在这种分分合合的恶性循环中而无力自拔呢?也许我们可以给出许多种答案,比喻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比喻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等等,等等。但笔者始终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根深蒂固的家天下、世袭制。
不是吗,天下乃一家之天下,帝王乃上天钦定的真龙天子,而那些所谓的龙子龙孙,则成了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者。这就把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以及其后的继承者人选,牢牢限定在了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只要是龙种,哪怕是傻瓜痴呆,甚至嗷嗷待哺的婴儿,照样可以堂而皇之的登上帝王宝座。而那些真正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的圣贤们则只能做壁上观。试问,这样一种呆板的体制,又怎么可能保证精英治国,又怎么可能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和持续稳定呢?分分合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没错,历史上确曾出现过极少数如唐太宗、康熙、乾隆之类所谓的盛世名君。但这充其量也仅仅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偶然现象,而绝非体制保证之下的必然结果。就像抓彩票中大奖一样,其几率之低,可想而知。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其实,自古至今,中国社会从来就不缺千里马,更不缺伯乐,真正缺的是能够促成千里马和伯乐们走向前台的一种机制和规则。
可悲的是,就是这样一种刻板荒唐的理念,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刻意灌输和神化,却让绝大多数善良的民众甚至是王公大臣们深信不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似乎这都是天经地义,不可违背的。所幸自古至今,总还有那样一些不肯安分的所谓乱臣贼子,根本不信这一套,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勇敢冲击着一个又一个家族王朝。早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就曾揭竿而起,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无时不在的叛逆浪潮,动摇着数千年根深蒂固的家天下、世袭制,客观地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演绎了一次又一次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惜这种分分合合,也仅仅是一次又一次朝代的更替,张家换李家,李家换王家。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仅此而已。其最本质的家天下,世袭制,并没有任何的改变。正因为如此,历史也始终无法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恶性循环。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周边少数民族问鼎中原的奇怪现象。象元朝帝国、五胡乱华、满清王朝等等。之所以说奇怪,因为不管从社会进化、上层建筑还是综合国力的对比分析,这都是不太容易发生的事情。我想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天下,世袭制。设想某一朝代的中后期,由于皇位继承者一代不如一代,朝政混乱,国力持续衰弱,而这却恰恰给某些周边少数民族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时机,也让他们问鼎中原的野心变成了可能。而这也正是家天下、世袭制,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
史学家们往往把满清的入关,归罪于那位冲关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甚至将其定义为千古罪人。这多多少少有点不公平。试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算没有吴三桂,清兵就真的无法入关吗?大明帝国的灭亡,首先是因为自身的极度腐朽和国力的持续衰弱,最后在李自成为首的义军和满清的内外夹击下轰然倒塌。义军、满清,不管谁先攻占京都,最终都会有一场抢夺胜利果实的大较量,谁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都算正常,而那个所谓的千古罪人吴三桂,充其量不过是其中一枚比较重要的棋子而已。
满清,一个半开化的北方游牧民族,竟然能够统治中国达数百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也更加印证了,忠君观念在中国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满清的入主中原,客观上推动并加速了中国的民族大融合。然而,由于其民族的局限性,他也成了近代中国加速衰退,逐步被西方列强甩在身后的最直接原因。从这一点看,所谓的康乾盛世亦不过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寇铁蹄踏遍中原。可悲啊,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竟然被区区一个小日本,长驱直入,任意蹂躏。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永远的耻辱。也正是这种耻辱,才终于唤醒了中国,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龙。也正是这种耻辱,让中华民族终于痛下决心,彻底丢弃了早就该舍去的家天下、世袭制。中国历史也从此真正挣脱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纠缠。
中国正在强势崛起,中国龙终究会一飞冲天。我们期待着。
博陆山人写于2012年3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