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新课标》怎样做好预习和落实检查

(2011-09-22 20:43:54)
标签:

杂谈

分类: 104上学期集体备课

学习《新课标》怎样做好预习和落实检查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预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时至今日,很多“预习”只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自然违背了预习的初衷,使得预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认为:要加强预习有效性,必须做到“循序渐进·培养习惯·严格检查”。即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让预习真正具有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预习真正落实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严格检查,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关键词】 循序渐进 “五读”预习法 培养习惯 严格检查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预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时至今日,很多“预习”只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自然违背了预习的初衷,使得预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笔者想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让预习真正具有实效性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预习,也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学生预习的总体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对课堂上这样的课例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在新课导入后,教师往往这样表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现在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打开课本第几页。”然后就板书或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一些词语——其实这些词基本是课后的《词语盘点》里面的(还美其名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读或个别查词典解释,有可能的话,还要进行所谓的“重点处理”。(而所谓重点处理,也只不过是老师再重复地讲讲而已。)完了之后,便说:“好,预习检查就先到这里,下面学习课文内容……”

如此预习,是否有效,令人深思。其实,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预先自习,它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字词。如果我们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那是对预习的窄化认识。掌握字词只是预习的要求之一。预习应该是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感知,从阅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应立足于以下三点:

1)积累新出现的字词和语言,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

2)熟读课文,能简单复述出课文主要内容;

3)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能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因此,预习的总体要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字词要学会,课文要读通(正确流利有感情),自己有体会。

2.“五读”预习法

预习本身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可以采用“五读”的方法,所谓“五读”即浏览读、通文读、思考读、感悟读、熟练读。

浏览读:预习的第一步,要求看课题,想问题,之后初读课文,理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问题。

通文读:预习的第二步,要求学习掌握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

思考读:预习的第三步,要求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感悟读:预习的第四步,再读一遍课文,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感受和体验。

熟练读:预习的最后一步,将课文读熟,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地、反复地读几遍之后,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对文本能有自己的独到、深刻的见解和感悟。这对下一步进行课堂教学极其有利。

3.预习指导的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的指导必须到位,而且要做到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

当然,这里的关于学段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最低要求,学生如果能较好较快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进取愿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预习真正落实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是小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强化预习的趣味性入手,让预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好奇心,产生对预习的乐趣,从而加强预习的有效性。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布置的预习要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可以根据“五读预习法”设计预习提纲,提纲要有趣味性、可接受性,要求不要过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

2)对中下层的学生应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喜悦,产生兴趣。

3)把竞争意识引入预习活动,教师在讲课前,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进行“知识小竞赛”,给较好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4)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困难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教,要关心后进生,让所有学生在体会教师的爱心中,对预习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模式。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3.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预习要求出台,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我是这样做的,做法也许并不新颖,但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抄抄写写或者做练习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一篇课文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或家庭作业。

2)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每篇将要新学的课文都要求学生必须去预习,教师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思想教育,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以便学生把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和预习时所读懂的内容及时地记在本子上;同时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预习本”,我们就能准确地了解孩子们课外的预习情况,并能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

三、做到严格检查,让预习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教师布置了预习,如果事后不闻不问,就容易使学生认为老师也不重视预习的作业,自己就可以马虎,久而久之便不做了。因此,要加强预习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应该严格检查,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预习作业的检查上,要力求检查的面要广、质要高,并时刻以“严”把关。

1.课前检查

课前我们要坚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大家向他们学习;对于预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方面加强教育,另一方面则应着重对这些学生予以帮助,及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但此时的检查结果只能是学生预习效果的部分体现,到底他们预习得如何,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

2.课中检查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仍然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肯定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更不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我们应该强调教学时不能发生这样的弊病,因此教师上课时要通过学生板演、讲解、随时抽查等方法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预习质量。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其它检查辅助进行

除以上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检查方法,使检查的力度能更到位。如:采用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小组长抽查组员预习情况;预习等次评比、展示等。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普遍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检查还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因此,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有效性,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德育小论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