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块石头上的修为

(2023-03-03 21:50:01)
“教授,您有心事?”秦子小声问道。荒白教授说:“没有,为什么这么问?”秦子站到教授身边,双手插兜,瞥了一眼展柜,说:“国家博物馆这么大,可您在这个展柜前站了5分钟了。这展柜里除了几块原始人用过的石头,啥都没有啊,我看您是在这假装看文物呢,其实就是心里有事。”
教授依然盯着面前的几块石头。“年轻人,你完全错了。这展柜里除了石头还有很多东西,只是你没看到。”
秦子听罢,弯下腰仔细观察了一番,又回头看教授,问:“展柜里除了石头还有什么?我什么都没看见。”
教授嘴角微微动了一下。“可我看见了,展柜里除了石头,还有史前人类的心智演化进程。”
“啊?您这是说什么呢?”“在旧石器时代,史前人类因为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不同,其打制的石器在结构上也不一样。最原始的一类叫奥杜威石器,它们几乎看不出结构设计,造型比较随机。而到了稍微晚近的直立人阶段,人类又打制出阿舍利石器,其中包括一种有着对称结构的手斧,这说明那个时期的古人类已经有了基本的规划能力,手眼协调性也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从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看,直立人的这种脑部演化和语言发展可能也存在间接联系,人类的精神世界就这么渐渐地走向成熟。这些都是我在观察展柜中的这些石器时想到的。”
      秦子听完看了看展柜,又看了看教授。“那您从这些石头上还看出其他东西没有?”教授推了一下眼镜,说:“当然。比如,一种石器工艺的扩散往往是因为其制作者的迁徙。你看这些文物展牌上写的出土信息,在脑
海中绘制一幅地图就不难发现,阿舍利手斧在非洲出现后又逐渐传播到了地中海东部乃至欧洲。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身上隐藏的是原始人类走向世界的恢宏篇章,它们是人类这个物种第一次走出非洲的证据。”
秦子听罢,沉默片刻,说:“啊?还能看出这些?那您还看出什么来了?”“我还看到了地球气候的变化。”教授皱眉,“你看,这些石器是不是有大有小,有的圆钝,有的尖锐?”秦子观察了一下,点了点头,道:“是啊,但是这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教授双手插兜,道:“工具的结构体现其目的。从统计来看,如果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得潮湿温暖,那么森林植被就会趋向繁密,原始人就乐于使用大而圆钝的石器,方便刨挖和捶打植物的果实根块。而当干燥寒冷袭来时,环境就会向草原过渡,原始人就会更多地处理一些动物,扒皮、挑筋、切肉时,细而尖利的石器自然更好使。所以,你仔细看展牌上这些石器的定年信息,在某个遗址中,大小结构不同的石器在出土年代的顺序上也暗示着当地气候的变化,这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又是相互印证的。”
      秦子觉得自己脑子有点儿跟不上,但又下意识地问:“这石器结构怎么就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互相印证了?”教授说:“比如,石器结构的变化规律遵循着地球气候的走势,而地球气候的走势又在一定程度上由米兰科维奇旋回决定。”
      秦子探了探脖子,结巴着问:“什……什么米兰旋回?”教授说:“米兰科维奇旋回。你要想搞清楚这是什么,就又得了解一些关于地球进动和岁差的概念,这涉及天文知识。至于其引发的气候变化,可以从土壤孢粉和深海氧同位素等研究结果出发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不过,要想看懂那些研究结果,你就需要再积累一些关于
地质、植物和地球物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了。”
秦子几乎被教授说愣了。“几块石头而已,就能有这么多的学问?”教授笑道:“不,谈不上多,因为我刚才只说了相关学科的一小部分。比如,关于遗址的定年问题,可能还会涉及热释光、光释光、古地磁等技术,每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学科做支撑的。晚期智人的扩散又会涉及分子人类学,此外,他们制造的复合石器及艺术制品体现的现代化行为还与艺术史和符号学等知识有关,但是你别忘了……”
“别忘了什么?”“别忘了我刚才说的这么多知识,其实都是从展柜里的这几块石头开始延伸的。”教授说到这儿,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展柜的玻璃。秦子再次看向展柜中那几块不起眼的石头,脑门儿微微冒出一层虚汗。
     教授走到秦子身后站定,展柜玻璃上反射出两个人的脸。“所以,展柜里的这些石头比我更适合做你的老师,因为它们告诉你一个道理:人们能从一个物件上看出什么,并不在于物件本身,而在于观察者自身的修为。”
       秦子沉默地盯着展柜中的石器看了很久,等再回过神时,发现教授已经走到远处另外一个展柜前低头看了起来。秦子赶紧跟了上去,站到教授身边。教授指着展柜问:“年轻人,你看到了什么?
       秦子皱眉道:“一个陶罐。教授,您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酿酒技术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子耸肩摊手,说:“就从这么一个罐子上?”教授点头道:“只要努力学习,你就会发现,博物馆展柜中的每件文物上都有显而易见但是说来话长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人的价值
后一篇:“似曾相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