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2014-01-14 19:59:23)
  冕服,是先秦前的王(天子)、先秦后的皇帝,与太子、公侯卿大夫所用最高等级的礼服,与王后、皇后、太子妃等的翟衣相对。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礼仪的象征。

  冕,冕也就是首服,是和衣裳一样重要的服饰。。就是束发之冠。古代不论男女都留发,男子要用冠束发。冠是帽子之属,但与御寒的帽子并不一样。据《说文》说:“古者黄帝初作冕。”http://s14/mw690/002sZZKfgy6FMPc2ulL8d&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一,戴冕的黄帝像,网上流传的汉代武梁祠画像石,藏山东武梁祠)

   冕的构造:是先以木或竹篾制作圆筒形的冠(夏或用玉草,冬或用皮革,以冬暖夏凉),在圆筒上加衡,衡是为了固定冠冕、维持发冠平正;又加綖板。圆筒外裱黑纱,里边配红绢,底有圈,叫做武(一般用金镶);左右开孔(穿),以插玉笄。

戴用冕时,先束发髻,戴上冕,再横插玉笄(笄,后代称簪。后来冕上也用金簪)穿过发髻,就可以把冕和发髻联结。綖板左右还垂红丝绳,叫做紘,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紘的垂余之部分叫缨。紘后发展为天河带。是长长垂下来的一条丝带。

綖为长方形木板,历代略有改变。叔孙通《汉礼器制度》:“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黑色),下以纁(郑玄注《周易》说“黄而兼赤为纁”,一说浅绛色),前后有旒。”聂崇义《三礼图》却说:“冕板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元(玄)表朱里。”

板上覆三十升细麻布。升是麻布丝缕的单位,三十升等于每幅(大约宽半米)细麻布有2400缕,是最精细的麻布。由于这样的麻布制作不容易,太过昂贵,战国后就改用丝绸了。所以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綖板后面比前面应该高出一寸,向前倾俯而下,便是象征阳气泽被地上万物,天子在深宫中也应当关怀下边的黎民百姓,所以冕和缅(缅怀,遥想)同音,这就是冕得名的由来;古代天子十一月冬至祭天,冬至是岁首,阳气生,俯而及于大地,万物皆被,正如冕前俯后仰。綖板还应前圆后方,即象征天圆地方。上涂玄色,下涂黄色,即亦是天地的象征。汉代班固《白虎通》:“麻冕者何?周宗庙之冠也。十一月之时,阳气俯仰黄泉之下,万物被施,如冕前俯而后仰,故谓之冕也。”

为什么用麻制作冕?象征女子的纺织之功,表示不忘本。为什么不用皮,因为兽皮是远古时未有文明时候的衣服。“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功之始,示不忘本,不以皮,皮太古未有礼文之服也。

 班固又曰:“冕所以前后邃延者何?示进贤退不能也。垂旒者,示不视邪。纩塞耳,示不听谗。故水清无鱼,人察无徒,明不尚极知下,故《礼》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也。"”郑玄注:“前后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后而垂也。”即前后各悬十二列旒,是天子所用,每旒以五色丝绳(色如绶带色)为藻,贯穿十二块五色的玉,按朱、白、苍、黄、玄色顺序排列,相距一寸,每旒长十二寸。以藻穿玉,故而叫做玉藻。五色喻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岁时循环。汉代以来玉藻也有用白色珍珠来串联的(《隋书》载垂白珠十有二旒)。全副玉藻用玉二八八颗。

而太子用十一旒、亲王用九旒,其他人按照身份依次降级,最低只有三旒。

垂旒的含义,《白虎通》说:“垂旒者,示不视邪。”即遮挡帝王的视线,不听邪,不信邪。

在插着的玉笄两端还垂下黈纩,是系在玉笄上,遮住耳朵孔的两块垂挂的黄色丝绵球儿,古音tou  kuang,或两块美玉,叫玉瑱(音tian,也叫做玉充耳)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孔子则别有解说。《大戴礼.子张问入官》则记载圣人公说:“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纩塞耳,所以翕聪也。”比喻政事不能过分严明,过分监视人民,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冕上又有紞,即用以悬黈纩的彩绦。

http://s15/mw690/002sZZKfgy6FMOgW73E6e&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二是明代山东鲁荒王墓的九旒(五色玉珠)冕,鲁荒王是朱元璋第十子,亲王。此件冕为藤篾制,敷罗绢,涂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两侧各有镶金梅花形穿,用金簪贯穿。冕板下有玉衡。也有玉充耳(藏山东博物馆,图片来自《中国文化报》)
 冕服之服,则是玄衣而纁裳,选玄黑色代表天,黄红色表示黄之地,象征对天地之崇拜,人在天地之中。

   衣,是上衣。裳,是穿在下的下衣。 裳也是重要的礼服,也叫帷裳。《论语.乡党》中记载:“非帷裳,必杀之。”清代李贻德对此有很好的解释:孔子制作祭服和朝服用的裳,就是帷裳,没有斜裁。这是相对于深衣而言的。深衣没有襞积(打褶),需用斜裁法来合成腰身,帷裳用整幅布帛裁成,是正裁的,加以襞积,显得比较庄重、宽大。所以把它和车辆上悬挂的帷裳相联系。那时的整幅布帛很窄小的,每制作一件裳,分前后两片,需要七幅正裁的布,前片三幅,后片四幅,隐喻阴阳,前后两片中间断开不连属。如果是凶服,就必须每幅两边各有三襞积,空出中央。祭服和朝服之裳襞积无数。《礼记.丧服》和汉代郑玄的注解说得很清楚。唐代贾公彦补充“为裳之法”说,是把裳用七幅二尺二寸的布条缝制,每幅两畔各去一寸(叫做削幅),七幅则共十四尺,腰间的襞积根据穿者的腰身而定。到了明代,《明史.舆服志》记载把帷裳理解为联缀如帷幕,就是如裙的样子,明定陵出土的裳就是裙的式样,前后两幅不断开。
(裳之形,见下面的司马炎之图)

 冕服的衣裳上加蔽膝(也叫韨,芾,绂,绋,长条、一端为斧形的衣饰,遮在下身。汉代《白虎通》追溯说:“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又说:“绋以韦为之者,反古不忘本也。上广一尺,下广二尺,天一地二也;长三尺,法天、地、人也。《诗经·斯干》中有“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句。郑玄《诗》笺:“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谓之芾,其他服谓之韠,以韦为之。”(图见下)

腰间束着大带(丝带),垂绅,即丝带束腰部后伸出垂下的部分。《礼记·玉藻》:“大夫大带四寸。” 郑玄 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图见下)

又加革带,革带佩玉,挂剑,佩绶。《礼记·玉藻》:“肩革带,博二寸。”郑玄注:“凡佩系于革带。”

又加袜、舄(重木底子的鞋,最尊贵,《古今注》载:“舄,以木置屦下,干腊不畏泥湿也。”)

衣、裳加十二章纹(天子所用。太子以下依次减少)。十二章纹,《尚书.益稷》记载舜帝对大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就是把这些纹饰以彩画、刺绣的形式集中在帝王的衣裳,礼服上,这就是十二章图纹,除日、月、星辰、山、龙外,华虫是雉鸟,宗彝是画着虎和蜼(音wei;即金丝猴)的盛酒礼器,藻是水藻,火就是火焰,粉米就是米粒,黼就是斧头形,黻就是两个弓形相悖的图形。由于古书没有标点,断句时就产生不同的理解。按西汉孔安国的解释,华是花朵之意,华和虫分开,粉和米也是两种纹样。又是和后世的解释不同的。现在用的对十二章的解释是东汉郑玄提出来的。

 十二章除宗彝外,其余的图文早在原始时期的岩画、彩陶与玉器图案中就已经出现。日月星辰是人们观测天文的纪录,在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半坡陶器(太阳鸟图纹等)上就有。山字在山东大汶口陶器上出现。龙,在玉器上、在甘肃宁定的彩陶上就有人面蛇纹的形象,山西陶寺有彩陶龙纹盆;甘肃宁定出土的半坡山形彩陶人型器盖,头顶左右束发髻,往后挂一条长蛇;衣服也画s形蛇纹。这是龙袍之雏形、是十二章中龙纹的前身。
   华虫是雉鸟,也可以说是最初的凤凰,在玉器上也有凤凰纹,和虎、金丝猴一样是渔猎时代的人们很熟悉的,也是各个部族的图腾。
   水藻、火焰等纹半坡彩陶上也有,水藻是食物,至今云南傣族还有食用的。火则是加工食物、取暖不可缺少的。这样的纹样,是对日月星辰、山、火、动植物的自然崇拜的反应。

黼,即斧头,石斧或玉斧是原始时期主要的工具;黻,可以说是弓形,是主要的狩猎工具,一黑一白,与后世阴阳黑白八卦之图相关,也即是宇宙阴阳相辅相成的意思。(沈从文先生以为黻纹是两兽相对之纹样演变而来,也可通。出土的楚国兽纹正是如此相对)

这些纹样集中在一起,也正说明了四方部族的文化向中原地区聚拢、汇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更加美好的文化的现实。后世更用十二章来象征、说明政治伦理,如隋代顾彪《尚书疏》说: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其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滋养,黼取斧头能决断(腰扎韨也含有此意),黻取善恶向背。还有取虎的勇猛、金丝猴的忠诚等说法。唐代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则说:“夫日月星辰者,象圣王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云雨,象圣王泽沾下人也。龙者,变化无方,象圣王应时布教也。华虫者,雉也,身被五彩,象圣王体兼文明也。宗彝者,武蜼也,以刚猛制物,象圣王 神武定乱也。藻者,逐水上下,象圣王随代而应也.火者,陶冶烹饪,象圣王至德日新也。米者,人恃以生,象圣王物之所赖也。黼能断割,象圣王临事能决也。黻者,两己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济也。”这样,服饰纹样就从原始时期的宗教文化演化为政治、哲学的文明。
  十二章较早的图可见敦煌壁画、宋代《三礼图》等。明代《三才图会》图:
图三,http://s13/mw690/002sZZKfgy6FMSwwgIAcc&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日月
图四 http://s14/mw690/002sZZKfgy6FMSy2MgZad&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星辰、山
http://s3/mw690/002sZZKfgy6FMSzsvv412&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五  龙、华虫
图六http://s2/mw690/002sZZKfgy6FMSDcjLza1&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宗彝、水藻
图七
http://s6/mw690/002sZZKfgy6FMSEZrA985&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火焰、粉米
图八 http://s7/mw690/002sZZKfgy6FMSHoxYqd6&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黼;黻
选自三才图会。
彩图有《中华元素图典.吉祥寓意》(高春明先生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版)所收。这里选取一幅(图九,清代彩绣的宗彝纹)http://s8/mw690/002sZZKfgy6FMSZ0rXx67&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衣裳、十二章纹可以说就是后世儒家文明的源头之一。服饰文化由黄帝开始创制,到尧、舜,逐步发展,成为礼制之代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禹时,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初步完备了。出现了龙纹之衣,后世所谓龙袍。周代周公制礼,衣裳、十二章纹齐备,象征中华服饰礼仪正式完备,并经过儒家孔子的继承而沿袭下来。《三礼》记载了周代完整的服饰制度。  
总之,冕服自黄帝时逐渐发展而成。夏代大禹时便定型。周代继承了商代的服饰文化,加以发展。周代的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旦,也就是文化史上鼎鼎有名的周公就是服饰文化的定鼎者。周武王灭商之后于第二年去世,武王之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制礼作乐,作《周礼》、《仪礼》两篇巨作;汉代戴德、戴圣叔侄则删削而成记述周代礼制的《礼记》一书,合称三礼。这三礼记录了周代的基本服饰制度。规定了从周天子到公侯伯子男、士、大夫等的服饰制度。如此等级森严,尊卑有序,这正是当时已经定型的封建宗法社会的象征。在出土的青铜器上也有一些记载,证明了这些服饰制度确实存在,如毛公鼎有“虎冕练里”,“易女玄裳”“易女玄衣带束”等。 

   《左传.恒公二年》记载宋国恒公有越礼的举动,宋国大臣臧哀伯劝谏他时说:“衮、冕、黻、珽、带、裳、幅、舄(音细)、衡、紞(音dan)、紘(音红) 綖(音延),昭其度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就是说王公的服饰是礼仪的象征。所谓衮就是彩画或刺绣各种花纹的上衣;又有冕;黻即韨,也叫蔽膝;珽是手持的玉笏(音wu)版;带即大带垂绅;裳为下衣;幅类似绑腿;又有舄;衡是固定冠冕、维持发冠平正的装饰;又有紞;紘,后来发展为天河带,长长地垂下;綖是冕版。这样的服饰还要配各色十二章花纹,以及旒、玉等。按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配置。

 《周礼.春官》记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辩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飧射则鷩(音bi)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音chi)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凡兵事,韦牟服。视朝则皮牟服。凡甸冠牟服。”这是各种不同典礼应用的冠冕。凶礼则另有服饰。大裘冕服祭祀上天和五方五帝。衮冕祭祀先王。鷩冕祭祀周王先祖,举行会见宾客的飧礼和射礼。毳冕祭祀四望和名山大川。絺冕祭祀土神和谷神,就是社稷,这是国家的象征;还有五种小神。玄冕祭祀百物之神。

按照《礼记.玉藻》的记载说:“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龙卷是卷龙纹的衮服。 冠冕的旒最高级的是大裘冕和衮冕,十二旒; 鷩冕九旒,贯玉九颗;毳冕七冕,贯七玉;絺冕五旒五玉;玄冕三旒三玉。公侯伯子男则按尊卑递减旒数和十二章图案。 如公卿仅能用九旒,衣裳上的十二章图案也只能用龙以下的纹样。

   这样的衮冕式样,一直沿用下来,历代帝王均采用为礼服式样,在历代绘画中有所反映。如传为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绘的吴主孙权、晋武帝、隋文帝等。近于《隋书》所说的冕服,但与文献记载有一定出入。
   图十,http://s6/mw690/002sZZKfgy6FMTqlbx3c5&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即《历代帝王图》之孙权,戴十二旒冕,冕板不见前圆后方,黑表朱里,加在装饰蝉纹的通天冠上,垂天河带,五色藻,垂白珠。(这是和古制不同的。宋代马麟所绘《大禹》《商汤》等,冕板直接加在冕筒上,这才是先秦古制。)身穿宽袖衮服,上衣黑色,六章,下著黄裳,绣六章(古制是八章在衣,四章在裳),外加蔽膝,黑衣内衬白纱中单。衣袖口和衣领以朱地金色卷草文锦缘边(这卷草纹也和通天冠一样是直到汉魏后才有的)
  《历代帝王图》中的晋武帝的冕服的领和袖画黻纹,更近古制。
  图十一 http://s15/mw690/002sZZKfgy6FMTxnObA8e&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司马炎图,穿着冕服。上穿黑衣,白纱中单,下穿黄红色纁裳。下穿朱舄。
图十二,司马炎戴十二旒冕,五色藻,垂白珠。(板加于通天冠上,加天河带)。http://s9/mw690/002sZZKfgy6FMTB5d9e38&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十三 衣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红为日,白为月。http://s11/mw690/002sZZKfgy6FMTDMahQ0a&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十四  腰系大带(不见绅),红鞓革带,系红罗蔽膝(金锦缘边,绘火纹,但隋书说是藻、粉米、黼、黻四种章)
http://s11/mw690/002sZZKfgy6FMTJP7VUfa&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十五  腰间佩玉具剑。火珠镖首。(剑鞘末端的铜饰上装饰珠子)http://s5/mw690/002sZZKfgy6FMTOHR8U64&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十六  裳分两幅,有打了细褶的异色细边,富于装饰性。这类裳的镶边饰在裳侧叫綼,在下叫緆。)
http://s15/mw690/002sZZKfgy6FMTSKqsece&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全套衣饰黑、红黄色与彩色互衬,分外庄严。
《历代帝王图》中其他帝皇的冕服大致相近,也有小异。如隋文帝的像腰后系有绶带,大带垂下二条帛为绅。(图十七http://s15/mw690/002sZZKfgy6FMTXWi0Sfe&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宋代聂崇义《三礼图》有各种冕服。(图十八)其衮冕图,冕、衣裳、大带垂绅(二条帛)、绶带、玉佩、十二章纹(不全)皆可辨认,也是可见宋代冕服一斑。http://s2/mw690/002sZZKfgy6FMW8juN381&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图十九  南宋马麟《大禹图》http://s12/mw690/002sZZKfgy6FMUJZBsTfb&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所绘大禹,穿戴冕服,冕板前圆后方,垂白珠,前俯下而后高,有玉充耳。垂下天河带。衣上两肩有日月。有星辰、龙纹等。红蔽膝。大带垂绅。值得注意的是与宋代杨皇后像中的大带垂绅有些相像。图二十 杨皇后像 大带垂绅http://s2/mw690/002sZZKfgy6FMVn9udb31&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此大禹图所绘,和《宋史》所记载的北宋、南宋的冕服有很多出入之处,只能作参考。

明代《明会典》《中东宫冠服》(期待出版)有冕服图,出土实物有鲁荒王墓等处的冕,定陵的有冕、裳、中单、蔽膝、绶、佩、大带等,却不见衣。期待后续有考古实物出土

   冕服的象征内涵是深远的。冕服、十二章纹的出现,象征了先人的哲学精华与人文精神,对天地宇宙的敬畏、对阴阳五行的宇宙规律的总结。衣裳礼制取法于乾坤宇宙,取法于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人站立于天地之间,胸怀开阔,敬天爱民,正气浩然,不染邪恶,文德斐然,文明昌盛,日日奋进,历久弥新。又有文有武,腰佩利剑,身上饰斧,刚猛无畏,临事能当机立断。冕服虽是男子所服,也含蕴有妇女的功劳。
附翟衣。http://s3/mw690/002sZZKfgy6FMWbjOTg82&690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TITLE="#服饰乐舞图像随手发#  冕服与十二章图简说" />


  冕服,这是我们的文化象征。今天加以学习,加以继承,仍有现实的意义。

(据《华服美蕴》《霞衣蝉带》有关章节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