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故乡行——回队

(2022-05-28 14:45:31)
标签:

第二故乡行

回队

分类: 延安之旅

   第二故乡行——回队
      

       李医生为我们找了一辆面包车,司机开车把我们送到县城。在县城我们住了一宿,第二天打车直接回队。                                              

                                                  (一)
       车沿着进沟的道路前行,高队长的大儿子和司机当我们的向导,每到一个村他们就告诉我们村名。

       到了关子口,我们下了车,这是四十多年前我们进城歇脚和直接买盐和煤油的延长县供销社关子口分销社。我记得那年我用家里给我带的钱在分销社还扯了一块花布,西队的插友给我照我穿的旧衣服剪的,我缝好后穿着即漂亮又合身。

         在老队长儿子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的分销社,大家举起相机按动快门,将那四十多年前的情感深深地埋在心底。

      车继续前行,司机把车开到老队长儿子锁柱家大院。看着一排崭新的平房,我们兴奋不已。进到房里,我和华拿出礼品给了锁柱的婆姨(李春香)。当锁柱的婆姨看到二零零六年刘桂英和吴东照的照片(华带来的相片)很是高兴。锁柱的婆姨让我们坐下,然后给我们沏水。我们拦住锁柱的婆姨说:别沏茶了,我们一会儿去东队,明天一早再来看望老乡,看望大家,看望我们住过的窑洞

       同学们由锁柱家的新房出来,在众人的护送下,司机把车开下坡,我们随其后。走到半坡,一位老乡正在碾子前推玉米面。四十五年前知青原粮的加工就是这样的劳作。看着熟悉的生活一景,我们哪里肯放过。同学们跟老乡要过笤帚,纷纷地像当年一样演绎。外围的同学不停地为这难得的美景抓拍。

第二故乡行——回队

      转过身,我和华辨认着这块场地。过去社员白天开会、派活不就在这里。这里人最多,华拿出照片分给小队的乡亲们。

     乡亲们在认真查找着自己熟悉的家人、亲戚和邻居。各位看到自己的照片与集体合照特别高兴,她们围在一起,指指点点:“这是我,那是她……”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此时,我和华才感到老乡最喜欢、最珍贵的礼物:是知青的回队,是知青和老乡一张张合影,是她(他)们拿到照片后那份兴奋与欣喜。

      在锁柱媳妇的介绍下,我们见到了生产组长刘水同,我们拉着当年组长的手,问寒问暖。可老人家拄着拐棍,张着嘴不知要说什么,我们递给他各种口味的糖果。锁柱媳妇对我们说:老汉七十七岁了,耳朵聋了,腿也不听使唤了。是啊,我们都六十多岁了,当年比我们长十几岁的生产组长怎能不老呢?我的眼睛不由湿润起来,华竟感慨得落泪。

       我们告别生产组长,龚老汉的儿媳妇给我们带到一块大石头跟前,上边坐着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当年的劳力。龚老汉的大儿媳妇说:这是厚。厚,我们太熟悉了,当年他家老少三辈,厚和弟弟友及父亲在一块生活,厚的爷爷在黑虎梁养蜂种花、种葡萄。厚爷爷住的院子很干净,我们劳作时还做客他爷爷那里。时光一瞬四十多年过去,我们坐在厚身边轻轻地问他:"你还认得我们吗?我们是咱队插队的北京知青"。他听了只是张嘴笑笑,没有出声。从老乡的口中我们得知:他得了脑血栓,他的弟弟友已经去世。

      为了表达我们的一点心意,我和华把带来的糖果放在他的手里,愿他早日恢复健康,他又笑了笑。不多时,他的媳妇领他回家。我们暂时告别乡亲,坐车向杨寺坡东队行进。

      我们来到杨寺坡东队,望着熟悉而生疏的地方,我们寻找着四十多年前的过去,发耀一家迎了出来。带着欢笑我们把行李放在发耀家为我们准备好的房间,和发耀的婆姨(拓秀珍)打好招呼,便在发耀的带领下到东西队给老乡送几年前(东和桂英照的照片)照的照片。大家见了照片快乐聚在一起,兴奋地诉说着照片的景致、人物和人名。那一瞬间,我们再次感到农家的朴实、老乡的诚挚、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礼轻情意重,是老乡洋溢的笑脸,让我们再次感到照片、集体合影,是送给山里乡亲们最大、最珍贵的礼品。多少年过后,那情景刻骨铭心,就如同乡下过年过节那样欢天喜地。

      我们看到知青住的窑洞,东队干部老张的窑洞还好些,女生住的窑洞只剩下半截窑口,男生住的窑洞也坍塌了。每到一处老乡都是那样盛情地聊起当年的北京娃娃们。在东西队转了一圈,西队知青的窑洞还很好,那些窑至今还有老乡居住,一户老乡的儿子还在窑对面建起养鸡场,先进的设备让我们大开眼界。女主人给我们介绍着鸡场,我们边听边照。看!这里有孵化室、育雏室;再看,一人高的围挡里,乌鸡撒花在茁壮成长哩。

      回到发耀家,发耀和他的婆姨正给我们准备午饭。一台饸饹床架在热腾腾的铁锅上,婆姨揉面,将揉好的圆柱形的面放进饸饹床的腔里,发耀用力下压,随着杠杆的给力,一柳柳的饸饹滑进锅里。

      这是城里根本找不到的镜头,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相机,快门咔咔响起。一会儿开饭了,西红柿鸡蛋卤浇上饸饹,好吃又香甜。

      白雪是发耀家的儿媳,她抱着几个月大小的孩子,让我们好个欢喜。孩子爱笑,不哭不闹,人见人欢喜。

      同学接过孩子,孩子融入了我们的怀抱,我们逗她,哄她,院子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息。英很会照相,她给孩子、母女两没少抓拍。就连初学照相的我们也按动快门,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吃过午饭,我们没有上炕休息,而是发耀一家拿出自家产的葡萄、核桃、苹果山货招待我们。我们和原东队的妇女队长围坐在一起,边聊。大约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对发耀家说:时间还早,我们去锁家看看去

      婆姨说:早去早回,晚上包饺子

      我们应着。

      刚刚下坡,就碰到回村的李医生看望我们。李医生问:你们去哪里儿。我们说:去锁家,您来了,我们就不去了。李医生说:很长时间不回来了,走,我跟你们一块去

      我们一块相跟,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来到锁家,锁家也盖了新房,只是选址离村远些。我们问锁:婆姨哪磕了。锁说:家养了几头牛,老伴刚刚去栏。锁让我们屋里坐,我们看了看,因为是南房,大家还是觉得外面暖和。锁拿出一箱苹果,让我们来吃,我们说:刚吃完,不吃了。锁执意给大家分。盛情难却,我们每人从箱里拿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锁笑了,笑得是那样的淳朴、那样的灿烂、那样的开心。

      告别锁家,我们回到发耀家。到了西窑,我们邀李医生给同学号脉。李医生认真地一个个给我们诊脉,诊后一个个给我们讲得头头是道,听后受益匪浅。

      来到北窑,知青和妇女队长一起摘韭菜。洗完控一控,就切、拌馅,面是发耀婆姨在我们摘韭菜时和好的。

      真是人多力量大,我和华擀皮,其它几个同学包。发耀婆姨做小菜,点火烧水煮饺,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就出了锅。第一锅是韭菜鸡蛋的,大家让我和英吃,其它人等第二锅吃荤的。饺子很香,故乡的味道,十分甜美!

      我吃完赶紧去煮饺子,换主人来吃。

      原妇女队长接过我的通勺,和我攀谈起来。

      大家用完餐,收拾好碗筷,锁也来了。问:“锁吃了没有,锁说:吃了。大家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窑里听着李医生讲述着他从医的经历。

      李医生讲完,英让乡亲们跟没来的北京干部和同学说几句心里话。窑静悄悄的,只听到英的相机在录音声响,只听得乡亲们对北京干部,没来的知青,寄托着那份浓浓地思念和情谊。录音中,乡亲们有着一段段思念、一段段问候、一段段祝福,朴实的语言是那样的深情感人。

      窑依然静悄悄地,然而老乡的淳朴语言、他们的思念情感、他们对往事深切的回忆,回荡在黑夜、循环在窑里。

      时间不早了,锁告别大家,向回家的路走去。我们目送着锁,直到黑暗遮住他那饱经风霜的身体。

      夜静了,我们抬头遥望高空的繁星,仰望北斗、银河,赞赏着夜空的凉爽、多姿和美丽。

      回到窑里,我们五位女生铺好床,暖暖的热炕把我们带进四十多年前的过去,我们刚刚还在说笑。一袋烟后,不知不觉大家慢慢地进入梦乡,在梦里迎接着黎明中的鸡叫,迎接着新一天的到来。

                                           (二)

第二故乡行——回队

      清晨,我们送走李医生,吃过早餐,便把带给乡亲们的东西,留了下来。留下的东西有吃的、有穿的、有看的(给孩子们带的小书)、有用的(给孩子们带的签字笔),还有喝的,盖的、花的纱巾……   

      我们送给妇女队长一些礼物,剩下的就留给了发耀家。留给发耀家主要是答谢发耀家这两天来对我们的热情招待和付出。

      一切妥当,我们便兵分两路,(东队的同学去了后沟,我和华一起向插队的小队走去)各奔前程。

       回队的一路,我和华留下串串脚印,无论是沟、山、平路的磕头机、坎下的小溪、电网,我们都记录着农村变化的点点滴滴(照片)。

      刚刚进村路的沟口,说来也巧,就碰到了骑摩托要进县城办事的我村老乡。一位老乡见我们是插队知青。就自我介绍说:我是冯其功的大儿子。冯其功的大儿子,那就是副队长冯其功老大劲儿了。聊了一会儿,怕耽误劲儿一家人进城办事,我们赶紧拿出相机和劲儿及他的婆姨、弟弟留下合影,并说有机会我们再来。劲儿问:你们住下了。我们说:“住下了,在东队几时走明天早上跟班车走。与劲儿及他的亲人告别,我们继续前行。

       来到锁柱家已是九点左右,锁柱的婆姨正在收拾卫生,见我们进门,忙放下手中的活说:“锁柱去上班了,留下话让我陪你们。我两说:没事,知道工地一个萝卜一个坑,他要不去会有别人顶替,我们理解

      在准备去知青窑洞前,锁柱的婆姨非得让我们拿些核桃、苹果,我和华推辞不下,接受锁柱婆姨的馈赠。

      在路上,锁柱的婆姨说她是郑庄公社哪个村的我记不得了),搞过团工作,还当过妇女队长,那时经常到县里开会。华听说,就问锁柱的婆姨认识不认识郑庄公社你村的知青谁谁人(名字记不住了)锁柱的婆姨说:认识。我们越聊越投缘。

     我们来到插队第一次住过的高队长院中的窑洞,虽然坍塌了,但那面窑给我们留下第一次住窑、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打柴,第一次挣工分……若干个第一次挤满了我们太多的记忆。

      穿过羊肠小道,几个老乡跟随着我们来到那年队里给知青打的新窑,五面新窑面目全非,经过去年的洪水,窑面坍塌在虚土里。我们记得,自从有了知青自己的小院,知青为了自食其力,在院里修了鸡窝,建了猪圈,盖了自己的厕所,用代谢的粪肥撒向山坡上自己的自留地……经历使我追忆着在这里生活缩影,生活的花絮。我们把那份情感留在画面,留在和老乡一起合影的自然界里。

       踏上小路,劈开草絮,离开窑洞,我们来到龚老汉大儿媳妇的院里,华搓着院里晒的豆荚问龚老汉的大儿媳:你们怎么没盖新房。她说:找到的地方离沟近。政府有文不合标准,没批。龚老汉的大儿媳说:靠沟上的简易房是我家的。我们说:有补贴吗?她说:简易房不符合条件,没补贴

      来到粮囤前,我和华拿起囤里的玉米,找到丰收幸福的喜悦,一切是那么亲切、熟悉。

      离开龚老汉大儿媳妇的院,我们到老乡经常来往聚集地,生产组长仍像昨日静静地在一处横放的枯树上落坐,我们走近他的身边,慢慢地对生产组长说:咱们合个影吧。他微笑着好像在说:。我和华扶起生产组长,在大家的欢笑声中,又一次体验着和乡亲的互动和友谊。

      昨天候坐的地方,换了好多家里的婆姨,随说她们是外村嫁过来的,我们不熟悉,但我和华还是拿出糖果分给大家。一个婆姨用筐提来一些酥梨,让我们吃。告诉我们虽不大好看,但很甜,水分大,很好吃的。我和华推辞着,但盛情难却,从筐里拿了一个,在身上擦了擦,便咬了起来。梨的味道还真不错,正像那些婆姨所说。婆姨让我们装下,我们说:尝尝就行了,谢谢你们

       离别这块聚集地,我们就在龚老汉的大儿媳妇的带领下去看龚老汉。龚老汉是我队四十多年前的放牛官,今年已有九十岁了,这在农村是不多见的。听他的大儿媳妇说:老汉在二儿媳妇家,已经卧床不起。我们走进房门,龚老汉见到我们,用手支起身体。从他的表情中,他好似知道我们是当年的北京娃。我们一边问候他,一边安慰他好好养病,早日恢复身体。他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一切感谢的话语都在手上和心里。没有更合适的礼品,我们还是把一些糖果放在老人的手里,虽说这微不足道,但它带表着我们的心意。我们让老人躺下,告诉他我们还会再来。老人不舍,一直目送我们身影渐渐远去。

      走在院里,我怀着一种深深的乡土情感,思绪万千。再次怀着一种难舍,一种眷恋,和龚老汉的家人合影留念。华见到孩子,问你那还有小书吗?我从沉思中惊醒,把口袋里的小书、糖果送给这里的亲人,送给龚老汉的后代。看着孩子健康成长,我默默地想,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的延续。

      锁柱的婆姨一直陪着我们,龚老汉的大儿媳妇随后。

      她们给我们送出村口,我把最后留给她们的糖果,塞到他们的手里作为答谢。锁柱的婆姨身体不是很好,但她说的话却高水平。她让我给龚老汉大儿媳妇多一些,她有几块就行。东西不在多少,而在心意。是的,听了她这几句温暖的话,我真为本应读高中深造的她大为惋惜。我们叮嘱锁柱婆姨保重身体,告诉她们,今后有机会去北京一定到我们家里。她们应着,希望我们有机会再聚。

      我们挥手告别,带着这里的乡土,这里的人情,这里青春曾留下的足迹,恋恋不舍地往东队的方向走去。

     

                                     

第二故乡行——回队

      来到东队,东队的同学早回到窑里。我和华好生奇怪,按说后沟很远,同学步行怎么也不会走在我们的前头赶回。况且我们曾经有约,我和华从小队回来就直接到后沟找她()们。嘿,亏得我们回发耀家看看,才知她(他)们早已回到家里。

      在一片笑声中我和华真相大白。

      原来是她(刚走到沟口,大队的于书记就开着三轮运输车追上她()们,让她()们落座,带她(他)们到了后沟。后沟的坡地曾经是东队同学参加生产劳动的种植地,这次的亲临,让她()们看到了青春的足迹。

      英打开自己的杰作,在相机的翻页中我看到了后沟坡地秋季的美景,感到了她()们曾在四十多年前战天斗地的依恋深情,同时也看到了书记带领几位同学英姿飒爽的身影。她()们的照片,让我追思,这次没有到黑虎梁过去劳动的山头看看而惋惜。其实,在小队的暂短时间里,我记得有一位老乡的后代,提出开摩托带我和华上黑虎梁看看。只是,我们想到与去后沟同学相约,只能忍痛割爱,婉言谢绝,下次再去。

      中午,发耀家在我们一行人的要求下,做了一顿农家饭洋芋擦擦。洋芋擦擦在当地又叫洋芋不拉、洋芋库勒。主人将土豆洗净用擦子擦好,再与面粉搅匀,上锅蒸熟。熟了的洋芋擦擦盛在碗里,浇上农家自制的西红柿酱,那真是香喷喷、酥绵可口,久吃不厌啊!洋芋擦擦是陕北的特色,浓郁芳香,属于天然绿色食品。     

      吃过午饭,英留下来。我们几人步行同向后沟走去,宽宽的路,近近的山,路标、磕头机随处可见。向南走了约个把小时,大家采集到不少山的绿色植被,沟沟坎坎的自然景区

      收起相机,在回来的路上,大家边说边聊,谈论着身边事、国内事,国际事,思想活跃,明朗清晰,真有一股六十多岁的人宝刀不老的劲头。

      来到老乡的菜地,远远地看到小四担着担子迎面而来。我们上前拦下小四,东打头阵接过担子,一个箭步不费吹灰之力挺身而起,好一个身大力不亏。

第二故乡行——回队

      对面婆姨看到竖起拇指窃窃私语:起了,起了,担起了

      看到东的展示,我们各位同学跃跃欲试。究竟其他同学个子没东高,心里没了底,生怕筐的果实一刹脱落,造成老乡的经济损失。群思广义不知谁将筐的红薯和南瓜拣出少许,个个挺胸拔背,体验着四十五年前担子在肩的感知和压力。

      婆姨继续乐在其中,评论着当今的知青不减当年的话语。孙英看着大家像模像样的利索动作,扶在担筐上开怀大笑,外围的同学举起相机咔咔抢了一张。别说效果真好,活泼、自然,笑得大气。

      老撅也成了我们这批知青的劳动的体验道具,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动作、一串串笑声,在婆姨和小四的赞美声中,更加衬托出北京知青对这座山沟,故土,黄土地,一份深爱和永久的情谊。

      回到发耀家,白雪正抱着孩子晒太阳,我举起相机扑捉着知青和乡亲亲密无间的动作和心地。两天多的时间,在主人朴实、憨厚的招待中,我感到在发耀家谈天说地,就像在自己家里。

       不知何时,窑里送出一位看望知青居住后山的老年妇女,虽然我在东队没呆过不熟悉,但看到她那爽快、那健步如飞,那亲切的言谈话语,我就知道她对当年的知青有着一段深深地感情和记忆。

      发耀家知道我们明早离开,给我们每人准备好一袋小米和一袋核桃,让我们装起。我们感激不尽,感谢着他们。我们把手机号写在她(他)们的本子上,希望他们通过手机讲话加强山里和城区的联系。有了这样的联系,他们到了北京,就会得到知青的招待,就会像回到自己的家里,我们希望他们有这样的机遇。

      晚饭主食馍馍、糕、红薯。菜有南瓜,豆角、西红柿炒鸡蛋,腌菜和其它。我先吃了一块红薯、菜,然后慢慢地咀嚼着一块糕,香香的,软软的、甜甜的,漂亮、极美!

      望着星空,我久久不能入睡,即将离开的暖炕、亲人、黄土地,太让我心动、让我留恋、让我在难眠中回味。

     十月十六日清晨,带着乡亲们的重托,带着亲人的送行,带着黄土地的那份深深地情感,我们坐上开往县城的班车,挥手告别了众乡亲。

       车途经小队,劲儿给我们送来一兜苹果,尽管我一个劲的推辞,劲儿还是执意地将那兜苹果塞到车里。这就是这里的乡亲,副队长后代的淳朴与作为。我们深深感动,道谢,挥手,盼下次相聚

       木瓜沟上了一些老乡,满满的车里,发耀指着后排的一个老乡告诉我们,他是新庄子的女婿。我们聊到了月娥、他的岳母、孩子的状况,一路就像久违的兄弟。可惜时间就像过山车一样快,他们父子在七里村下车了。我们别无选择,望着他们的背影,目送着他们离去。

       车很快到了县城,我们和发耀、发耀的儿媳白雪一一握手,再次谢别。

      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乡亲们的恩情我们深深地记在心,融化在血液里。是黄土地,是这里的老乡,这里浓浓地情义,把我们和大山紧紧地联系。我爱大山、我爱黄土地、我更爱这里朴实憨厚的各位乡亲。

      

         题外话:第二故乡行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感想,太多的珍贵。每当翻阅此篇,那情景,那淳朴,那爽朗,那憨厚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就犹如昨日,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在这里,非常感谢周秀华和钮宝英二同学的付出,组织我们六位同学回到第二故乡,让我们圆梦,让我们加深了对老乡的深厚感情和情谊。

       我们思念那里的乡亲们,思念那里的一草一木,更思念我们青春留下的足迹。

      当年回队的照片,是周秀华同学得知李文雅(李医生)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正好回陕北看望自己的父亲,便和同学将那些照片洗好,按队分好,交给李文雅儿子让他给带回队里。

      这真是:千言万语诉不尽,万语千言乡情意。礼物虽轻情真切,回味无穷泪沾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