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自然环境
(2011-10-11 08:56: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梅州茶文化 |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介于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略似一个斜放的三角形,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部和北部于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及江西省的寻乌县,西部于本省河源市的龙川、东源和紫金三县相连,南部于本省的揭阳市的揭东、揭西和潮州市的潮安、饶平四县接壤。东西宽167公里,南北长172公里。境内山多耕地少,韩江及其几条支流贯穿其中。全市共辖六县一区一市。除丰顺县有一小部分畲族同胞外,皆为汉族。全市除四个镇讲潮州话外,都讲客家话。客家祖先是在五代时期因,避战乱,由中原南迁而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全市总面积16197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面积125.4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7.5%;耕地面积14.78万公顷,占总面积9.13%,陆地水面积2.79万公顷;坡度在25°以下山地80.55万公顷,多属红壤。黄壤酸性或微酸性土,PH4.5-6.5。
梅州是地形复杂,重峦叠嶂,丘陵谷地相间,山丘广布,平原仅散于山间盆地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自东北至西南走向。北有项山山脉横亘于粤、赣边界之间,中有阴那山、凤凰山脉斜亘,丘谷相间,像涌起多层波峰浪谷,整个地势由闽、粤、赣边界逐渐下降到梅江盆地后又重行高起,在逐渐下降到潮汕平原,呈波浪式下降。主要山脉阴那山,东北起于大埔、梅县,经明山嶂、北山嶂、九龙嶂、八乡山、洪图嶂至五华陆丰间的香炉山,绵亘160公里。其中逾千米山峰19座,主峰五指峰海拔1297米,自东北向西南延伸300公里,统称莲花山脉。位于梅、埔、丰交界的铜鼓峰,海拔1560米,为梅州是第一高峰。平远与寻乌县边境的项山,海拔1530米,为梅州是第二高峰,它西南连接兴宁市北部的阳天嶂,遥接博罗县的罗浮山脉,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蕉岭县金山笔,黄佑笔海拔都在1150米以上。土壤主要是有花岗岩、流纹岩、砂页岩和紫色砂页岩风化而成。以赤红壤分布最广,散见于平原和矮丘陵,紫色土多分布逾盆地及河川两岸冲积层中。海拔300-750米低山多为红壤或赤红壤,海拔750-1000米山地多为黄壤,海拔1000米以上多为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多属于酸性土壤。
梅江河是梅州市主要河流,它发源于陆丰、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栋,沿莲花山北麓自西南向北穿流至五华县河口,汇五华和至兴宁是水口称琴江,琴江汇宁江后称梅江,于畲江入梅县,汇程江河于梅城,汇石窟河于丙村,汇松源河于松口,折向东南流入大埔三河坝,全长305公里领域面积13929平方公里。梅江、汀江与大埔境内的梅潭河在大埔三河坝汇合后称韩江,流经丰顺、潮安、汕头注入南海。全市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53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2条,属韩江上游水系,主要由梅江、汀江组成。可谓河流溪涧纵横密布,易涨易落,易患洪涝灾害。
据1961年-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全市各县(市、区)年平均气温为20.7-21.4℃,平远最低,丰顺最高,南北相差0.7℃。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8.3-28.5℃;一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0.9-13.0℃。七月与一月平均温差为15.3-17.5℃。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出现在梅县,1971年7月25日气温达39.5℃。1955年1月12日极端最低气温是-7.3℃。高于10℃的日均气温天数为282-318天,年有效总积温差为7560-7832℃;无霜日300天以上,年均霜日4.2-12.3天,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上旬之间。光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数为1786-2065小时,其中兴宁市日照时间最长。年均降雨量为1400-1800毫米,雨日在140天以上,4-6月为雨期,其中丰顺县年均降雨量为1816毫米,其次是蕉岭县1657.9毫米。相对湿度为76%-79%。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