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村:
详解宁波古村的“古桥抱鼓石”

抱鼓石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独特的石制建筑构件,它是门枕石的一种,最初只是用来安装和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后来逐渐演变,头部越做越高,并雕刻成圆鼓状,成为富有艺术性的建筑装饰小品,它们成对地置于宅第、衙门、祠庙等建筑的大门两旁门柱前,其装饰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实际功用。因为它的上部形状象圆鼓,圆鼓被下部用如意、祥云、花草等作成的鼓架所托抱,所以叫作抱鼓石。
抱鼓石的等级是由大门的等级决定的,而大门的等级则是由宅院的等级所决定,所以,抱鼓石不但在建筑上对大门具有强烈的烘托装饰作用,它更是宅第等级的象征。旧时,宁波人将门外设有抱鼓石的深宅大院,称之为“擂鼓墙门”,只要看到宅院门外有一对抱鼓,就知道它一定是官宦之家。

除了在宅院大门外设置抱鼓石,牌坊建筑上,也有抱鼓石这种形式存在,与宅院大门的抱鼓石不同,它的作用是专门用来固定牌坊的坊柱,也称依柱石,一前一后两块,将坊柱牢牢夹住,石面有素面的,有雕刻成抱鼓状的。而将抱鼓改雕为坐狮或者倒爬狮子状的,则称为依柱狮。

抱鼓石这种形式,也出现在桥梁建筑上,它的作用,与上述二种已完全不同了。
桥梁上的抱鼓石,设置于桥栏的末端,一般依傍于最后一根望柱,其实它就是最末端的一节栏板。它的出现,几无功能可言,完全是为了视觉美观的需要,它是古人在桥梁建筑中追求形式美的具体表现。整根桥栏,因为在末端设置了抱鼓石,从而有了造型上的变化,变得不再单调。
抱鼓石虽然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建筑构件,但它同样得满足建筑功用的需要,象上面宅门外的这个抱鼓,鼓面硕大,突兀向前,看上去非常张扬,它是在营造一种威武高大的气氛,将它置于官宦宅第或府衙门口,相当般配,而如果将它放置于桥栏的末端,不管是竖立还是侧放,都会与桥栏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桥上的抱鼓石原本就是桥栏的一节,其厚度与栏石一致,如果采用这种形状,绝对是不牢固不久远的。所以,桥上抱鼓石的形状,更象是上面牌坊中靠后的那一块抱鼓石侧放,其高度与桥栏相仿,长度以满足安放牢固为前提,视桥栏形式而定。
因为抱鼓石设在桥栏的末端,路人过桥时,最先入眼帘,除了高出于桥栏的望柱头上雕刻,就是这块抱鼓石了,所以,建桥时一定会匠心独运,力求完美。不同的历史年代,其形状和雕刻都有所不同,基本呈现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由简略到精致的演变过程,又因为存在着地域差异、桥型不同、材质优劣乃至匠人水平的高下,形状和雕刻也各有千秋,因此,小小的抱鼓石也变得极具个性了。
抱鼓石依附于桥栏,所以不是每座桥都会有抱鼓石,因为有很多桥原本就无桥栏,就算设有桥栏,也因为桥栏形式的不同,不一定就设有抱鼓石,因此,设有抱鼓石的古桥数量,相对来说,只是少数。在古桥技术专著中,虽然对抱鼓石都会提及,但往往只是在述及桥栏时一句带过,不会花费专门的章节对它进行述说和探讨。
今试将宁波古桥上的抱鼓石归集于一篇,配以图片,并作一些简单介绍和比较,从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桥梁,其抱鼓石的形制变化以及地域差异。同时,也是以小窥大,换一个角度,了解宁波古桥的多样性。
宁波现存的石梁桥和石拱桥,数量有近千座,但存有抱鼓石的却不足十分之一,只有七十座。究其原因,正如前面所说,一是现存古桥中,无栏桥多于有栏桥,有栏桥的数量还不足四成,约三百五十座;二是受到桥栏形式影响,宁波的有栏石梁桥,一般都不设抱鼓石,抱鼓石大多出现在有栏石拱桥上,而梁桥的数量恰恰远多于拱桥,三百五十座有栏桥中,梁桥二百八十座,拱桥却只有七十座。
宁波现存古桥,建造年代最早的是南宋,尤其以明清时期修建的数量为最多,民国前期重建重修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宁波现存抱鼓石的时间跨度也自南宋延续至民国,其中以清代中后期数量最多。从分布看(按旧时的地域),集中在鄞县、奉化、慈溪、余姚四县,南部的宁海、象山二县较少,二县地处山区,虽多拱桥,但基本上都是乱石拱,不设桥栏,而北部的镇海,虽以平原为主,但梁桥居多,同样少抱鼓石遗存。抱鼓石形式,以卷草纹抱鼓最多,其次是卷云纹抱鼓,其他均为少数;抱鼓石形状,以底角为钝角的斜形抱鼓石居多,底角为直角的平形抱鼓石则较少;抱鼓石上的雕刻,有双面,也有单面,鼓面一般无雕刻,单面雕刻时,素面置于外侧。
宁波现存年代最早的桥上抱鼓石,在宁海的惠德桥上。惠德桥在长街镇西岙村,单孔石拱桥,它是宁波现存为数不多的原真宋桥之一,从此桥的形制及建筑细节来看,应该与村后的郑霖墓有关系,推测现桥建造时间,在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所以,桥上所存的抱鼓石,也是宁波唯一的宋代桥上抱鼓石。惠德桥桥面两侧设置须弥座实心栏,栏随桥面顺成弧形,分成三节,间以望柱。置于栏端的抱鼓石,短小厚实,其形状犹如直接从天上切下来的一块云朵,高0.45米,厚度四块不一,0.20米左右,底边长0.58米左右。云边五曲,中曲最大,有卷云纹,这是否可以看成是卷云抱鼓石的早期形式。

同样形状的抱鼓石,还有宁海前童镇的花桥,花桥在前童村花桥街口,是一座跨径只有一米多的村内小桥,单孔平板桥,抱鼓石的云边也成五曲,中间一曲比惠德桥要更大一些,现桥建于明代早期。

栏杆桥,在象山黄避岙乡大林村,单孔石梁桥。村内原有多座古桥,只有这座的两侧设有桥栏,所以就以“栏杆”命名。云头纹抱鼓石,高0.68米、长0.60米,与上二桥不同的是,此桥抱鼓石和望柱连为一体,云边也只有三曲。现桥栏石风化严重,建造年代无考。 
鄞州高桥镇的高桥,是宁波的一座名桥,单孔高拱桥,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现桥的实际尺寸,与宋代《高桥记》中所记的尺寸非常接近,主结构拱卷是不是宋桥原物,不能确定,但拱上结构肯定是清代的。高桥桥栏较高,抱鼓石高0.78米、长0.75米,虽然中间仍不见鼓形,但云头雕刻,线条流畅,是宁波现存最精美的云头纹抱鼓石之一。

一般的卷云抱鼓石,中间都刻出鼓面,鼓前的云头,因为抱鼓石的形状不同,也有高与低的区别。
鄞州高桥镇的新桥,高拱单孔桥,始建于明洪武丙寅(1386年),万历已未(1619年)重建。抱鼓石的底边,比前面所列的几座要长得多,高0.59米、长1.04米,底长几乎是高的二倍,采用这种形式,底面接触增大,特别适宜于坡道较陡的高拱大桥,此抱鼓石线条简洁,除轮廓外,仅用单线勾勒出圆鼓,云头较低,犹如波浪,象似海浪托出红日,所以也称海日纹抱鼓石。

北仑小港长山桥村的永济桥,三孔石拱桥,跨小浃江,现桥建成前,屡建屡毁,桥型也多有改变,现存三孔桥建成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抱鼓石高0.51米、长0.96米,其前端刻有卷云。

宁波现存卷云抱鼓石,最长的应当是皎碶桥了,皎碶桥在鄞州五乡镇皎碶村,三孔石拱桥,俗称大桥头。抱鼓石高0.53米、长1.85米,底边与高之比,已达三倍半,所以,前部的云头很长也很夸张,鼓托除了云头,鼓边已经围有草叶纹。皎碶桥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明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次重修,现存抱鼓石应该是清代的。

上升永济桥在鄞州高桥镇半路庵,跨西塘河,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其建造年代相对较晚,也是宁波现存最完好的石拱桥之一。抱鼓石高0.57米、长1.58米,也为卷云抱鼓石,不过形状已有很大的变化,抱鼓石虽长,但原本靠近根部的鼓面,位置前移了,鼓面有转角莲花纹雕饰,鼓前两个卷云刻成螺旋状,而根部靠近望柱的一段,则为素面。上升永济桥始建于清乾隆丙辰(公元1736年),现桥建成于光绪九年(1883年)。

碧环桥在鄞州五乡镇仁久村的夹塘自然村,建于明嘉靖癸巳(1533年),清康熙癸酉(1693年),曾作修缮。碧环桥是座单孔石拱桥,桥形很小,抱鼓石比上几桥要短许多,高0.48米、长0.72米,端部的如意云头,作扭头状上翘。

八仕桥,在余姚黄家埠镇回龙村,现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永丰桥,在鄞州姜山镇周韩村,现桥为清乾隆辛未(1751年)重建,光绪壬辰(1892年)重修。抱鼓石应该是乾隆重修时所留,高0.45米,长0.74米,形式与八仁桥相同,雕刻简单,云头较低。

月湖桥,又称湖心东桥,是宁波城内现存唯一的石拱桥,单孔,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抱鼓石高0.50米,长0.83米,只在一面有简单雕刻,鼓面位置向前移,鼓前用单线刻出二个短小的云头。

觐祖桥,在镇海区骆驼街道田胡村,始建于明朝,现桥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单孔石拱桥,桥型较小。抱鼓石高0.49米、长1.24米,图案同样简单,二面雕刻,线条有立体感,云头比前二桥要高。

白云桥,在余姚鹿亭乡中村村,单孔石拱桥,踏道陡耸。抱鼓石高0.55米、长1.31米,云头几乎与鼓面一样大。现桥建于清光绪庚寅(1890年)。

胡家洞桥在鄞州高桥镇民乐村姜岱自然村,单孔石拱桥,跨大隐溪的入姚江处,现桥为清光绪戊戌(1898年)重建。抱鼓石高0.50米、长1.64米,形状与上桥相仿,但鼓面前移,根部为素面。

大方桥,在余姚鹿亭乡晓云村,单孔石拱桥,桥高跨大,抱鼓石直接从桥栏末端刻出,高0.53米,栏长3.16米,云头碎小多曲。现桥建于清光绪乙己(1905年)。

棂星桥,原位于余姚南城的孔庙前,现迁至龙泉山北麓的余姚青少年宫后面,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单孔石拱桥。抱鼓石形状简单,也是从桥栏末端刻出,高0.56米,栏长2.18米。

狮子桥,在慈溪掌起镇叶家村,又称新河桥、吉利桥,狮子桥是它的俗称。狮子桥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现桥为民国廿三年(1934年)重建。抱鼓石造型相当简洁,高0.50米、长1.25米,端部的鼓面如球状,极具立体感,鼓面上下分别只刻一个非常小的卷云头,所以,说它是“抱鼓”,还不如称它为“含珠”更加贴切。

请“山中渔民”看。
卷草纹抱鼓石,就是用各种花草作为鼓托的抱鼓石。宁波现存抱鼓石,以卷草纹抱鼓石的数量为最多,集中出现在清代中后期建修的古桥上。

宁波卷草纹抱鼓石的一般形式为,在抱鼓石的根部底角处刻一个如意云头或草结,从中间抽出二根茎枝来,分别沿着鼓面的两侧前伸,一枝直上后,散开草叶或花,一枝向前,伸出鼓面后,散开草叶或花,并成盘曲旋转状。茎枝不从底角处抽出,只从一头单向绕过鼓底到另一头的也有,但不多见。向前的这一枝,因为抱鼓头部有长短高低的区别,所以,枝叶盘曲有多有寡,有正旋也有反旋。宁波卷草纹抱鼓石的头部,基本上都比较高,低头的较少,鼓面之前的卷草部分长度,一般不会超过鼓面直径,如果抱鼓石过长,则会在后端用增加素面的办法来加以处理;抱鼓石特短时,则前端无枝叶盘曲,盘曲会出现在鼓顶。
通济桥,位于旧时余姚南北二城之间,横跨姚江,又称老江桥。通济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初为木桥,元至顺三年(1332年),始建三孔石拱桥,现桥建成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它是宁波现存最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抱鼓石体形比较大,南北有别,北高0.72米、长1.86米,南高0.80米、长1.72米,而且厚薄、石色、风化程度、卷草形状等都不一样,显然不是同一年代所为,北头的年代更早,也许是雍正建桥之前的遗物。北头这一块,草枝不明显,上面有卷云,更象是卷云纹抱鼓;南头这一块,卷草成螺旋纹。通济桥抱鼓石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卷草纹抱鼓石。


永镇桥,在奉化西坞街道的庙后周村,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永镇桥是单孔石拱桥,桥型较小,抱鼓石高0.53米、长0.48米,长度还不及高度,再加上是斜形抱鼓,固定很难,于是将抱鼓和望柱连体雕刻,这也是小型抱鼓石经常采用的方法,莲荷卷草盘曲在鼓顶之上。

西梁桥,在鄞州姜山镇的俞家埭,建于清乾隆辛丑(1781年)。此桥为单孔石梁桥,桥型比较特殊,桥台低平无坡,桥与村路平接,桥台两侧设有平栏,栏高0.48米、长2.70米,抱鼓雕刻在栏端。

镇海澥浦镇庙后村的长安桥,位于黄公祠前,黄公祠始建于南宋理宗朝,元至正六年(1346年)在现址重建,现祠前二桥(长安、永丰)是清乾隆庚戌(1790年)修庙时重建。二桥均为单孔石梁桥,低平,长安桥的抱鼓石仍存,南北二头形制不同,南头为卷草纹连柱平形抱鼓石,抱鼓石高0.54米、长仅0.42米,卷草绕上鼓顶;北头的抱鼓石较长,0.87米,鼓面位置雕刻螺旋纹,卷草从中间旋出。桥上的抱鼓石,两头四块基本上都是同一形式,象长安桥这样两头形制完全不同的,比较少见,这与桥位的环境有关,一般是桥的一头受到道路限制所致。

奉化的曹溪维新桥,抱鼓石形式也是两头不同,曹溪维新桥在裘村镇的曹村,单孔石拱桥,建造年代不详,虽然栏石风化较重,但从拱券形式来看,应该建于清代。北头抱鼓石为卷草纹,高0.54米、长1.02米;南头为卷云纹,高0.49米、长0.75米。

东岙太平桥,在象山泗洲头镇东联村的东岙自然村,双孔石梁桥。平型抱鼓石,高0.47米、长0.77米,石面风化较重,建造年代不详。

景嘉桥在余姚阳明街道北郊村的景家桥自然村,单孔石拱桥,现桥建于清嘉庆戊午(1798年)。抱鼓石正面被砌入墙体,从背面的形状看,它应该也是一块卷草纹抱鼓。

拦瑞桥,在北仑春晓镇的昆亭村,三孔石梁桥,建造年代不详,桥居村中,有栏。抱鼓石只剩一块,风化严重有破损,鼓面可辨,卷草难识。

文昌桥,在奉化萧王庙街道青云村,现桥建于清嘉庆丁卯(1807年),单孔石拱桥。抱鼓石高0.46米、长0.94米,石面风化严重,草纹模糊。

五马桥,在余姚三七市镇胜利村的五马桥自然村,建于清道光辛卯(1831年),它是一座非常小的单孔石拱桥,为了防止抱鼓石脱落,底边不成直线,根部处有一折,勾搭在桥面石上。抱鼓石高0.49米、长1.24米,仅在前端的小半部分有雕刻,单枝向前,鼓后无草。

唐荔桥,在慈溪观海卫镇的洞桥虞家村,单孔石拱桥,抱鼓石为典型的低头卷草纹,高0.55米、长0.92米,端部加饰卷云。唐荔桥始建年代无考,现桥也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七星桥,在慈溪市横河镇的东上河村,建于明代,清道光间(1821—1850年)重修,三孔石拱桥。抱鼓石高0.52米、长1.42米,也是低头卷草纹,茎枝从单向绕出,鼓面稍向前移,根部留出少许素面。

季卫桥的抱鼓石,是宁波现存抱鼓石中的巨无霸,可以看成是一般抱鼓石的放大版,抱鼓石高0.83米、长1.65米,鼓面直径达0.70米。季卫桥位于余姚旧城的北门外,横跨侯青江,五孔石拱桥,现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桥栏为无柱实心栏,桥长栏厚,桥栏高度为宁波现存古桥之最。

陡塘桥,在慈溪观海卫镇的鸣鹤古镇上,单孔石拱桥,现桥重建于清道光戊戌(1838年)。抱鼓石高0.60米、长0.98米,除了从底角抽出二茎绕出鼓面外,又从鼓前下部抽出一茎,卷成了螺旋纹。

启文桥,在海曙区段塘街道的启文小区内,跨南塘河,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现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抱鼓石高0.51米、长1.56米,鼓前卷草也卷成螺旋状,后半部为素面。

灞桥,在奉化江口街道的坝桥村,现桥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单孔石拱桥。现存抱鼓石只有一块,高0.54米、长0.61米,连柱雕刻。灞桥位于鄞奉江边,桥型高大,按理说抱鼓不会这样短小,因为桥西堍紧连着一亭,位置不够,只能这么短,所以用连柱形式来进行补救,看来仍不奏效。

运河桥,在慈溪观海卫镇的鸣鹤古镇上,它是鸣鹤历史最长的古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抱鼓石高0.60米、长1.10米,头部较低,卷草仅为示意状,非常简单,端部有卷头。放置特别,素面在内侧。抱鼓石是否康熙原物,不确定。

万安桥,在余姚泗门镇的望安路与河塍路交叉口,单孔石拱桥,建于明嘉靖初,清代重修,现在是一座用石栏围在道路中央的旱桥。早些年填河后,栏板缺失较多,现存抱鼓石只有一块是旧物,石高0.54米、长1.05米,无鼓面,前后二个正反单旋的圆形成“S”状,端部卷草简单。

惠明桥,在鄞州洞桥镇的洞桥村,始建于唐代,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修,双孔石拱桥。抱鼓石高0.50米、长0.94米。

福泉桥,在余姚河姆渡镇的河姆渡村,桥位于姚江边上,单孔石拱桥,现桥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抱鼓石高0.52米、长1.09米。
积善桥,在余姚四明山镇的北溪村,单孔石拱桥,现桥建于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抱鼓石高0.50米,鼓前卷草头较短,后半部素面。

望春桥,在海曙望春街道,跨西塘河,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宋元符元年(1098年),清乾隆庚辰(1760年)初修,光绪丁酉(1897年)重修。抱鼓石高0.65米、长1.44米,头较低,草纹简单,端部卷成螺旋,鼓后有素面,此物是否会是光绪重修之前所留,不确定。

商山桥,在奉化裘村镇的黄贤村,单孔石拱桥,建造年代不详,根据拱券形式,应为清代中后期。黄贤村现已开发成旅游景区,此桥桥栏已全部换成新栏,抱鼓石为未改时所拍,从雕刻看,象是用平型抱鼓石所改,是否原桥之物,不知。

福星桥,在奉化大堰镇的常照村,跨奉化江上游,五孔石拱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抱鼓石高0.65米、长1.56米,卷草头部略低,鼓后一块为素面。
甬水桥,在海曙南门街道,跨南塘河,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现桥为清光绪己亥(1899年)重修。抱鼓石高0.49米、长1.39米,后半部为素面。

金井桥,在奉化溪口镇的斑竹村,单孔石拱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抱鼓石高0.49米、长1.64米,也是后半部为素面。

万安桥,在余姚梨洲街道金冠村的金岙自然村,是一座单孔三折边石梁桥,现桥建于清光绪辛丑(1901年)。抱鼓石高0.50米、长0.85米,为连柱形式,卷草叶宽,单茎双头,前后同时散开。

光溪桥,在鄞州鄞江镇,位于许家弄的南头,又称许家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单孔石拱桥,为官池塘建筑的一部分,现桥建于清光绪壬寅(1902年)。抱鼓石高0.65米、长1.03米。

张斌桥,原先在江东,单孔石拱桥,中山东路拓建时被拆,桥始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后,因其坚实精美而被时人所乐道。抱鼓石为连柱形式,高0.50米、长1.23米,后端为素面。它与粗大的、柱头雕刻坐象的望柱连成一体,这么长的尺寸,而且厚度也比一般抱鼓石厚了一半,达0.23米,自身已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却仍然与望柱雕为一体,可见为求坚固,不惜倍费工料。消失二十多年后,用原桥残件拼建的张斌桥,又出现在鄞州湾底村的天宫庄园。

聚胜桥,在奉化溪口镇的下跸驻村,现桥建于民国初期,三孔石梁桥,聚胜桥桥形高大,抱鼓刻于栏端,栏高0.48米、长6.10米。
广济桥,在奉化溪口镇的岩头村,单孔石拱桥,抱鼓石高0.49米、长1.72米,后半部为素面。此桥历史不算太长,但建造时间至今没有一个确切说法,应该是在民国早期。

赤水桥,在余姚大岚镇的柿林村、丹山赤水风景区内,单孔石拱桥,现桥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抱鼓刻于栏端,栏高0.43米、长2.56米,抱鼓长0.70米。

大兴桥,在奉化溪口镇岩头村,四孔石梁桥,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现存抱鼓石置于岸边,高0.40米、长1.02米。

枫潭桥,在奉化大堰镇董家村,建于民国时期,单孔石拱桥。抱鼓石高0.46米、长1.35米,卷草单向向前散开。

沙滩桥,也在慈溪观海卫镇的鸣鹤古镇上,单孔石拱桥,桥形较小,现桥重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它是宁波最精美的石拱桥之一。抱鼓石高0.51米、长1.73米,后半部素面。沙滩桥位于古镇的西头,其抱鼓石的形制,与古镇东头的陡塘桥一致,二桥时间相差近百年,应该是沙滩桥重建时,依照陡塘桥仿刻。
宁波石梁桥上设有抱鼓石的非常少,这是由宁波石梁桥的栏型所决定。河道上的石梁桥,必须满足桥下通航的需要,一般桥台都会高于河岸,但又不必太高,所以,桥台上的踏道较短,如果在两侧的雁翅桥面(垂带)上设置斜形抱鼓石,短小的抱鼓石不易固定,而且与桥栏匹配也会显得不协调,这也就违背了设置抱鼓石的初衷,所以河道上的石梁桥,无论是单孔的还是多孔的,都只在梁石的两侧设桥栏,不设抱鼓石。至于溪流上的石梁桥,虽然桥与两岸平连,但要防止洪水漫桥时阻洪毁桥,所以也不设桥栏,更没有抱鼓石了。
慈溪周巷镇新缪路村的太平桥,算得上是个特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它是一座建在河道上的、正常桥型的单孔石梁桥,却设有抱鼓石,石高0.57米、长1.12米。为了防止脱落,象上篇的五马桥一样,抱鼓石的底边不是直线,而是在根部有一折,现在桥体完好,而抱鼓石却仅存一块了,看来它是一个不成功的特例。

慈溪掌起镇的快船江上,有三座单孔石梁桥,卧床桥、怀德桥和蒋家大桥,它们就不同了,它们将桥栏一直伸到雁翅桥面接近底级台阶的位置,并将抱鼓石加长,特别是卧床桥,雁翅桥面上干脆用整根长栏,然后在端部刻抱鼓,现三桥抱鼓石完好,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
怀德桥,在裘家村,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抱鼓高0.50米、栏石长1.74米。

蒋家大桥,在怀德桥西面二百米处,建于清道光癸卯(1843年),抱鼓石高0.52米、长0.94米,长度虽不及上桥,但已与正常的抱鼓石相仿,再与望柱雕成一体,更增加了其稳定性。

卧床桥,在戎家村黄家,现桥建于清道光六后(1826年),光绪丙子(1876年)重修。栏高0.47米、长2.75米,栏端卷草抱鼓部分长0.75米。

万安桥,在慈溪观海卫镇昌兴村的桥上王家,单孔石梁桥,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咸丰元年(1854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次重修,栏为统栏无柱形式,栏长4.90米,高0.55米,两头刻成抱鼓,长0.55米,这是统栏两头刻抱鼓的特殊形式。
与万安桥相似的,还有一例,慈溪龙山镇范市杨家的仙桥,这是通向杨家大屋的一座宅桥,桥低平,桥形极小,栏长2.58米、高0.44米,两头用单线刻出抱鼓形状。

上述几桥,集中出现在旧时慈北一带,而且范围相当狭小,这绝对不是巧合,就象以前曾经写过的《三北(慈北)的桥栏》一样,这是三北地域特色反映。三北地区,河小桥多,而且绝大多数是单孔石梁桥,三北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又比较富庶,所以,在桥梁建筑上屡有创新,不奇怪。
宁波南部的宁海,旧时属台州府,现留存的抱鼓石数量不多,除了上篇的惠德桥、花桥外,还有几座,同样也有显明的特色。
步云桥,在宁海茶院乡东南溪村,单孔乱石拱桥,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现桥两头存有一长一短二块抱鼓石,长的一块,高0.45米、长1.25米,端部刻一鼓面,其余为素面,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桥时,在素面上加刻助名。北面短的一块,干脆只刻一鼓面而无其它。宁海的桥栏,极薄,不能自立,全靠望柱固定,望柱开竖槽,栏板插入槽内,此桥抱鼓石厚仅0.75厘米。

登瀛桥,在宁海跃龙街道白峤村,也是单孔乱石拱桥,始建于南宋,清代重修。抱鼓石两头有别,一头形式与步云桥一样,高0.50米、长0.47米,厚也只有8厘米;另一头石高0.50米、长0.70米,略厚,鼓后有卷草叶,鼓前有低头卷云,线条简洁。

白峤村口还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福应桥,也是单孔乱石拱桥,现桥建于清嘉庆庚辰(1820年)。抱鼓石小且薄,高0.47米、长0.50米,厚0.07米,原本石面只够刻一个鼓面,现在全被卷草所占,这种形式比较特别。其石质也与前面二桥一样,是赭红色的蛇蟠石,蛇蟠石产于宁海南面三门湾的蛇蟠岛,极宜雕刻,著名的三门石窗,基本都是选用此石作材料,不过,此石也有缺陷,易风化。

象山定塘镇渡头村的保安桥,五孔石梁桥,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定塘地近三门湾,抱鼓石用的也是蛇蟠石,较薄,石高0.37米、长1.20米,风化严重,石面剥落,从残石看,原先也仅有卷草,似无鼓面。

阆风桥,在宁海西店镇岭口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平桥,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成现桥。抱鼓石也不大,但要比上面几桥厚了许多,形状也有区别,石高0.46米、长0.47米,两面雕刻,鼓面刻莲花。
除了卷云纹、卷草纹外,龙凤纹抱鼓,也是抱鼓石的一种常见形式,但宁波只存二例。
鄞州姜山镇定桥村的定桥,始建于宋朝初年,现桥建于清乾隆丙辰(1736年),三孔石拱桥,道光辛丑(1841年)重修,宣统辛亥(1911年)再修。抱鼓石高0.51米、长0.98米,单面雕刻,鼓前雕一条草龙,前爪一趾连着草茎从鼓后绕出,龙形生动,粗犷有神。

奉化西坞街道的居敬桥,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明嘉靖庚子(1540年),万历戊戌(1598年)、清康熙壬子(1672年)、道光癸卯(1843年)三次重修,现桥东西各存抱鼓石一块,不知道是哪一次的留存,石高0.65米、长1.19米,东为龙纹、西为凤纹,细看二鼓,一阳刚一阴柔,龙凤用减地浅刻,刻工细腻,是宁波抱鼓石中的精品。

宁波现存古桥中,还有二座是狮子抱鼓石。
宅院门口的抱鼓石,由基座、鼓托、鼓面及鼓顶等部分组成,上面列举的卷云纹、卷草纹、龙凤纹等抱鼓石,它们的区别,只在于鼓托形式和图案的变化,这是因为桥上抱鼓石的位置决定了它只有鼓面和鼓托,基座仅刻一条直线作象征性表示,而狮子抱鼓石,一般多将狮子雕于鼓顶上面,桥上显然不适合采用,所以,桥上狮子抱鼓石的形式,多采用如前所举、牌坊上的依柱狮形式。
奉化萧王庙街道岭丰村的永丰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建于光绪乙未(1895年),单孔石拱桥,两头连着街路,桥面平宽,抱鼓石高0.75米、长1.62米,厚0.26米,无鼓面,端部雕刻狮子,狮子高0.51米、长0.61米,臀高头低,好象是平放的倒挂狮子,而且四块抱鼓石上的狮子造形各有不同。
鄞州古林镇的五港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天顺八年(1464年)重修,现桥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三孔石拱桥。五港桥的抱鼓石非常独特,因为此桥的桥栏是宁波唯一的靠背椅式桥栏,栏宽0.47米,高0.53米,为与之匹配,栏端不设抱鼓石,而是置放蹲伏状的石雕狮子,狮子体形硕大,体长1.00米,此形式,为一般古桥所罕见。
鼓面施雕刻,侧边饰鼓钉,是宅院抱鼓石上最常见的装饰手法,但在桥上却不多见。
宁波桥上抱鼓石鼓面有雕刻的,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上升永济桥、阆风桥等有简单的花纹外,还有二座,是不得不说的。一座是象山西周镇庆丰桥村的庆丰桥,现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孔石梁桥,庆丰桥上的雕刻,在宁波首屈一指,六块栏板的内侧,雕得满满的,几无空隙,一共有三十二幅图案。四块抱鼓石,有一块现已残,尚好的三块均为连柱式平形抱鼓,外侧为素面。北头的两块,单刻一朵牡丹,无鼓面、鼓托,但二块有别,一块为方形,四周有框,另一块无框,轮廓随花瓣成曲边状。
南头的一块,与一般桥上的抱鼓石不一样,活脱脱是北派宅院抱鼓石的翻版,鼓基、鼓托、鼓面,一应俱全,与望柱连体,如同依着门柱,鼓面浮雕一匹马,寓意“一马当先”。

还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双喜桥,抱鼓石的鼓面也有动物雕刻。双喜桥在余姚梨洲街道金冠村的冠佩自然村,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单孔石拱桥。桥跨溪连村,溪深岸高,两头只各有七级台阶,栏短,抱鼓自然也短,所以,抱鼓石与望柱雕成一体。抱鼓高0.52米,长0.46米,两面雕刻,南北都为卷草纹,北头的二块,内侧的鼓面有动物雕刻,一如狮、一似猴。

七十座古桥所存抱鼓石,分成三篇,已全部贴完了,虽然,它们不是宁波古桥抱鼓石的全部,毕竟有很多古桥已经消失,有的桥虽在而栏石无存,但将它们看作是宁波抱鼓石的代表,其数量已足足有余,看到它们,就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古桥,看到了一方山水、一方文化。
抱鼓石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桥栏形式,特别是它的高度。宁波大部分为平原水乡,旧时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跨水之桥,只要满足路人通行即可,所以桥面不必过于宽阔,但宁波又是软土地基,象石梁桥的桥墩,都采用桩基叠石墩,为保持稳定,墩又不能过于细小,所以宁波石梁桥的桥面一般是三根梁石拼铺,宽度在1.70米左右,再宽些,造价高而不实用,是浪费;再窄些,桥墩已在那里了,不利用同样是浪费。1.70米的桥面,如果用高栏,就变成了甬道,而且高栏反过来又会增加桥墩的荷载,所以,宁波的桥栏,大多是实心的低栏,厚度在0.17米左右,高度0.45米左右,这个高度,正好与凳子高度相仿,还能供人坐歇。宁波的石拱桥,要比石梁桥宽得多,建得宽,并不是为了满足通行的需要,而是为了砌拱,拱券过窄,砌筑难又不稳定,所以,拱券必须保持一定的宽度,但桥栏还是随梁桥的高度,大多采用的还是低栏。栏高确定了,抱鼓石的形状也就基本确定了,抱鼓石的长、高之比,约为2:1,低头形式的,长度可以略长,这样才能有匀称感。但是桥有大小,栏有长短,同样长度的抱鼓石,安在长栏上显短,安在短栏上又显长,它必须随桥栏的长短,有所伸缩,所以,短栏上的抱鼓石,长度缩短后,往往会采取连柱的形式来保证它的稳定性,而大桥、陡桥,抱鼓石加长后,抱鼓刻于前端,后端则是不作雕刻的素面。
宁波古桥,全部是民间所为,因地制宜,量入为出,同一座桥,多次重建重修,不断完善,这就少了一份官制尺寸的约束,具有更多的随意性,也给了工匠更多想象拓展的空间。体现在抱鼓石上,既有基本其模式,又富有变化,极少雷同。
宁波抱鼓石上的雕刻,称不上雕栏玉砌,却也精彩纷呈,除了工匠,这也与石材有关。浙江现存宋元古桥,以湖州和温州二地最多,看过二地古桥,单就雕刻论,温州不如湖州,为什么,因为湖州有好石材,有武康石。一般造桥,多就近取材,宁波周围多山,石材丰富,其中不乏宜雕之材,这也成就了宁波抱鼓石的多样性。
不过,纵观宁波抱鼓石,它没有皇家园林和陵寝古桥的那份精良大气,也没有北方古桥的厚重,多的是南方古桥的一份灵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