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建:平阴古迹——老东阿县.东阿镇文庙牌坊·西山村土地祠古迹考察

分类: 古都古镇古村 |
人文古建:平阴古迹
——老东阿县.东阿镇文庙牌坊·西山村土地祠古迹考察
1.东阿镇老县城东门
从狮耳山上下来准备回镇上,过永济桥后公路拐了一个弯,在拐弯处发现了一座古城墙遗址.遗址现存城门一座,不过部分倒塌,但基本形制完整.从倒塌的发券断面看,城门的拱型部分有六层砖厚.东阿古城有五座城门,路边的这座是东城门,也称少岱门。过去城门上方建有单檐结构望楼,洞内设两道大门。门洞砌青石为基础,上用青砖粘石灰发券,结构十分坚固。据记载:当时城墙周长四里一百三十步有余,高一丈八尺,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一丈,城墙用三合土和糯米汤夯筑为胎,外砌青砖,从这些城墙残块,我们不难想象它的坚固。
从西侧观察老东门,虽然城墙只有一部分,但城门基本完整.
东侧观察城门
从发券的断面看,城门拱型部分有六砖厚
古老的城墙记载着东阿古镇千年的历史
2.老东阿县文庙牌坊·西山村土地祠
土地祠外景
民国年间的重修碑记
庙内的壁画
土地祠后面发现了一个有着奇怪顶部的民居大门.门楼的顶居然是弧型的.这是以往考察中未遇到过的一种形式.
太和元气坊
北面石刻
精美雕刻
3.东阿阿胶作坊旧址
所处位置:东阿镇老东阿县城浪溪河两岸
东阿老城被浪溪河东西一分为二,以永济桥为界.东阿阿胶作坊旧址就分布在浪溪河的两岸边.原来的四大堂号主要在桥的西部.保存下来的建筑并不多了,但从路边立的四块堂号碑附近依稀能想象当年的繁华.
四大堂号旧址的石碑
涂氏怀德堂旧址
部满砖雕的门楼
怀德堂东侧的店铺门面
附:《中国药学文辞典》记载:“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取阿井水熬胶”。对阿胶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距今已二千多年。古东阿城熬制阿胶的店铺颇多,其中以邓氏“树德堂”和“涂氏怀德堂”最为著名。晚清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嫁给咸丰后迟迟不孕。服用“邓氏树德堂”阿胶后,喜得贵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咸丰大悦,即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黄马褂一身、手折子一个,赐邓氏树德堂阿胶一个“福”字,御封树德堂阿胶为“贡胶”。同治十年,朝廷曾派四品饮差来树德堂监制“九天工序贡胶”。1915年,东阿镇阿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4.考察目标:狮耳山
所处位置:东阿镇范庄村南
狮耳山,又名虎窟山,海拔250米,位于平阴县东阿镇西2公里的范庄村南。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国时,南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故又称为“虎窟山”。
狮耳山,建有虎窟山观。观内有观音堂、虎窟书屋、虎窟禅洞(又名白虎洞)、三仙洞、八仙洞、白虎泉、槐底泉、虎窟秋风胜景等。
山北侧登山路,圆圈处为两处不易发现的石刻-槐下泉·云门柏
槐下泉和云门柏石刻
沿着盘路再往走,可看到虎窟山观。山观座落在狮耳山主峰北侧山崖下,南依山崖,北西两侧用石砌堰垫成平台。观门为一石砌三间二层建筑,北侧高约8米,突然陡立,令人竦然。底层中间为进观通道,迎面的石壁上书有“虎窟山观”,进入观内由西侧绕上平台。山门的二层为虎窟书屋,传为明朝进士赵邦彦读书处。
虎窟山观
观门内景象
虎窟禅洞
洞门上方的石刻
著名的明代碑记:云门碑
白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