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迹:北京市——门头沟永定镇的文物古迹之五

分类: 古都古镇古村 |
从原108国道大灰厂路口东行约750米,在即将到达门头沟区与丰台区交界处,岔路口西北的路北侧,有一段向北下坡的古道,约600余米去往已拆迁的王村南部,这段古道大致是南北向的,称为王村至大灰厂古道(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这段古道上的大部分铺石至今尚存。
北行到达路东侧一个有蓝色活动房院落的门前,古道上有王村石板桥(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据文献记载:“东大桥,又称大石桥,石板桥,坐落于村东孙家沟之上,桥高3米,宽4.5米,长2.5米。”
看来桥下的沟称为孙家沟。
现桥下一侧已用碎石码砌填封。
从石板桥稍退回南行,向西离开古道进入树林,西行去往王村西大桥(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是一座干插片石砌筑的拱桥,长4.6米左右,宽3.3米强,高约3.0米。据文献记载:“坐落在村西老沟之上,桥体为拱券结构”。看来桥下的沟称为老沟。
继续西行走上新建的防火道,约百余米去往路西侧的王村皇姑塔遗址,塔附近原有墓碑,称为王村皇姑塔旁墓碑(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实际是一座塔院,我们未能找到墓碑,应该就在塔院的附近,有可能已被淤土掩埋。此地原称:塔洼。据文献记载:“在村子西南处的塔洼,有皇姑塔一座,建于明代,坐北朝南,覆钵式,塔直径4米余,塔腹内有若干小泥塔,形态各异。塔已残倒,现存遗址。在皇姑塔西北侧20余米处,有石构件若干,其中包括葫芦形塔身、须弥座(已分为上下两半)、残碑等,年代均不详,泥塔现存门博”。
回到石板桥,继续沿古道北行,到达一户路西侧有三排红砖房未拆迁的院落,其南端有一个路口,从路口这里转向西,在一个院落的门前向西上行走上铺石古道,这段古道大致是东西向的,称为王村至戒台寺香道(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终点位于原108国道27km+500m处的公路护栏东侧,古道北侧有王村月岩寺过殿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遗址围墙尚存,内有残存的破旧的殿堂、彩绘及古松、柏若干。月岩寺也有称月严寺,原名月静庵,创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庙内东殿供奉关公,西殿供奉菩萨。而北殿内供奉的是一尊泥朔窑神。现存的殿堂分明就是正殿,不知何故被公布为月岩寺过殿遗址。我去时一位村民告我:此寺以前做过村小学,原有山门殿及中殿、后殿,现存的过殿为中殿,他上学时(40年以前)的后殿尚存,文革期间被拆除了。附近还有月岩寺塔基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我们未能找到。
回到三排红砖房未拆迁的院落,这家院落以北的防火道(实际上也是古道,看不出明显的铺石痕迹)西侧路旁有一座干插片石的古桥尚存,称为王村罗锅桥(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这里应该是古时从王村村内去往月岩寺的正路。据文献记载:“罗锅桥尚存,位于村中。由王岭下来的雨水经过东大桥(孙家沟)、西大桥(老沟)汇在一起流经罗锅桥,经石门营村,再东流经小园桥、粟园庄汇入哑巴河,最后注入永定河”。桥高1.9米,宽3米,进深3.65米。
从罗锅桥向北约200米,在即将到达空阔场地的路东侧路旁有王村煤窑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据资料记载:月严寺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已出卖山场,一度成就了一个中国最早的中外合作煤矿。这也许是目前门头沟那么多关闭的煤窑遗址,唯有王村煤窑遗址被公布为普查登记文物的原因。其对面稍南的西侧坡上菜地内,有王村双眼古井(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据文献记载:“村中有双眼古井一口,凿于民国时期。井台为青石质,青石上凿双眼,通径116厘米,其中小眼直径30厘米,大眼直径40厘米,井深约30米。这口古井曾是全村人民的水源,2000年中打了机井后,古井就不再使用,现已进行封闭保护。”
继续北行可穿过新108国道的高架桥去往石门营村。
石门营村现在已经成为住宅新区了,楼区内的东北部,有刘洪瑞宅院(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南北两处,原石门营中街街北为两座并列的四合院:东院东南角为雕花如意门楼,门楼内为影壁,院中部有垂花门,门内正房、厢房、耳房共计12间,建于石基之上;西院门前有两棵大槐树,院内格局与东院大致相同。两座院子在院内是相通的,目前是从西院进门。街南为另一座四合院,雕花门楼高大,青砖精砌,院内分两进,共计21间屋舍。
在刘洪瑞宅院的西北侧的住宅小区内,有石门营村关帝庙(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只存硬山大脊筒瓦大殿三间,前出廊。拆迁前为石门营小学使用,院内有柏树两株,其中一株为二级保护古树,现已修缮一新。
刘洪瑞宅院的东侧有原石门营村内的三棵古槐,现已被保留,可以顺路看一下。
另外:石门营附近还有石门营居住遗址(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属新石器时代遗址)。
回到石门营环岛,沿有公交的石龙南路北行,从一条河道(何各庄桥)的北侧转向东,行约一公里,路北侧有谭鑫培墓(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栗园庄村。墓坐南朝北,墓地呈方形。存墓丘直径5米,高1.3米。在墓地的东南、西南、西北仍存有界桩,东北角处界桩被深埋地下。界桩为青石制,高1.4米,长方柱体。桩首为珠莲花纹,下面横刻“英秀堂”三字(谭鑫培堂号“英秀”),桩面上双勾竖刻“谭宅茔地”四字,另一面同法刻三字(不详)。树木仅存20余株。墓前的石供桌及石碑已移为别用,原石碑高约0.95米,宽约0.63米,青石制,长方形。碑文18行,满行26字,记载墓地前后缘由。碑立于“中华民国四年”,下方落款“谭君鑫培居士;戒台主人达文”。
谭鑫培墓为何坐落于此地呢?原来晚年的时候,谭鑫培潜心事佛,一心向善,他在戒台寺受了居士戒。住持德成大师(妙老人)认为他对禅宗得悟很深,就和谭先生结下佛缘。20年来的交往,二人友谊不断加深。在交往中,谭先生向德成大师倾吐了自己埋藏很久的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还能够伴佛之左右,不远离寺院。德成大师对先生的一片事佛诚心非常感动,欣然相许。谭先生虽有居士之名,毕竟不是佛家弟子,德成大师就将戒台寺所属栗园庄的茶棚赠予他作为百年之后的居所——就是现在的墓地。德成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达文住持圆了师傅的心愿,为谭先生修墓刻碑。
2005年11月,谭鑫培墓经过精心修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宿200多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和祭扫仪式。
从谭鑫培墓东行1.4公里转向北行1.8公里,在沥青路东侧已完成拆迁的四道桥村内,有四道桥村龙王庙(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据文献记载:“龙王庙已经残破,位置在四道桥村中,坐北朝南;院子进深10米,宽5米;正殿3间,内有残破的壁画。龙王庙是潭柘寺为保护庄园而建的寺庙,在永定镇地区是最大的寺庙之一。”现已修缮完成。
乘公交890路到卧龙岗站下车,南行转向东去往卧龙岗村,村东南的山崖上,有卧龙岗南崖壁佛造像(为门头沟区普查登记文物),据《门头沟文物志》:“岩画位于永定镇卧龙岗村南侧山崖上,年代待考。原数量较多,因采石破坏,现存画面仅有一幅和尚像。和尚方头大耳,身着交领窄袖僧袍,手持法器,整个画面着笔不多,但恰到好处地刻画了人物的神态。”
卧龙岗村北,莲石西路南侧的山坡上,有卧龙岗遗址(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永定镇卧龙岗村,地处永定河出山口,前临河,高出河床数十米,背靠山,属山前台地。台地南北走向呈条状,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出土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磨棒及有穿孔的小石板。其中有一件完整的石斧,长0.22米、宽0.06米、厚0.05米、重1920克。陶器残片有:夹砂红陶、灰陶。因破损严重器型不详。遗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台地南端。这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其下为永定河冲积扇平原,适于渔猎、农耕及采集。经鉴定卧龙岗出土的器物、石器属新石器晚期,陶器属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卧龙岗出土的器物及地形分析,此处为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卧龙岗遗址未经正式发掘,详情待考。卧龙岗遗址为北京市第三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门头沟区卧龙岗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
位置: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卧龙岗村东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四至:东界:台地东端及向北延长线
南界:台地南缘
西界:东界向西200米的南北延长线
北界:台地东端100米处的东西延长线
文化内涵:此地是一处人类早期活动遗址区,地面上随处可见陶片和石器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