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王墓: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五将山——唐肃宗李亨建陵

分类: 皇家帝王塚陵 |
人文王墓: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五将山——唐肃宗李亨建陵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711~762)墓。建陵依山为陵。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陵墓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石刻。有汾阳王郭子仪、汧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黑白照片来源网络)

2014年1月12日,帝王陵文化研究会进行“实地踏查唐肃宗建陵”活动。路线为烟霞镇→郭子仪墓→建陵文管所→建陵西侧神道→朱雀门→建陵标志碑→建陵东侧神道→回建陵文管所停车处,建陵文管所→白虎门→登建陵陵山山顶山→玄武门→青龙门→白虎门南侧停车处→烟霞镇聚餐→活动结束回府。参与人数11人。帝王陵文化研究会实地踏查唐建陵路线图(本人绘制)

陵顶金色


上午由烟霞镇至建陵文管所

建陵文管所前的阙楼遗址
建陵由陵园、下宫及陪葬墓区等组成。陵园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楼基址间距计,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763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驼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陵园西南2.2公里有一处长110米、宽70米的建筑基址。当为下宫遗址,与《长安志》“下宫去陵五里”所载基本吻合

建陵文管所远眺建陵武将山陵顶
建陵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以山为陵。东与九旧街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陵园内原有石刻数处,4门有石狮各1对,朱雀门外有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下文一一列举)。

西侧石柱基座(建议文管所扶正,时间一长水土流,失易破损)

西侧石柱残石

西侧石柱残石线刻:胡人(回纥?)瑞兽纹

西侧石柱顶部(千年神石)(受“三辅客”兄影响我也亲自下井近距离勘查,这次走陵活动深受“三辅客”兄激情影响,有蛛丝马迹必亲临勘查!)(没给对好焦!)

“三辅客”兄下井近距离勘查石柱构建!

东侧毛胚石料,这石料像仗马官石料(代考)

西侧翼马
在建陵石刻群中.还有一组石雕相当出色。建陵的翼马。翼马亦称“天马”或称“瑞兽”,显然是用为最高统治者封建权威的象征。建陵翼马造型与比真实的马形要大.双翼图案极富于装饰性。据《山海经,北次三经》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这种翼兽可能是继承前代传统,由汉代常见的护墓兽“辟邪”演变而来。因为由汉到南北朝的帝王和属吏陵墓前,多遗有这种形类狮虎、肩生飞翅的护墓兽。

西侧翼马局部
建陵翼马,不仅形象写实,两肩雕出的飞翅更具有高度的装饰结构和洗练的艺术手法。飞翅形象卷曲自然,很类似唐代装饰花纹中的蔓草,造型典雅华美,富有和谐的韵律。

西侧鸵鸟:位于翼马北32米,鸵鸟身高1.19米,身长1.40米,头颈弯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犹如鳞状,头较大,眼突出,尾发达。古称鸵鸟为“金吾”,“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禁非常,故执此鸟向前”。刻置陵前,亦示祥瑞。(是不是叫鸵鸟代考)。

西侧仗马:位于鸵鸟北32米,每对石马南北间距30米。石马身长1.90米。身高1.80米。唯其于颈下系一圆球状缨络,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见的。每马前左方各有牵马石人一个,均系武士装束现均已残。

建陵仗马控马官+献殿石刻

西侧仗马:头略倾斜略有所思,像是倾听主人......

西侧仗马残件

西侧石刻

西侧武将




西侧武将石刻很精美

石像与农家很近,有利于防盗:)

据了解,由于上千年的水土流失,建陵陵区被冲出了南北两条大深沟。今春正逢雨季,当地一村民雨后去一条沟里放羊,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石人的头,这个地方距离无头武将石像站立处足有800米。因为连日下雨,这个石“头”被冲了出来。当地文物部门接到放羊人的反映后,很快将石人头安置到昭陵博物馆。馆里一位同志说,好家伙,石“头”有80多厘米高,上百斤重,从山上弄回来可真不容易!李浪淘见到石“头”后非常兴奋。他说,经考证,大家才知道它就是建陵前那位无头武将的“真身”。他说,建陵石刻风化严重,但这个“头”保存很好,没有风化剥蚀,连苔藓都没有,完整地保留了千年前的原始风貌。他分析后认为,武将石像的头不像是人为破坏的,可能是掉下来后被雨水不断冲到沟里的。


朱雀门前的一对石蹲狮,每只狮子高1.50米、长1.20米、宽0.90米,底座整体高度约70厘米,气势宏伟,整体视觉上张力十足但又不失精致之处。两只石狮蹲居于石座之上,头昂而微额,胸部挺出,张口励吼,粗状的前腿斜撑着竖起的巨大的躯体,正面剪影近于梯形,侧面的剪影成等边三角形,所以从空间视角上给人以高耸而稳定的重量感。由于曲、直线的相互对比照应,使得它既有挺拔劲健的气魄,又有生动活泼的神韵,庄严而不呆板。可见工匠们对于狮子的结构烂熟于心,对于形体的归纳相当到位。将石狮安置在陵门外两侧,即取守护之意,也是建筑平面布局的中的一种装饰,以加强陵墓建筑组群的高大庄严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建陵石狮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是装饰性明显增强了,狮头的鬃毛齐整垂吊长披于后,肢体的饱满雄壮,衬上精美华丽的腿边鬃毛和尾束细毛,增强了其华丽俊美感,称得上是唐狮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反映出成熟后的石狮艺术造型在开始向装饰化的方向发展着。

踏陵小分队在唐建陵朱雀门合影留念

朱雀门神道西侧毛胚石料之一

实地踏查



田埂上的石刻

与朱雀门文官石刻合影留念

石刻精美

残缺美

东侧石刻仗马

东侧石刻仗马

朱雀门神道西侧石刻景观(很多石刻不一一列举)

东侧鸵鸟:位于翼马北32米,鸵鸟身高1.19米,身长1.40米,头颈弯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犹如鳞状,头较大,眼突出,尾发达。古称鸵鸟为“金吾”,“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禁非常,故执此鸟向前”。刻置陵前,亦示祥瑞。

朱雀门神道东侧翼马
建陵翼马,不仅形象写实,两肩雕出的飞翅更具有高度的装饰结构和洗练的艺术手法。飞翅形象卷曲自然,很类似唐代装饰花纹中的蔓草,造型典雅华美,富有和谐的韵律。仅就身躯来看,翼马,高3.17米,长2.80米,宽1.10米,高大的翼马造型优美,强悍雄健,特别是马翼舒展和谐,表现出神奇浪漫的想象。仔细欣赏,两匹马的姿态各不相同,风格有别,西边那匹轮廓爽朗,棱面分明,东边那匹手法柔和,驯服温顺,底座的线刻图案也很精致。东西二翼马,均站立于有础石的底座之上,雄伟壮观,“翼马披鬃.慎目、合口、背平、体圆、尾垂、腿直立,足为蹄、腹下是整块浮雕与马腿浑然一体,两胁雕饰五层卷云纹翼翅,翼翅为扇面形,前锐后阔,栩栩如生。从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臀部无不使人感受到呼吸的颤动和血液的流动。稍远看去,青色的石料变得丰润柔滑,有着活灵活现的肌肉效果,跃跃欲动.息息相通。从肢体和气韵上看,让人感觉这并非是镇墓的兽列,不像乾陵翼马那样雄强劲姿,精神抖擞,而是绷头弄姿,含情妩媚,体态轻盈的艺术品。足见雕刻者之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凡的艺术才华。这决非是统治者有意为此以作墓前观赏寻玩,而是雕刻大师们的艺术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

神道石刻东西列间距1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95米,华表高5.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计算在内。

唐建陵白虎门文保碑

唐建陵白虎门阙台遗址(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咸阳市文物旅游局曾经专门召开会议,主要研究唐陵野外文物保护的问题,市上提出要求,针对一些监管保护难度较大的野外重要文物,必要时可以采取暂时集中存放的措施,防止文物被盗现象再次发生。“建陵北门和西门的4尊石狮距我们建陵文管所太远,因都在山上,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西门和北门任何一个现场也需要40分钟以上。我们分两次将建陵西门、北门的4尊石狮派工作人员运走了,现在暂时保存在建陵博物馆里。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觉得将文物临时集中存放起来保险一些。”“针对建陵的4门8尊石狮,先后有多股文物犯罪团伙前来踩点,目前已经掌握的有11次。村民这些年保护国家文物所作的贡献我们都很感激,他们对文物的感情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由于技防、人防措施都不到位,所以,我们暂时将这些文物集中存放保管。等到有一天条件成熟了,这些文物还是有可能回到它们原来所在的地方的。我们没有连基座一起运走,就是有这样的想法。”

唐建陵白虎门石狮(北)(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唐建陵白虎门石狮(南)(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唐建陵白虎门石狮

唐建陵陵顶秋色

唐建陵陵顶秋色,上面的山东的李明彬已经躺在草丛里面,李明彬并说下次一定带自己小孩也来这看看,赞!白衣服的花福堂(网名)看他陶醉得小佯:)

唐建陵陵顶

唐建陵陵顶(武将山)远眺九嵕山

唐建陵陵顶(武将山)留念

玄武门阙台遗址

玄武门阙台遗址石狮(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玄武门石狮(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照片来源网络:胡成 兄)

玄武门石狮(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照片来源网络:胡成 兄)

唐建陵玄武门文保碑

当地人尽然在陵区采石!管理部门要严控!

为什么在这阙台上种树?再过几年这阙台就没法拍摄了!

青龙门阙台遗址

青龙门石狮遗失底座之一
公安局向全国发布《关于礼泉石狮被盗案的协查通报》。通报中描述被盗石狮特征为:建陵东门南石蹲狮:张口吐舌,舌与上腭连为一体,做低吼状,圆目怒睁,鬣毛稀疏,稍弯曲后自然披脑后。狮高1.56m、长1.24m、胸宽0.87m。胸部有一条横纹。北石蹲狮:瞋目前视,做闭口牙齿外露状,鬣毛下垂,毛端环卷。狮高1.5m、长1.3m、胸宽0.74m。胸前刻有“民此远备”,右腿刻有“七月十一起”字样。字迹模糊,左腿有一横纹。

青龙门遗失石狮照片(来源:秦岭云博客)

青龙门遗失石狮照片(来源网络)

青龙门遗失石狮照片(来源网络)

与久仰的党明放老师在唐建陵青龙门遗失石狮底座石刻上合影留念,后原道下建陵陵顶。

唐建陵陪葬墓之一:郭子仪墓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乱等诸多乱事,历事玄、肃、代、德四帝,封汾阳王,世称郭令公。

唐建陵陪葬墓之二:墓主代考,见封土等级不低,比郭子仪墓现存封土还要大。
唐建陵园南偏西约2公里为陪葬墓区,原有封土6座,有汾阳王郭子仪、汧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1961年调查时尚存3座,今复查,两座已无存汾阳王郭子仪墓亦近夷平。据《文苑英华》所录墓志,华州刺史李怀让亦陪葬建陵。

2014年1月12日,帝王陵文化研究会进行“实地踏查唐肃宗建陵”活动。路线为烟霞镇→郭子仪墓→建陵文管所→建陵西侧神道→朱雀门→建陵标志碑→建陵东侧神道→回建陵文管所停车处,建陵文管所→白虎门→登建陵陵山山顶山→玄武门→青龙门→白虎门南侧停车处→烟霞镇聚餐→活动结束回府。参与人数11人。帝王陵文化研究会实地踏查唐建陵路线图(本人绘制)

陵顶金色
当人们提及唐代关中十八陵时,多数人可能会立刻想到昭陵、乾陵和顺陵,然而,在唐十八陵中除了这三个著名的陵墓外,还有一座在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细腻的陵墓石刻群一一建陵。唐建陵,是唐肃宗李亨(711--
762)之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五将山(当地俗称白马岭)之上,属于开元天宝以后盛唐晚期的陵墓,海拔783米,东与九峻山之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有汾阳王郭子仪、开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在唐十八陵中,建陵的修建背景尤为特殊,它的修建恰好处在唐王朝的大转折时期,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修建的又一座帝王陵墓。

踏陵小分队合影留念(左起:花福堂(网名)、党明放、杨明、穆虎、三辅客(网名)、李明彬)
唐代陵制,大体承袭汉陵。其突出特点是”依山为陵”。自唐昭陵之后的历代唐王陇均以此为例建造陵制。建陵依山为陵,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然而陵墓现已非原貌,屡遭破坏,但陵园四角胭址尚在,东南与西南角胭址间距1050米,东北与西北角胭址间距879米,东南与东北角胭址间距1524米、西南与西北角胭址间距1373米,东神门在东神墙偏南处,北神门在北神墙偏西处。陵园东南角胭高2.5米、底径12米;西南角胭高3.5米、底径12米;东北角圈高3米、底径12.3米;西北角圈高3米、底径14米、宽12米。陵区内原有石刻数处,4门有石狮各1对,朱雀门外有石人拍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由于千余年水土流失,陵区内形成了横贯南北的两条大沟,使整个陵区的总体格局遭到破坏。尽管如此,在陵区内的大部分石刻群却依旧保存完整。建陵严格按照唐陵建制特点,形成俯临一切的视觉效果和威震四方的美学风格,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在陵园建制上的充分体现。
唐代陵制,大体承袭汉陵。其突出特点是”依山为陵”。自唐昭陵之后的历代唐王陇均以此为例建造陵制。建陵依山为陵,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然而陵墓现已非原貌,屡遭破坏,但陵园四角胭址尚在,东南与西南角胭址间距1050米,东北与西北角胭址间距879米,东南与东北角胭址间距1524米、西南与西北角胭址间距1373米,东神门在东神墙偏南处,北神门在北神墙偏西处。陵园东南角胭高2.5米、底径12米;西南角胭高3.5米、底径12米;东北角圈高3米、底径12.3米;西北角圈高3米、底径14米、宽12米。陵区内原有石刻数处,4门有石狮各1对,朱雀门外有石人拍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由于千余年水土流失,陵区内形成了横贯南北的两条大沟,使整个陵区的总体格局遭到破坏。尽管如此,在陵区内的大部分石刻群却依旧保存完整。建陵严格按照唐陵建制特点,形成俯临一切的视觉效果和威震四方的美学风格,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在陵园建制上的充分体现。

上午由烟霞镇至建陵文管所

建陵文管所前的阙楼遗址
建陵由陵园、下宫及陪葬墓区等组成。陵园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楼基址间距计,陵园东墙长1524米,北墙长879米,西墙长1373米,南墙长105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763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驼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陵园西南2.2公里有一处长110米、宽70米的建筑基址。当为下宫遗址,与《长安志》“下宫去陵五里”所载基本吻合

建陵文管所远眺建陵武将山陵顶
建陵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以山为陵。东与九旧街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陵园内原有石刻数处,4门有石狮各1对,朱雀门外有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下文一一列举)。

西侧石柱基座(建议文管所扶正,时间一长水土流,失易破损)
建陵坐北朝南,主体石雕群由当地特有的石灰岩(俗称青石)整块雕刻制成,主要集中在朱雀门前的神道两侧,东西两列石雕群间距160米,昔日的神道由于自然界的破环早已不复存在,但神道两侧的石雕刻群依然伫立在两旁,守卫着王权的尊严。建陵的石雕刻群不但整体保存相对完好,而且在雕刻方面的艺术处理手法和表现风格也绝不逊色于昭陵和乾陵。特别是石狮、翁仲和翼马的艺术处理在唐十八陵的石雕刻群中更是独具特色,同时它们也代表了建陵石刻群的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表现风格。神道石刻东西列间距1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95米,华表高5.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计算在内。

西侧石柱残石

西侧石柱残石线刻:胡人(回纥?)瑞兽纹
建陵石刻群反映了盛唐晚期文化和艺术灿烂发展的境况,而这一切有充分说明了艺术美的追求是真正艺术家的宗旨和天性,远远超过政治手段交叉的牵制力。正如艺术犹如一面镜子,能真实地映照出一个王朝盛衰等历史的真实面貌。

西侧石柱顶部(千年神石)(受“三辅客”兄影响我也亲自下井近距离勘查,这次走陵活动深受“三辅客”兄激情影响,有蛛丝马迹必亲临勘查!)(没给对好焦!)

“三辅客”兄下井近距离勘查石柱构建!

东侧毛胚石料,这石料像仗马官石料(代考)

西侧翼马
在建陵石刻群中.还有一组石雕相当出色。建陵的翼马。翼马亦称“天马”或称“瑞兽”,显然是用为最高统治者封建权威的象征。建陵翼马造型与比真实的马形要大.双翼图案极富于装饰性。据《山海经,北次三经》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这种翼兽可能是继承前代传统,由汉代常见的护墓兽“辟邪”演变而来。因为由汉到南北朝的帝王和属吏陵墓前,多遗有这种形类狮虎、肩生飞翅的护墓兽。

西侧翼马局部
建陵翼马,不仅形象写实,两肩雕出的飞翅更具有高度的装饰结构和洗练的艺术手法。飞翅形象卷曲自然,很类似唐代装饰花纹中的蔓草,造型典雅华美,富有和谐的韵律。

西侧鸵鸟:位于翼马北32米,鸵鸟身高1.19米,身长1.40米,头颈弯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犹如鳞状,头较大,眼突出,尾发达。古称鸵鸟为“金吾”,“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禁非常,故执此鸟向前”。刻置陵前,亦示祥瑞。(是不是叫鸵鸟代考)。

西侧仗马:位于鸵鸟北32米,每对石马南北间距30米。石马身长1.90米。身高1.80米。唯其于颈下系一圆球状缨络,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见的。每马前左方各有牵马石人一个,均系武士装束现均已残。

建陵仗马控马官+献殿石刻

西侧仗马:头略倾斜略有所思,像是倾听主人......

西侧仗马残件

西侧石刻

西侧武将




西侧武将石刻很精美

石像与农家很近,有利于防盗:)

据了解,由于上千年的水土流失,建陵陵区被冲出了南北两条大深沟。今春正逢雨季,当地一村民雨后去一条沟里放羊,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石人的头,这个地方距离无头武将石像站立处足有800米。因为连日下雨,这个石“头”被冲了出来。当地文物部门接到放羊人的反映后,很快将石人头安置到昭陵博物馆。馆里一位同志说,好家伙,石“头”有80多厘米高,上百斤重,从山上弄回来可真不容易!李浪淘见到石“头”后非常兴奋。他说,经考证,大家才知道它就是建陵前那位无头武将的“真身”。他说,建陵石刻风化严重,但这个“头”保存很好,没有风化剥蚀,连苔藓都没有,完整地保留了千年前的原始风貌。他分析后认为,武将石像的头不像是人为破坏的,可能是掉下来后被雨水不断冲到沟里的。

建陵建制如昭、乾、定、桥、泰诸陵,依山凿石,陵饰亦如之,只是各类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过上述诸陵。因沿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游人较少,为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的一座唐陵。由于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区内横贯南北两条大沟,整个陵区的遗迹破坏较大。(个人感觉:唐时这不一定有沟,或者只有一点点,不然图中肃宗庙建设是个问题,代考!见下图。)

唐建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陵墓现已非原貌,屡遭破坏,但陵园四角阙址尚在,东南与西南角阙址间距1050米,东北与西北角阙址间距879米,东南与东北角阙址间距1524米,西南与西北角阙址间距1373米,东神门在东神墙偏南处,北神门在北神墙偏西处。陵园东南角阙高2.5米,底径12米,西南角阙高3.5米,底径12米,东北角阙高3米,底径12.5米,西北角阙高3米,底径14米,宽12米;南神门,北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500米,南北50米;长安志卷十六载,建陵下宫去陵五里,在陵园西南2200米有一处长110米宽70米的建筑遗址,疑为下宫遗址。

唐建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陵墓现已非原貌,屡遭破坏,但陵园四角阙址尚在,东南与西南角阙址间距1050米,东北与西北角阙址间距879米,东南与东北角阙址间距1524米,西南与西北角阙址间距1373米,东神门在东神墙偏南处,北神门在北神墙偏西处。陵园东南角阙高2.5米,底径12米,西南角阙高3.5米,底径12米,东北角阙高3米,底径12.5米,西北角阙高3米,底径14米,宽12米;南神门,北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500米,南北50米;长安志卷十六载,建陵下宫去陵五里,在陵园西南2200米有一处长110米宽70米的建筑遗址,疑为下宫遗址。


值得强调的是,建陵石狮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是装饰性明显增强了,狮头的鬃毛齐整垂吊长披于后,肢体的饱满雄壮,衬上精美华丽的腿边鬃毛和尾束细毛,增强了其华丽俊美感,称得上是唐狮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反映出成熟后的石狮艺术造型在开始向装饰化的方向发展着。

踏陵小分队在唐建陵朱雀门合影留念

朱雀门神道西侧毛胚石料之一

实地踏查



田埂上的石刻

与朱雀门文官石刻合影留念

石刻精美

残缺美

东侧石刻仗马

东侧石刻仗马

朱雀门神道西侧石刻景观(很多石刻不一一列举)

东侧鸵鸟:位于翼马北32米,鸵鸟身高1.19米,身长1.40米,头颈弯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犹如鳞状,头较大,眼突出,尾发达。古称鸵鸟为“金吾”,“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禁非常,故执此鸟向前”。刻置陵前,亦示祥瑞。

朱雀门神道东侧翼马
建陵翼马,不仅形象写实,两肩雕出的飞翅更具有高度的装饰结构和洗练的艺术手法。飞翅形象卷曲自然,很类似唐代装饰花纹中的蔓草,造型典雅华美,富有和谐的韵律。仅就身躯来看,翼马,高3.17米,长2.80米,宽1.10米,高大的翼马造型优美,强悍雄健,特别是马翼舒展和谐,表现出神奇浪漫的想象。仔细欣赏,两匹马的姿态各不相同,风格有别,西边那匹轮廓爽朗,棱面分明,东边那匹手法柔和,驯服温顺,底座的线刻图案也很精致。东西二翼马,均站立于有础石的底座之上,雄伟壮观,“翼马披鬃.慎目、合口、背平、体圆、尾垂、腿直立,足为蹄、腹下是整块浮雕与马腿浑然一体,两胁雕饰五层卷云纹翼翅,翼翅为扇面形,前锐后阔,栩栩如生。从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臀部无不使人感受到呼吸的颤动和血液的流动。稍远看去,青色的石料变得丰润柔滑,有着活灵活现的肌肉效果,跃跃欲动.息息相通。从肢体和气韵上看,让人感觉这并非是镇墓的兽列,不像乾陵翼马那样雄强劲姿,精神抖擞,而是绷头弄姿,含情妩媚,体态轻盈的艺术品。足见雕刻者之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凡的艺术才华。这决非是统治者有意为此以作墓前观赏寻玩,而是雕刻大师们的艺术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

神道石刻东西列间距1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95米,华表高5.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计算在内。

唐建陵白虎门文保碑

唐建陵白虎门阙台遗址(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咸阳市文物旅游局曾经专门召开会议,主要研究唐陵野外文物保护的问题,市上提出要求,针对一些监管保护难度较大的野外重要文物,必要时可以采取暂时集中存放的措施,防止文物被盗现象再次发生。“建陵北门和西门的4尊石狮距我们建陵文管所太远,因都在山上,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西门和北门任何一个现场也需要40分钟以上。我们分两次将建陵西门、北门的4尊石狮派工作人员运走了,现在暂时保存在建陵博物馆里。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觉得将文物临时集中存放起来保险一些。”“针对建陵的4门8尊石狮,先后有多股文物犯罪团伙前来踩点,目前已经掌握的有11次。村民这些年保护国家文物所作的贡献我们都很感激,他们对文物的感情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由于技防、人防措施都不到位,所以,我们暂时将这些文物集中存放保管。等到有一天条件成熟了,这些文物还是有可能回到它们原来所在的地方的。我们没有连基座一起运走,就是有这样的想法。”

唐建陵白虎门石狮(北)(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唐建陵白虎门石狮(南)(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唐建陵白虎门石狮

唐建陵陵顶秋色

唐建陵陵顶秋色,上面的山东的李明彬已经躺在草丛里面,李明彬并说下次一定带自己小孩也来这看看,赞!白衣服的花福堂(网名)看他陶醉得小佯:)

唐建陵陵顶

唐建陵陵顶(武将山)远眺九嵕山

唐建陵陵顶(武将山)留念

玄武门阙台遗址

玄武门阙台遗址石狮(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

玄武门石狮(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照片来源网络:胡成 兄)

玄武门石狮(石狮现存昭陵博物管)(照片来源网络:胡成 兄)

唐建陵玄武门文保碑

当地人尽然在陵区采石!管理部门要严控!

为什么在这阙台上种树?再过几年这阙台就没法拍摄了!

青龙门阙台遗址

青龙门石狮遗失底座之一
公安局向全国发布《关于礼泉石狮被盗案的协查通报》。通报中描述被盗石狮特征为:建陵东门南石蹲狮:张口吐舌,舌与上腭连为一体,做低吼状,圆目怒睁,鬣毛稀疏,稍弯曲后自然披脑后。狮高1.56m、长1.24m、胸宽0.87m。胸部有一条横纹。北石蹲狮:瞋目前视,做闭口牙齿外露状,鬣毛下垂,毛端环卷。狮高1.5m、长1.3m、胸宽0.74m。胸前刻有“民此远备”,右腿刻有“七月十一起”字样。字迹模糊,左腿有一横纹。

青龙门遗失石狮照片(来源:秦岭云博客)

青龙门遗失石狮照片(来源网络)

青龙门遗失石狮照片(来源网络)

与久仰的党明放老师在唐建陵青龙门遗失石狮底座石刻上合影留念,后原道下建陵陵顶。

唐建陵陪葬墓之一:郭子仪墓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乱等诸多乱事,历事玄、肃、代、德四帝,封汾阳王,世称郭令公。

唐建陵陪葬墓之二:墓主代考,见封土等级不低,比郭子仪墓现存封土还要大。
唐建陵园南偏西约2公里为陪葬墓区,原有封土6座,有汾阳王郭子仪、汧国公李怀让等陪葬墓。1961年调查时尚存3座,今复查,两座已无存汾阳王郭子仪墓亦近夷平。据《文苑英华》所录墓志,华州刺史李怀让亦陪葬建陵。
后一篇:人文王墓:唐昭宗李晔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