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二十公里的终南山麓,距古城西安七十公里。据碑石记载,西周时代,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夜观天象。楼观由此而得名。春秋末年,老子西游至秦,来到风水宜人的楼观,尹喜热情接待。老子在这里著作《道德经》五千言,并筑台讲学,故又称楼观台。
这是从两个方向拍摄的老子铜像,像高24米。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其间,历史上先后有60余位帝王来楼观祭祀老子。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自来楼观老子祠庭礼谒;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于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因北魏太武帝、孝文帝的倡导,北方著名道士多聚居于此,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尊楼观为皇家祖庭,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设置专官修建楼观达七年之久。并以《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开科取士,朝臣、皇亲常入住道观修持。唐高祖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一时间,在近百公里的范围内,有楼、台、殿、阁、池、亭、泉、洞50多处,经常有道士200余人,成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千年不衰。
这里是说经台,是楼观台主要景区,始建于公元619年,占地9432平方米。
这棵银杏树,是老子当年手植树,有2000年的历史。
上善池这块石碑,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畹蹦暧卫缆ス厶ㄊ碧庑础
这块石碑为南宋著名书法家吴琚所书。

洞天福地这组石雕很有名气,历史久远,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道德经》以区区五千言,涵摄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阐释了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立世之则,折射出中华民族期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随着道教的兴盛,《道德经》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同时也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仅次于《圣经》,名列第二,成为世界共同精神遗产。
这是老子铜像下面的道德经石刻。
老子名言欣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1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历代文人学士纷纷到此游历并留下精彩诗篇100多首,唐代有李白、白居易、王维、岑参、卢纶、温庭筠等,宋代有苏轼、苏辙、王禹偁等,还有元、明、清代的诗人。选几首供欣赏。
过老子庙
唐·李隆基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古后,空余松柏林。
读《老子》
唐·白居易
言者不知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授经台
宋·苏轼
剑舞有认通草圣,
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
不待传经意已空。
题楼观
唐·岑参
草楼荒井闭空山,
关令乘云去不还。
羽盖霓旌何处在?
空留药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