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村:河南辉县百泉——苏门山庄

分类: 古都古镇古村 |
人文古村:河南辉县百泉——苏门山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甚小,住不下神仙。它为文人墨客所熟知,应在魏晋之后。在魏晋时期,这方圆不过数十里的小山中隐居着中国文化界的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并由此人而诞生了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他就是遗世独立、睥睨人生的千古高人——苏门先生。
苏门先生名叫孙登,因山而得号,字公和,西晋汲郡(今河南辉县)人,“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终日弹琴读《易》。
史料记载:魏晋之际,嵇康颇负才名,又精通音律,自以为琴技无人可比。一日,嵇康前去拜访孙登,孙登为他弹了一曲,听后深感世上真有高人。从此,从游三年,而登终无所言。别时孙登说:“才优而识寡,又不善保身,不能长久。”不久,嵇康果然被司马昭所杀。《世说新语》是这样说的:“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这是嵇康和孙登的交往。在《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分别记载了阮籍和孙登的交往: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讫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世说新语栖逸篇》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藉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晋书阮籍传》
竹林七贤中最属嵇康潇洒,阮籍猖狂。他们可谓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这两个名气最大的人尚且对孙登甘拜下风,可想而知,这位苏门先生是如何了得!
山腰有孔庙一座,建 于明成化年间,清宣统二年增"戟门"和"子在川上"石坊。
文庙
龙亭
啸台远眺
饿夫墓
苏门啸台左侧的半山腰上,有一处“饿夫墓”,坟墓里面埋葬着一副铮铮铁骨。“饿夫”名叫彭了凡,清兵入关后,他惋惜明朝的灭亡,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携带妻儿举家南迁,四处倡导反清复明。途中妻儿相继死于战乱,况且当时大局已定,一介草民如何能够扭转乾坤?绝望的彭了凡带着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来到苏门山巅,坐在啸台前说:能和孙登做邻居,一生足以了!然后仿效古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而死。彭了凡死后,当时在百泉书院讲学的大学者孙奇逢按照他的遗愿,用两口瓮上下扣在一起,将彭的尸体立于其中,将其立身而葬,并在其坟前写下“饿夫墓”3字。1928年,冯玉祥驻军百泉,书写了“民族精神”4个大字,刻巨石立于墓前。 彭饿夫墓 人生百年甘蔗渣,钟鼓馔玉风中花。条侯主父要同尽,首阳清风生蕨芽。暂依故人共脱粟,伯夷所树天所禄。仁者之粟不可常,我独何为害口腹。啸台激啸高云天,神游清都饱紫烟。行人空挟一车饭,下马孤坟二百年。
饿夫墓
饿夫墓
碑廊
碑廊
碑廊
碑廊
碑廊
三清观
三清观
三清观
三清观
三清观
三清观
苏门山系太行山支脉,与百泉并誉。海拔约180米,背依崇山峻岭,俯临碧波清流,山上翠柏茂密,许多古迹掩映期间,景色奇异有趣。山右角有一院落,绕以周垣,表以重门,院内树荫蔽日,碑碣林立,名曰"安乐窝",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故宅和讲学处。下有长生洞,东有"饿夫墓"。
七律 苏门山行
苏门日晚坠云梢,
布履青阶觅野茅。
断壁扶碑浑旧事,
青苔浸井喻今庖。
沧桑影幻一长啸,
经纬皇天六短爻。
飞鸟情知通世好,
梅花树上不营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