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谎言
(2025-07-07 06:48:22)
叶利钦曾说过:计划经济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验。但不幸的是,这个实验偏偏选在了俄国这片土地上。计划经济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体制,而是一种政治经济混合体。计划经济者宣称所有的企业都是按计划生产,这让企业家赚走了剩余价值。如果企业的所有权都变成国家,由国家控制所有生产资料,这样就会消灭剩余价值。最搞笑的是,总有人一脸认真的跟你说,计划经济就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全民所有。因为全民所有,所以你的物质极大丰富,你是一个有钱人,但他从来不会告诉你生产资料除了所有权之外,还有使用权和分配权。有人说计划经济是天堂,这话倒也没错,但问题是:谁掌握了分配权谁就是上帝。在这个天堂里,只有会拍马屁会讨好分配者的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其他人呢,就只能眼巴巴等着施舍。所以呀,对那些没有使用权和分配权的人来说,这个天堂根本就是水中月镜中花。说个特别讽刺的故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曾经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你们是怎么保证英国人不挨饿的?要知道,苏联可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老百姓却常年吃不饱饭。撒切尔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她当时都惊呆了。没想到苏联领导人居然这么不懂经济学,因为撒切尔夫人自己就十分熟悉货币主义和奥地利学派。说到经济学,奥地利学派那些大师们从没去过苏联,也没看过苏联的经济数据。仅凭常识和逻辑推理就准确预言了计划经济必然导致贫穷和饥饿。他们是怎么看穿的,主要有四个致命缺陷,第一,没有价格标志,就无法制定正确的计划。在计划经济中,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生产要素通通都归国有,没有私人产权。没有自由交易,也就是无法给出正确的价格标尺。奥地利学派的米赛斯认为,价格反映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度,以及产品的稀缺性和可靠性,比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如果不经过需求者的自由竞争,当然就不能做出苹果价格是梨的1.2倍或者2.1倍。而计划经济中的价格被严重扭曲,从而失去了尺度功能,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都失去了参考,于是生产者为了虚假的需求做无用功,消费者花高价也买不到合适的商品,整个经济体必然因为严重的浪费和短缺走向衰亡。米塞斯甚至说:如果在撒哈拉沙漠里实行计划经济,连沙子都会短缺。第二,生产信息过于庞杂,无法正确的收集。米赛斯的学生、朝圣山学社的创建人哈耶克认为,世界的生产信息无比庞大,无法穷尽,而且人类的理性有限,甚至人类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计划经济中,计划经济机构定然无法收集到完整的生产信息,那制定的计划定然就会漏洞百出,而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是常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试图详细计划未来生产和消费的努力都注定会失败。所以,哈耶克批评说,计划经济是一种理性的建越,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真理消亡。第三,计划经济的实施者只是平庸的官员体系。在计划经济中,常常有一个计划组织发布具体指令,这个组织的背后只是平庸的官员体系,甚至只是充满着自私自利,他们要么追求利益。要么追求名誉,要么追求权利,当然不会永不犯错,当然不会全知全能。朝圣山学社的成员、经济学大师杜坎南指出,相比犯错就破产的企业家计划,官员的错误更难暴露,更难纠正,做的恶也更大。第四,扼杀创新精神,计划经济必然走向僵化。奥地利的经济大师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只有很少的人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才可以成为企业家,无论是新需求的发现。还是分工规模的扩大,或者最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其实都是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精神的结果。倘若没有创新,经济就会陷入一种循环流转的停滞状态,而计划经济的管理者只是一群麻木执行指令的工具人,不具备企业家精神。因此,熊彼特认为,计划经济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创新和增长也无从谈起,而且计划经济还缺乏激励机制,大包大揽吃大锅饭,既然不能多劳多得,那谁还会有动力工作?谁会主动做那些最脏最累的活儿呢。比如,在计划经济的世界里,谁去掏大粪,谁去扫大街?只要我们还没有被改造成圣人,那就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干这些脏活儿、累活儿。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计划经济带来的只有贫穷和饥饿。可悲的是,即便铁证如山,仍有人执迷不悟。他们真正在乎的从来就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掌控分配权带来的绝对权利。这暴露了人性最丑陋的两面,有些人明知计划经济是条死路,却仍在昧着良心鼓吹,更有些人虽然心知肚明,却天真的幻想自己会是那个例外,能在计划经济的天堂里分一杯羹。
后一篇:流程可以有,但不能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