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90年代的下岗潮
(2025-06-24 09:15:30)
提到国企,一定绕不开东北,东北昔日清朝开疆拓土的龙兴之地,200年的“禁关令”管制,极大的保护了当地的自然资源,虽曾遭受俄国和日本的野蛮入侵,灾难之中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基础建设。至20世纪30年代,东北已然拥有一套完备的工业体系。1945年,东北工业总产值超过日本,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建国后,东北成了计划经济的宠儿,大量资源涌入。1950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50多项落在东北。长春第一汽车厂、本溪钢铁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厂,一个个大型国企相继建立,东北的粮食、钢铁、木材、煤炭、电力源源不断的输往南方。那时,东北不仅是中国的工业强省,更是全国的经济支柱。当时东三省职工占比居全国之首,不少小城市仅凭一个大型国营工厂就能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生态。在国企工作就像置身保险箱,员工生病可在职工医院就医,子女上学有厂办幼儿园,学校天冷有供暖或职工澡堂,缺乏娱乐时厂里有电影院。退休后子女还有机会接班。逢年过节,大米、豆油果、待遇等福利一样,不少效益好的企业工作几年后还有福利分房,虽然工资不高,但福利优厚,在当时能够成为国企职工端铁饭碗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有企业逐渐脱离国家计划的庇护,在于新兴民营企业和资金技术雄厚的外资企业竞争时,国企的劣势暴露无疑,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地方领导为追求政绩,盲目审批项目,导致重复建设,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大量国企产品积压如山。企业亏损状况日益严重,技术设备陈旧落后,长期缺乏资金更新。以至于90年代中国国企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国外70年代的水平,产品质量低劣,竞争力匮乏,受到私企、外企和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新兴的私营和外资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迅速崛起,国外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严重挤压了国企本就狭小的生存空间,冗员问题更是积重难返。那种完全依赖国家“大锅饭”式平均主义,使得员工毫无失业压力,企业内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同时,企业不仅要负担退休人员工资,还要承担学校、医院等社会责任。这些沉重的非经营性支出,让企业财政不堪重负。此外,原材料价格飞涨、产业结构调整、内部监督机制和职业风险机制缺失、领导贪污腐败、地方政府盲目决策,以及经营管理观念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等诸多因素交织。使得国企经营愈发艰难,多种不利因素的合力导致国企举步维艰,企业生存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国企改革依然刻不容缓。1992年,以破三铁为标志性开端,国企职工的铁饭碗被无情打破,劳动合同制开始全面推行。所谓三铁,即国企工人的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易。这一举措。打破了过去劳动用工制度的固定化模式,从而揭开了国企工人下岗潮的序幕。1995年,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就是将那些亏损严重的小微型国营企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卖给个人,转向私有化。大型国营企业进行股分制改革,把经营权下放给职业经理人。如此一来,大量国企倒闭、转卖、重组,浩浩荡荡的下岗潮正式开始。从1995年起,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国企工人下岗失业。国企职工中年龄偏大、身体较弱、与领导关系不睦的工人往往首当其冲的被优化掉,到了1998年,下岗潮达到顶峰。下岗职工曾享受过的高福利集体生活,随着企业的倒闭,如梦幻泡影般瞬间消失。当年下岗人员大多在35~50岁之间,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人生阶段,这些下岗职工普遍学历不高,都是十几岁辍学后接班进厂。下岗后。没有一技之长,习惯了集体生活,与社会严重脱节,还有许多年纪较大的职工,吃了一辈子大锅饭,眼看到退休年龄却下岗了。这个岁数再找工作,基本无望。当时政府针对下岗职工的安置方案是买断公龄及给予一笔钱,让职工自谋生路,此后双方再无关联,但很多下岗工人对此难以接受,因为工龄价值并无统一标准,许多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工龄,最终仅能拿到一两万元。而且,下岗职工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截留安置费的情况,资金虽已拨到厂里,却迟迟不予发放,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乱象频繁出现。腐败现象也随之滋生,巨额国有资产竟被管理层通过各种途径悄然转移,国企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下岗后多数人能领到的低保约为200多元。然而,90年年代通货膨胀率每年高达2位数,1994年甚至高达24.1%,下岗工人根本无法抵御通胀的侵袭,那时购买一辆用于拉货的三轮车都要花费上千元。有些职工在一个岗位工作多年,落下了职业病。下岗后没了厂办医院,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当年东北下岗工人的悲惨境遇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城市里下岗者随处可见,劳动力严重过剩,使得寻找工作难如登天。许多家庭甚至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在当地菜市场,每天都能看到一群下岗工人在等待捡拾菜叶子充饥。有一位下岗职工的儿子因偷东西被警察抓获,这家人因下岗前后生活落差巨大,自觉颜面扫地,竟在年三十的饺子里下毒,一家三口在除夕夜结束了生命。1995年至2002年期间,东北地区国营工厂至少半数员工下岗,占全国下岗人数的1/4。大量东北人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因此,东北每年都有大量人口外流。1999年一份对多地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下岗工人80%至90%,进入了社会职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以及过去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苦脏类岗位或临时就业岗位。相较于同等条件的男性职工,下岗女职工的处境更加艰难,苦力活干不了,就业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大量人员下岗,除了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还引发了犯罪率飙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资料统计,自1992年起,超过50%的犯罪案件作案者是下岗或失业人员。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现象,众多下岗女工被迫沦落封尘在东北,当年有很多男人每天骑车送自己的妻子到风月场所营业。妻子工作时,丈夫们就在门口蹲着抽烟,待妻子下班后再骑车将其带回家。他们下班后尝试过各种工作,却因无法维持生计,最终无奈走上这条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一些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跻身富豪之列。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就业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下岗潮逐步得到了缓解,牺牲一代人的国企改革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人说,90年代的下岗潮是壮士断腕之举,是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然而,在那些牺牲的一代人心中,那是一段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的痛。
后一篇: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