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厂的发展史
(2025-04-30 13:42:22)中国机床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关锡友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上世纪80年代当国内机床行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时,这位来自"中捷友谊厂"的技术精英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关锡友投身车间一线。不分昼夜地学习、实践。关锡友获得了赴日本和德国考察学习的宝贵机会。在国外他亲眼目睹了先进机床技术带来的巨大差异。德国工厂里机器林立,工人寥寥无几整个车间井然有序,洁净如新。这与国内工厂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深深触动了关锡友的内心。
他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机床行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关锡友回国后1993年他的推动下,中捷厂、沈阳一厂、沈阳三厂以及辽宁精密仪器厂强强联合,组建了新的沈阳机床厂。
面对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人才流失等问题,他进行改革:引进德国先进生产线,提升技术水平;将80%的工人转向销售,扩大市场份额;改革薪酬制度,实行计件工资激发员工积极性。1997年沈阳机床厂实现了扭亏为盈。
2002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工业机器展览会。关锡友带领沈阳机床厂的精英团队,踏上了远赴重洋的征程。当关锡友和他的团队抵达展会现场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展台被安排在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回国后关锡友将这次经历告诉了全体员工。
关锡友大幅增加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力求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沈阳机床厂陆续研发出了多项重要产品,包括我国首台卧式数控车床、首台摇臂钻床以及首台自动车床。公司赢得了多个领域的"第一"桂冠,让中国机床制造业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
2004年乘着技术进步的东风,沈阳机床厂成功收购了云南机床厂和昆明机床厂,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2005年收购德国希斯公司。这是一次冒险但也是一次机遇。沈阳机床厂一举跻身高端数控机床领域,标志着中国机床行业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终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凝聚了关锡友30多亿元心血的"数控机床i5"问世了。这款机床代表着国内顶尖的机床技术水平,一经推出就在业界引起了轰动。订单如潮水般涌来,沈阳机床厂的生产线开足马力,日夜不停地运转。
2011年沈阳机床厂i5机床的销量突破11万台,带动公司销售额飙升至惊人的180亿元,一举跃居世界第一。中国机床行业终于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了。
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关锡友发现180多亿元的销售额所带来的净利润不足1亿元。他发现问题出在机床的售价过高,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一次性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格。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维持销售势头关锡友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采取分期付款的策略。这个决定初期确实带来了可观的订单,许多原本望而却步的中小企业也加入了购买的行列。销售数字节节攀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问题开始显现。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无法按期偿还货款。大量的坏账开始堆积,资金回收变得异常困难。到2017年沈阳机床厂已经背负了高达百亿的银行贷款。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去职务。
2018年残酷的现实数字揭示了公司的窘境:净亏损高达8。64亿元有息负债期末余额飙升至123。46亿元。到了2019年公司的负债总额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700亿元。曾几何时沈阳机床还与日本山崎马扎克、日本天田以及德国通快并驾齐驱,跻身全球机床行业的前五强。然而短短8年时间,这个"世界第一"就从荣耀的巅峰跌落,沦为了一个负债累累的困兽。
2019年在"通用技术"的支持下,沈阳机床厂开始了艰难的重整过程。努力削减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管理效率。经过四年的破产重整,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从深陷亏损泥潭到重新盈利。
前一篇:让对方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后一篇:李嘉诚回信支持者:愚昧是人类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