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管理体系十分精细,通过下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其具体原理是:
(一)德国精益管理的基本战略是:
1)拓宽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减少系统的复杂性
3)合适的领导和控制原则:要求将为任务的责权和管理下放给承担任务的职工。
(二)德国精益管理的导入准则是:1、避免无效劳动和浪费;2、建立精益组织结构;3、标准化的导入;4、面向过程的控制。
(三)德国精益管理的基本方法:1、预防型的质量控制;2、价值创造链的集成;3、反求工程
(四)模块化的组织结构
生产单元:这是一种自治的小组织单元。Widemann对德国的2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74%的企业已建有这种单元;减少企业的层次:这20家企业中有21%的企业多于三层,58%的企业为三层结构,21%的企业为两层结构。
(五)团队工作:团队工作的基础是:1)职工的素质;2)下放计划功能和控制功能;责任和权利的统一。引入团队工作的目的是:1)通过赋予小控制圈以更多的责任,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2)加强团队内和团队间的相互支持;3)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4)通过拓宽工作内容,扩大责权范围和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5)减少横向的部门分割,改善工作流。
(六)德国的相互对话:通过组织单元间的相互对话,帮助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信息的交换,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协调情况。
(七)德国的可视化通讯
可视化通讯和信息交流的工具除了信息板外,还有挂图、布告、小册子、实物模型和电影等。尤其在制造系统中,时间、质量和成本是三个不同的优化目标。但在传统的制造系统中,这三者的很难同时优化,质量改善,则成本提高;周期缩短,则成本提高,质量下降。因此,时间、质量和成本构成了一个"神秘三角"。
(八)德国的精益管理与成组技术:可以看到精益管理中有许多方法与成组技术相似的。比如:1)按生产流程分解;2)车间布置优化;3)减少产品品种的多样化;4)通过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来减少企业复杂度、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