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何以一人能种上万亩地
(2014-03-09 19:42:54)分类: 基督神学 |
在美国,农夫一年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花在土地上,同时,他们也是机械师、会计、投资者,有的甚至已是千万富翁。
收入堪比中产阶级
3月的佛罗里达州,美国一年一度的农产品经典年会,在海滨城市坦帕举行,来自美国各地的农场主和各大粮食协会的头头们会聚,交流对市场的看法,农场主们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试图寻找任何能帮助预测粮价走势的蛛丝马迹。据会议新闻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与会农场主们的农场,平均规模为1.4万亩。
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女农场主黛比,她的农场只有3600多亩。不过,与她同行的格雷格表示,自己的农场规模比较大,有2.4万亩,一半是买来的,一半是租来的。土地采取轮作的方式,1.2万亩种玉米,1.2万亩种大豆,全靠自己和两个儿子耕种,只在农忙季节雇一个工人。
鲍尔·杰斯基是伊利诺伊州格兰迪县的一个农场主,农场规模在2.2万亩左右。他的两个儿子在芝加哥上班,土地全靠自己夫妇和妻弟夫妇四人种植,只在收割时节,才请两个工人帮忙。2.2万亩土地,给他们两个家庭带来50多万美元的收入。如果将机器维修、折旧费等全部花销去除,鲍尔和唐纳夫妻两人去年的净收入是11.5万美元。这个收入,即使在美国中产阶级中,也不算少。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积累,鲍尔夫妇买了2200亩土地,如今,这些土地价值160万美元。
格雷格已经依靠种地,成为千万富翁。在过去30多年里,他将自己的积蓄用来买地,目前,自己拥有的1.2万亩土地,都是自己分批买入的。如今,土地的租金每年每亩可以高达33美元到50美元。如果卖的话,这些土地的价格在每亩660美元到800美元。
目前,美国大约有200万名农场主,其中,只有15%的农民是专职的,他们生产85%的农产品;其他农民是兼职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他工作。
农业机械无人操作
美国农民何以一人能种植数千亩,甚至上万亩地呢?在美国谷物协会的安排下,我从坦帕市飞往鲍尔位于芝加哥西南部的农场,一探究竟。
下飞机,乘坐汽车,大约行驶一个小时,我来到一栋矗立在田野中央的独立别墅前。进入别墅,只见一楼的客厅装修不凡,在地下室,整齐摆放着一排厚重皮靴,这是他们下地时穿的鞋子。
在距离别墅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大仓库,仓库门一打开,只见地面停放着十几台大型机械。巨型的联合机,轮胎足有一人高,喷药机的折叠长臂伸展开来,足有30米长,还有收割机、翻土机、播种机、大型拖拉机、农用轨道拖车等,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小型工厂。
鲍尔说,单是购买这些机械,他就花了100多万美元。
这些“大家伙”,大多装有GPS定位系统,只要第一次通过人工驾驶将路线设定好,以后,这部机器就能自动操作,无须人工驾驶。
在离家几分钟车程的田野中央,矗立着9个圆锥形顶的铝合金大型谷仓,其中一个带有烘干装置。当玉米和大豆收割回来后,拖拉机直接将其拉过来,卸在地洞里,传输管道会将其传送至烘干机内,去除水分,然后,自动输送到谷仓内储存。
这些高科技机械,把鲍尔一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鲍尔告诉我:“我们一年只有20%的时间花在土地上,20%的时间进行机械的保养维护,20%的时间在办公室里研究市场,20%的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旅游。”
鲍尔自豪地表示,美国的农民就是一个多面手,不但会种地,还会修理和操纵各种机械,同时,也懂会计和投资。
利用期货锁定价格
鲍尔农场的生产机械和谷仓的投资,价值150万美元,一年的经营支出需要200多万美元。他们如何获得如此大的投资资金呢?
鲍尔说,他们种地需要的大部分资金是从银行贷的,几乎所有农场主,都会和两类银行合作,一类是小型的私有商业银行,另一类是农业信贷体系的合作银行。日常的营业贷款,一般会向小型私有商业银行借,购买机器、建仓库和土地所需的一次性投资,则会向农业信贷体系借长期贷款。
“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了解市场,还会到处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把握最新的信息,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鲍尔说,该地区活跃着五大粮商,每天,他们都会进行三次报价,出售粮食时他会和粮商们讨价还价,比较价格。
每天,鲍尔还会看期货价格,并在价格较高时,通过期货市场,提前卖出尚未收获的产品。因为价格好,目前,美国70%的农民已经卖掉了存货。去年,鲍尔收获的大豆、玉米,有80%被储存起来,还未进行交易。他说:“我看好中国还会购进玉米,价格还会上涨。”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农场主都和鲍尔一样,会利用期货市场锁定价格,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场主们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他们投资期货以对冲风险。
1987年由广东客山县移民美国的梁少华,从一名开大货车的司机,转换跑道变成了一名专门种植中国蔬菜的成功农场主。他于2009年9月;在新泽西州,从美国农民手中买下一座占地60多英亩的农场。
思路敏捷的梁少华说,他到美国25年,最初6年在餐馆、衣厂打工,后开大货车。“在9.11之前,一位搞农场的朋友鼓励我投资一家新农场,当时愿入股的人很多,但农场主只出租土地,不卖农场,当时我考虑将来会出很多问题,没有加盟,但此后,我一直留意买农场之事。”“9.11之后,一位地产经纪介绍我买下的这座农场,当时农场主开价100万美金,要价高我无法承受。该笔买卖拖了数年,2009年9月;美国农场主愿意以60多万元成交。该农场占地60 多英亩、有两幢不错的住房,还有一个大仓库。原农场主多年种植玉米、黄豆,在大仓库中养鸵鸟,我买下这个农场后只种植中国蔬菜。”
美国农民大都很富有,他们吃苦又勤奋,美国政府对农耕者实施相当优惠的政策。梁少华说,买土地政府不给贷款,但买农耕的机器等都给以贷款,利息是4厘。如愿意种玉米、黄豆,政府鼓励先买保险,如一旦遇天灾欠收,都能获得理赔。农场买任何用品都不打税,如农场需铺设地下水管,可向政府申请,农场主最多支付一半的钱,政府还负责免费安装。在美东地区,天寒时节无法种植,政府为保护土地,不让沙尘堆积地表,每年都免费发放一种特殊的草籽给每一家农场。他的农田沿着一条大河,种的蔬菜全部用河水浇灌,梁少华说,他只需填一张表,政府免费让他使用河水。
梁少华认为,农场工作不累,就是活太多,没完没了。在美国农场中的重活、累活都靠机器,播种机1万多就可买到,拖拉机4万多一台,都能分期付款。自买下农场,他投下20多万买机器、买工具、造温室大棚。农场土地多,主要靠露天种植,种植蔬菜的主要农活是定植秧苗、除草、收摘蔬菜。
梁少华说:“每年11月、12月、1月;美东地区是农闲之时,农场不请员工,另9个月都请人做工。一般会在华文报上登招人广告,应征的熟手不多,几乎都没干过农活,熟手往往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农场包吃住、工资也不少,但年轻人嫌弃在太阳底下作业,兴趣不大。”
梁少华认为搞好农场的关键是:1、有技术高的农科人员指导;2、有管理经营的人才;3、资金充足;4、获得良种;5、与政府农业部保持联络;6、具宽阔的胸襟;7、舍得放下儿女情长;8、有梦就要拼命追。
如不懂英文,没有技术,没有执照,蔬菜种得再好,也不敢、也不能上市卖。
有地的人,种几畦美丽的鲜花、采摘自己栽培的绿油油蔬菜,是城市人向往的另类生活之梦,但有60多英亩的土地,脸上却不能绽放笑容。梁少华说,做农场,就得冷落妻儿,抛开家事,在农场打工者也得如此。农场远离城市,不可能每天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农场中每天有太多的活不能不做。如每一块菜地都会长出各种野草,它们时时和蔬菜抢地盘,每天都需用除草剂。用了除草剂后,蔬菜才能长相好,消费者才能满意。
“现代农夫”梁少华,为开农场,已付了3年学费,但还有很多困难需面对,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在农场的住处离菜地仅百余米之遥,但他的雄心壮志万千丈。梁少华说:“三年中;我将原农场的两幢房屋都做了大整修,农场的其它面貌未进行太大的改变,尤其农场的外围,依山的整片土地仍未开发出来,我的梦再需三年才能实现。”
短短3年时间,梁少华靠种菜已能做到收支平衡,还为不少赴美的华人解决生存之路。将农场变成果园,全部种上果树,“前景”当然很可观,很多美国人不吃中国蔬菜,但优质的水果能打开美国市场。
如今;一般园艺公司的柿子苗是55元1棵,梁少华已种了10多棵,3年后;就能采摘到美味的柿子。梁少华通过互联网买到19美金1棵的柿子嫁接。他说;“我不得不精打细算,这些嫁接苗,需5、6年之后结果,但买100棵能送100棵,经5、6年后我就有一片柿子林了。”
早期赴美的梅宇键为菜农,耕作的方式与梁少华不同。
来自广东台山的梅宇键,是纽约法拉盛的大中华超市的主要供货商。原学建筑专业的他,到美国后在中国餐馆打工,2002年进入美国农夫行列。梅宇键说,他的姐夫喜欢种菜,但不会经营,就请他帮忙。农场这一行,接触的人多,要与各上下游人士打交道,对蔬菜的质量更要严格把关,农场盈利的关键是:找到良种、掌握种植技术、不断更新农耕的设备,及同时经营几个农场。
梅宇键在美国务农10年,他没有买农田,他经营多家农场都是租地主的土地。他认为选地很重要,一般他都先租用3年。他说;为方便经营管理,每个农场之间应相隔不远,只需开车10-15分钟。最初,他在岱力佛租了150亩土地。3年租约到期后,他又在该地区另租130亩,在新泽西租50亩。办了3 个农场后,他又与人合伙在墨西哥经营另一个农场。梅宇键说;在西方种地也得靠天吃饭。在墨西哥种植的蔬菜运到纽约要5天,租墨西哥的农田比美国贵,但冬令时节唯那边可以耕作,有收成。冬季纽约供应的蔬菜、水果大部分依靠墨西哥农场,那边已有好几个华人租1公顷到200公顷的土地,专门种植华人喜欢的各种蔬菜。
每天纽约各大华人超市都有专人向华人农场主联络订货,农场主之间最大的竞争是“你有,我也要有”,尤其台风来的时候,谁有货谁就是赢家。梅宇键说,现在成本比原来贵多了,肥料从6元一包涨到15元,运费是4元。他请40个工人,包吃住,每个人的工资是2000—2500,还要为工人买基本的保险,这些项目,农场主之间是不竞争,都要支出。他说,华人喜欢的蔬菜还是得靠华人种植,这一行的“钱景”无限,并非一定要有大量资金才能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