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黔东南(12)后羿后裔今在何方--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本系列结束篇)
我们这次黔东南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是探访一个革家寨子。
关于革家人,百度名片说:“亻革家人(亻革,音
gě,字库中无),中国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政府现在暂时将其归为苗族的一支,但,他们却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
根据领队的介绍,革家现有五万多人口,现在他们的身份证上也已明确改为革家人。说明革家是被官方承认的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以外的未识别民族。我们此行只能作粗略探访,吃不消研究,说探奇猎奇也可。
都说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我们六天的活动,四个晴天,一头一尾都是阴雨天,正好平均三日一雨。

当地老乡已盛装等待我们到来。


带领着我们弯弯延延地进入村寨。

这是老年妇女的服饰。

这是中年妇女的服饰,老中青少的服饰有严格区分(后面再介绍)。

路边人家的柿子树结的满树柿子引起我们一阵欢呼。她们中几位嗖嗖地上去说是要摘几个给我们尝尝。


头帽上有一支银箭,射日英雄的后代哦。



吃过柿子,那边已经排好队伍唱着山歌迎接我们了。


革家女孩的银抹额,为一条薄银片,上印凸形太阳、星晨等图,佩戴时,弯成弓形,与发簪相配,形似弓箭。抹额上的太阳纹,与汉代日光铜镜上的图案如出一辙。

跟苗寨一样,端着酒壶、酒杯,要过一道“拦门酒”。

虽然这是有组织的带有一定的表演色彩,但你很难想象他们有多淳朴多自然。

革家佩戴银饰,有严格的年龄之分。女童一般只带饰有菩萨片的童帽。六七岁至生育以前,无论家境贫富,均须佩发簪、抹额和戒指项。子女长至七八岁,母亲方卸戒指项。为祖母方去抹额,为曾祖母始卸发簪。这些按年龄佩戴银饰的风俗,与古代生殖崇拜有关。

跟贵州很多村寨一样,村中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幼儿的学前教育是个问题。

大山深处,小平地总还是有的。他们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比苗寨看到的要奔放热烈一些。

跳着跳着,吹芦笙的男子便会去踩女子的脚,与苗家跳芦笙相同。这源自于“踩亲”:正月革家男女青年进行吹芦笙、跳踩亲舞,俗称“踩姑娘”。于吹芦笙时,男子为试探女子之心情,则以脚尖轻轻踩住女子脚背,姑娘若有意,便含情脉脉地一手轻拍男子之肩回敬,以示相爱。

几位老奶奶说还是她们跳得好。有了前面的介绍,我们就看得出这两位老人是“曾祖母”级别的。

板凳舞跟苗家是一样的。



小孩子上场了。他们围着圈乱跑一气,顾自哈哈大乐。

整理整理辣椒,把里面的翻出来。很自然吧?拍电影找群众演员真该上这儿挑。

唱着的是酒歌,流着的是烧酒。


刺绣作品交流。革家刺绣多用于蜡染服饰作配。资料说:据史书查考,早在行泰两汉,就有“椎髻斑衣”的陈述了,而今革家妇女头顶绾的椎脊形状发髻和上身穿的蜡花衣,可与“椎髻斑衣”互为印证。到三国、唐、明、清、民国历代,史籍累计不鲜。千百年来,革家妇女衣冠服饰几无多大变化。在形制上长期保持稳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固然与适应自然环境、劳动生活离不开,而民族的风尚和民族心理素质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挂在树上的吊床。

小孩子在追赶嬉闹。



最后,演示了一段“女儿出嫁”。

女儿出嫁离家门时要哭的,这位“演员”怎么也哭不起来,不断“笑场”重来。

男方聘请妇女二人,另挑担二人去迎亲。迎亲妇女须由公婆健在、儿女俱全、人品好、家庭丰足、能歌善舞者担任。

迎亲的男女以及新娘子都是要喝酒的,虽是表演,酒还是真的。



“新娘子”最后还是喜笑颜开的离开了“娘家”。


深秋季节,满地银杏叶子。
好了,终于发完了12个“醉美黔东南”的系列图文篇,对这次摄影采风之行也算有个总结交代。由于认真地拍了些照片,所以一路见闻基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当然回来后还核对了部分资料。水平有限,500余张照片中能称为“摄影作品”的很少,只是供各位朋友浏览参考啦。这是我第一次有计划地整理图片、发表博文,还真得感谢博客,四个多月来结识了天南海北的不少博友,学到很多知识技能,开阔了视野,另外,电脑打字已快了多倍(尽管还是慢)。呵呵,接下去西藏内蒙东北的以及浙赣皖等的照片逐一整发(新疆云南的已发),乐在其中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