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4日,我们起了个大早,前往库车县城以北64公里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出县城后不久,便见到公路两侧,群山环绕,怪石林立,由红,黄,绿,白多种色彩组成了千姿百态的山峰。先领略一下“雅丹地貌”吧:




千百年来在大自然神力的雕琢下,有的像桂林的“石林”;有的像西藏的“布达拉宫”;还有的像摩天大楼;原始人类居住的石屋……。


这是“布达拉宫”

这是“盐水沟”,可有名气了,这一带也叫“盐水沟”景区。
总不能老是停车拍照吧。下面是车行途中所摄景象:

真以为是野骆驼。



克孜尔里亚山,古称“北山“,也称“赤砂山”,赤砂山色彩呈红褐色,在阳光照射下,烟雾缭绕,似燃烧的火焰。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摄人魂魄的景色。

途中偶遇。
天山神秘大峡谷地处天山山脉南麓、库车县城以北64公里的山区,海拔1600米,最高山峰2048米。大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型山体群组成,当地人们称之为克孜利亚(维吾尔语意“红色的山崖”)。

大峡谷入口处。买了门票,进入景区,今天管理部门运来很多箱崭新的工程帽、水上救生衣,入景区即人手一套,叮嘱入内必须穿戴。

大热天的如此穿戴,疑惑着,想来是防山体落石。不是吗?进入峡谷口子,就时不时要侧身、要弯腰。


时常在悬崖下行走,象有个裂口的大山洞。

时而见天,时而蔽日。


虽然峡谷不完全连续,但你总是要一次又一次走进峡谷—真的是“狭谷”。



峡谷中常见这种通红柔漫的光线。

峡谷中有不少支线峡谷,各自又不知道通往何处。恍若迷宫。

谷底一般都是这样的半湿半干河床。
大峡谷的神秘之一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阴声与怪气。若傍晚只身漫步在峭壁摩天,四周幽暗,风向不定的峡谷内,常会听到阴森怪异、时强时弱的呼号声,偶尔会听到震撼群山,古怪惊魄的空谷巨响,势如雄狮狂吼、地震山撼,令人大有山崩地裂之恐惧。

大峡谷的神秘之二是神影奇变使人惊恐。如谷内的灵光洞,定睛仰视,洞内有一身穿银灰色罗裙的“仙女”在挥动双臂翩翩起舞。当然也不是时时如此的,我们想惊恐倒没被惊恐到。
有些突兀的岩石、山峰,像这像那的,有的是。这些我兴趣不是很大。

你看图下方巨石象不象佛头侧影?

大峡谷的神秘之三是神水、神风之谜。谷内多泉溪,少光照,峡深谷幽外,还在于谷内有一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忽上忽下,类似天然空调的神风,万古不歇。有一神奇的含羞水沿谷底时隐时现。用手在绵沙中轻轻堵拦,溪水则含羞而潜;提脚一踏,水则向后倒流。

据介绍,1999年秋,当地一维吾尔族青年毛吐地,在上山采草药时无意间摸进大峡谷,当他登上洞窟右侧的半山腰时,突然雷鸣电闪,骤降大雨,在他进退两难之际,有幸发现左侧不远处的峰崖上有一洞窟。为暂避阵雨,他小心翼翼地向洞口靠近,出乎意料的是,当他钻进洞内环视四壁,竟发现这是一个从未听闻过的千佛洞。当时,洞口堆积了不少泥土,显然是被封闭了多年。
由于此地属库车县阿艾乡所辖,故今命名为阿艾石窟。在公元10世纪后佛教衰亡的历史过程中,阿艾石窟由于地处人迹罕至的大峡谷悬崖上,不易攀登,受到人为的破坏程度较轻,相应石窟内佛像壁画仍保留着原始构图的细密,色彩绚丽,形象逼真,端正华贵之特色,
在整个壁画条幅中,共有汉文墨书榜题及龟兹文题记23处,详细书写着某佛供养人的姓名,如申令光、李光晖、寇俊男、寇庭俊及彭、梁、赵等中原汉人姓氏。充分体现出汉与龟兹文的早期融合。这一千佛洞的发现,拉开了神秘大峡谷拥抱游客的序幕。
如今,在新疆境内保存较好,具有中原文化风格的石窟目前为止仅此一处。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而言,阿艾石窟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永载史册。

后来在谷口两侧半山坡上还发现了汉代冶铁、炼铜遗址。看来,人类文化活动的渗透力十分顽强,几乎遍及地球每一寸土地。


峡谷南北走向,全长5000多米,是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山洪冲刷而成,真是我国罕见的自然风景奇观。

又见苍穹。

重返人间。
出了景区,交还工程帽、水上救生衣。众客官看了以上照片应该理解穿戴这些装备还是很有必要的吧。但为什么刚巧今天我们会是首批使用者呢?

大峡谷口子四周的山景。

一座山峰一种颜色,当然这一带山体最多的还是红褐色。要不怎么称“赤砂山”。


鲜花献给天山神秘大峡谷。
在新疆旅游别想按时就餐,下一顿何时何地吃些什么,常是未知数。景区口子外倒是有几家餐馆,但我们来时已观察过附近公路边有家维吾尔老乡开的简易面馆,估计很有风味特色,还是去那儿吃吧。继续上图:

我们要了面条。这是切菜的大姐。


辣椒是少不了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做菜了,只能要求少放一点。

我们就餐的图片很精彩,恕不公开啦。发几张店主人的照片吧。


吃饭时听说昨天下了一场雨(用我们这里的概念说应该是小雨),结果导致峡谷内山洪暴发,泥石流不幸冲走了两位母女游客,所以今天景区采取了安全措施,发放工程帽、水上救生衣,一旦有下雨迹象则全山谷劝回游客。
库车县的年均降水65毫米,在南疆就不算太少了(我2008年还去过年均降雨量只有17
mm的若羌县—有两个浙江省面积大小,人口才3万,图片以后再发啦)。干旱是平常事,我一直纳闷不解:下这么点雨,给干旱的土地润润渗渗还不够,怎来的山洪暴发呢?但事实就是如此,我2007年又到南疆,又想游览天山神秘大峡谷,可是到了峡谷口子,却被告知因即将有雨不得入内;在南疆,还亲历了几次洪水冲毁公路的情景(有图有真相)。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生态十分脆弱的地方。
哦,闲话少说,继续发图。有鼓励的吗?

这是库车河,流下去就是盐水沟,再流下去到库车县城。

河边成片的红山石林:



这些都是在公路边隔河拍摄的。当时我只有一支18—200mm的腾龙镜头(相当于135相机27--300mm),已经感到满意啦。

对岸这些奇异风光可能至今也未能开发旅游。新疆的旅游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
今天下一个游览的地方是开凿时间比敦煌莫高窟还早400年的克孜尔千佛洞,从天山神秘大峡谷回库车县城中途在“盐水沟”附近有一条岔路往阿克苏市方向走的。转过了岔路约10公里左右能远眺一个很大的石油工程,库车是“西气东输”的主要基地。

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西距库车73公里,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
“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3公里。 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
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早在1961年,克孜尔千佛洞就被国家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石窟则是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据考证,我国古代有名的高僧 —— 鸩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 7岁出家, 9
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 12 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公元 401
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铜像矗立在克孜尔石窟前。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

我们只能参观少量几个开放的石窟,相机一律寄存在景区大门外,严禁拍照。下面给几张从网上下载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克孜尔石窟群现存壁画约
10000平方米,有关资料说,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中国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苏蒂婆就是龟兹人,他所创的著名音乐《琵琶曲》被定为唐朝宫廷的宴乐。

克孜尔石窟群附近景色。



拍到草丛里一只小蜥蜴。
返回库车途中与驾驶员交谈了解库车其它旅游区情况,结果是又在此多呆一天:明天去看看塔里木河胡杨林吧。随意性的决策只会产生随意性的结果:期待着的未必很满意,无意中遇到的却产生了终生难忘的震撼。

8月4日的旅程回顾汇报到此。水平有限,热情有余,众客官多指正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