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并不是曹雪芹凭空想象出来的,到过颐和园,你会发现,“太虚幻境”的牌坊其实就是颐和园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从仁寿殿南侧穿过一带土岗,曲径进入玉澜堂前,景色豁然开朗,一派湖光山色呈现眼前,这与进入大观园的情形何其相似?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值得注意的是清漪园里有乾隆“燕台大观”摩崖石刻。当然乾隆也曾为圆明园的画图题写大观二字,这也是有些学者认为大观园是圆明园的缘故。甚至有学者将大观园锁定为畅春园。
乾隆年间,清漪园为帝后游园饮宴场所,玉澜堂在清漪园时是乾隆帝的书堂,东配殿是霞芬室,西配殿是藕香榭,连名字都跟《红楼梦》里的藕香榭相同。
玉澜堂后院有假山,院西有夕佳楼,又有书库——宜芸馆,还有近西轩,道存斋,而乐寿堂在清漪园时是二层楼,内部两旁作成仙楼,一楼是书斋,二楼供佛,乐寿堂东跨院有一眼水井。永寿堂西跨院高处有一个叫做“扬仁风”的小殿,还有个“凹”形的荷花池,这让人想起“凹晶馆”来了。
清漪园时,院中水池北面有一座大殿,叫“乐安和”,后出抱厦,两侧和后部有夹层的仙楼。只是道光年间拆毁了,一直未恢复。而且园中有抱厦的建筑不止一处。宜芸馆只有后抱厦,乐寿堂和玉澜堂都有前后抱厦。凤姐的住处是有抱厦的。探春和凤姐在园中议事的地方也有抱厦。
当然院子里有戏楼,却是光绪年间建的。万寿山那里还有“花承阁”遗址,咸丰年间被毁,包括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六兼斋,整个建筑坐落在高台上,西面山谷里一片桃花,这桃花颇似稻香村附近的桃花。光绪年间又建了乐农轩等农舍类建筑,这就近乎《红楼梦》中“稻香村”的布局了。
其实,在乾隆清漪园时,园中就有农耕区。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漪园时期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情趣的景区。这里才应该是“稻香村”的原址。
园中还有乾隆年间建的后大庙和慈福牌楼,以及须弥灵境遗址,四大部洲建筑群,云会寺,善现寺遗址,构虚轩遗址,赅春园遗址,“构虚轩”有乾隆诗讲述名字由来:“莫惜三春远,应知万景该。兴言何以构,原是自虚来。”也许乾隆看过《红楼梦》,也许《红楼梦》本是乾隆原著。
前山的写秋轩似乎应为“秋爽斋”,养云轩东配殿名“随香”,西配殿名“含绿”,这让人想起宝玉为怡红院题的“红香绿蜡”来了。不过养云轩门前有小桥,更像是宝钗香喷喷的“蘅芜院”。
景福阁在清漪园时,是二层楼阁,“众香界”和“智慧海”五方阁,宝云阁,都是佛教建筑,也许妙玉在这里住过。
从延清赏楼的“彩仗丽寅阶星辉云烂,珠华凝甲箓七淑年和”对联看,这里只怕就是“大观楼”。而“清赏”也恰恰是“观”的意思。
另外,德和园是在乾隆清漪园怡春堂旧址上建的,提供这一信息的网友也疑心这怡春堂就是宝玉的怡红院。当然现在重修的许多建筑没有清漪园时壮观。
而且颐和园里不乏乾隆提写的对联诗句。绣绮桥有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这可能是黛玉名字的由来,而在乾隆时,这里有水闸,大概就是宝玉看《西厢记》的地方了。
而那个石舫更是让人浮想联翩,那该不会就是宝玉抱着不肯放手怕林妹妹乘船离开的洋船吧?
而且园中牌楼题字有“瑛日”二字,只怕是神瑛侍者的由来,还有“镜月”二字,只怕是“水中月,镜中花”,或者“风月宝鉴”的由来。
颐和园是1750年建设的,十年后,曹雪芹才过世。红楼梦写了十年,乾隆建设颐和园时,曹雪芹才开始写《红楼梦》,可见大观园就是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当时以清漪园为中心连接周边四个园子,属于扩建园林。所以说有的建筑当时已经有了。这也符合大观园扩建的描述。
那么曹雪芹影射着颐和园或者说东宫清漪园来写《红楼梦》必然会有麻烦。看过颐和园的介绍,我不得不认为曹雪芹写的的确是皇家轶事。而光绪和慈禧似乎还很乐意认可《红楼梦》的说法,有意无意间将颐和园改造得和“大观园”更为相似了。
“脂砚斋”表面看似乎是书斋里有砚台和女人用的胭脂,其实,脂砚斋的谐音是纸砚斋,也就是书斋里常有的纸砚,而这个纸不是一般的纸,而是圣旨的”旨“,当然是月下读书批点,那么脂砚斋就应该是当时的皇帝——乾隆,曹雪芹活着的时候没能写完《红楼梦》,或者没能出版《红楼梦》,那么,出版此书时,有人批注,却能不让众人知道是谁,谁能做到呢?一是出版商自己批注,恐怕出版商没这个才华和必要,高鹗也不必批注,完全可以直接修改,甚至把要说的话加进去。再就是皇上亲批,下令不让外传。这个脂砚斋,不可能是曹雪芹遗孀,她没钱,她的批注也不会被出版商加进去。更不可能是皇室的女人——皇妃,皇家女子的文字是不可以外传的,何况是批注这样大胆的言情作品。只能是个男人——有权势的男人——皇上。
注:参考资料主要来自颐和园官方网站和“颐和吴老”等网友以及百度搜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