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评卷感悟与反思

(2011-08-14 19:03:32)
标签:

杂谈

71,我参加了校四年级数学期末测试评卷工作,这次评卷,我的感触颇多:

感触一:试卷就像一面镜子,考试一完,教师马上能清楚地发现自己平时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所以一次有效的考试对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感触二:夯实双基是确保质量的前提。这次四年级整体成绩不错,年级平均分达94.52,这与每位数学教师平时重视双基,狠抓落实是分不开的。

感触三: “习惯决定成败”,这次评卷中,发现但凡书写工整、答题规范、审题认真(会在关键字词上进行了圈点勾划)的学生,答题正确率就较高,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考试成功的保障;

感触四:用笔与书写要引起注意。从评卷中我发现有的班级用笔不够规范,部分学生用铅笔答题,有的学生书写较差,卷面不够清楚。现在的数学试卷既然有书写分占比,那出现以上现象的学生就要被酌情扣分了,多则3-4分,少则1-2分,这些分数被扣,任课教师该有多心疼啊!

感触五:现在的试卷命题更关注生活、更重视过程与方法了。本次命题以“测量铅笔的长度”读出小数,以“比较三、四、五年级的数学书价”、“用布料做裙子”、“乘车”、“计算学校合唱舞蹈队的人数”等作为创设应用情境的素材既考察了学生小数加减、乘除的知识,又检测了学生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知识;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四边形归类”、“数一数三角形与握手次数”、“用火柴摆正方形探索火柴根数等题目,要求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中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验证,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和规律,既考察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也发挥了考试的导向功能,促使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参阅的第一题填空题的情况谈谈自己的评卷反思。

第一大题填空共14题,占一个版面,这个大题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内容有:小数读写、小数的意义、单位换算、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分数互化、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和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四边形的归类与整理,试卷内容紧扣本册目标,全册每个单元知识点都有涉及。该题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大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力度,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思维的考查,较完整的体现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在改卷中,整个年级基础知识的落实程度令我叹服,113小题中除两、三题的正确率达95%以上,其它几题正确率基本上达100%。但美中不足的是第14题的正确率太低,虽然有的班级达50%多一点,但有的班级只能达10%左右。错误的形式五花八门:有的是梯形概念不清,有的是搞不清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题目要让他做什么,乱画一通。从第14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的概念不清,课堂中操作体验不够

该题要求用图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就按顺序进行了整理;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主要特征,也没去寻找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搞不清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教学时操作体验不够,也许是分类时特征强化不够,再加上小学生对抽象的图形概念缺乏理解,如果复习时不加以整理、落实,那考试时就容易混为一谈了。

二、教师对教材重点把握不够,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

 本册教材在“认识图形”单元中安排了三次分类活动:一是图形分类,二是三角形分类,三是四边形分类。 通过上述认识图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类不仅是认识图形特征的重要方法,也是了解图形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还是整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们不仅要安排大量的操作体验与分类练习让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归类与整理的学习方法,让这种方法练习延续到后面的每个单元,每上完一个单元,就可以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加以整理,用表格式、括弧式、集合式、知识树式等多种形式进行大量的练习,既复习了各单元的知识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目标只停留在掌握图形的特征与性质上,教学时只是为了分类而分类,照本宣科,忽视了归类与整理方法的培养,只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结果一到考试应用,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不过,从本次的测试与近几年的县市抽测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基础知识教学是比较扎实的,但纵观这几年的试卷命题方向,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今后的教学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研读文本,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课标是方向,教材是基础,学生是根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做到脑中有书,心中有生。因为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教师自由驾驭课堂的基础,对学生的了解是决定教学方法的关键。至于对教材的把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独立钻研教材。课前吃透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点。还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层次要求,把握教学重难点、训练点、深度、广度和密度。二是发挥组内教研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做示范课,年轻教师上公开课,还可以多上上同课异构课,加强说课与评课交流,长此以往,对教材的把握肯定会有帮助。三是发挥集体备课作用,同年级的教师经常坐在一起,合作探究,集思广义、思维互补,为更准确的把握教材提供保障。
二、关注学情,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从测试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方法缺失严重,解题缺乏策略支撑,模型思想、有序思想、转化思想、空间观念及综合运用能力都有待加强。像上面提到的第14题看,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于培养。郑毓信教授说:“数学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这里所强调的“联”是要求数学教师不但要关注知识点的教学,更要重视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开放的、网络化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每个单元教学前,教师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定位,单元学习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整理,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注重理解,在“发展思维”上下功夫。

教学时,我们要认真选择和设计促进学生思维投入的数学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在整理与反思中建构知识体系,把握数学的本质与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数形结合,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可以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可以把握整体,突破常规,以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注重知识的活用、习题的精选。努力做到重点内容专项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本质问题变式练,关键之处强化练,易混部分部分对比练,错误之处追因练。让学生的思维在理解中求发展,在训练中求创新。

四、持之以恒,在养成习惯上下功夫。

播种习惯,收获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学好数学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把良好的习惯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学习环节中。读题、审题时要一字不漏并做好点划圈画;思考问题时做到有序、不重复、多角度、多侧面;解题时引导学生讲策略、重方法、写详细过程;书写要认真工整,卷面要清楚整洁;画图要规范,计算要细心,草稿要打分。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不至于在考试时失去不该失去的分数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使产生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1年08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