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创新结缘 西南交通大学 于泽洲
http://s2/mw690/002sNgcDzy79awgnIyZ71&690
简介:于泽洲,章丘四中2013届毕业生,高中时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凭借创新成果获得西南交大自主招生资格,现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大学本科期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一次,优秀团干部和创新之星三次,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第一发明人拥有NEB专利包(十二项发明专利)团队创造的“一种能降噪发电的声屏障NEB”获得深圳启富证券两千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目前已与中国中铁签约,在中铁高校实验培养基地攻读硕士学位,校企联合培养。
2012年冬天,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来章丘四中进行“创新教育、教育创新”的专题报道,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仅有一个实用新型专利但是渴望创新热爱发明的高二学生,喜欢与负责创新教育的李昌旺老师进行交流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记者当时来四中创新基地采访的时候正好缺少一名讲解员,李老师就让我去负责讲解,在之后的报道中,记者误把我当做是那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我自己偷着乐但是也觉得是不是自己应该也能搞出同样厉害的发明呢,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刘校长创新改变未来的校园风气带动下,在李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又成功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而这次美丽的误会,让我和创新结缘。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类似于四中的实验班,有着严谨求学和创新开拓的学院风气,交大治学风气优于平辈,而茅以升学院更是要求严格,且有着令人讶异的奖罚淘汰机制,在这里读书的日日夜夜,都要求着我不断努力上进,在成绩和创新比赛中让自己不落于人。
作为一名学习机械及材料工程的学生,我深感自己在动手和操作能力上面的匮乏,在团队合作中,努力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课余时间参与了学院的兼职,操作高频疲劳震荡机并维修相关设备,一次偶然的机会,亲手操作并测验某型号国产战斗机的起落架角钢耐用性,也是第一次去成飞611所看到了偌大的战斗机原型机,系统的协调和环节操作都要求极高,带我们进行讲解的教授也平静讲述了从一无所有到国际领先的战机设计发展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突破靠的就是自己在高中所学习到的头脑风暴和发散思维。
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面,先后组织团队参与西南地区物流设计大赛,因为其设计视角和编程的独特性获得专家们的青睐,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数学建模大赛苏北赛和“深圳”杯中也小有斩获,撰写投稿的论文《沉积行为对高强钢表面电火花沉积》《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electric spark deposition technology of depositing Micro/Nano scale wear resisting material on the the surface of the 35 CrMo steel》被SCI期刊录用。
http://s7/mw690/002sNgcDzy79axa9Jn886&690
http://s12/mw690/002sNgcDzy79axadhP5bb&690
http://s7/mw690/002sNgcDzy79axaimc636&690
2016年夏天,我们NEB降噪发电团队一路过关斩将,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参加 “荣威新能源杯”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获得二等奖,在江苏大学礼堂里接过岑可法院士递过来的奖杯的时,仿佛高中的期望一下子实现了,终于搞成比高中讲解的发明专利更厉害的产品,而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获得了研究生保送条件。
在参与创新活动和竞赛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在去做一件事情或者发明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个误区:以始为终的创新。“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会害了创新,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滑稽的假设——“我知道我要什么结果”而创新恰恰是一种未知的化学反应,没人知道最终会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团队一起做降噪发电项目,开始不知道要做什么东西,一年积累下来,屏障、喇叭、多孔发声器各种各样的装置,PVDF材料PZT压电膜和陶瓷压电膜各种发电材料,大家列了一个表格,然后一个一个knock out,这种一天一天磨合的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的。因为磨合的不仅仅是团队的配合,更磨出了我们团队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甚至在参加校赛省赛和国赛的时候,团队的设计作品都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东西,而是发现现存的装置有缺陷,我们能改善或者改变现状。所以创新不是目的,而是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于创新的一点点浅薄的认识,感谢四中提供了这个平台,感谢刘校长和李昌旺老师对我的帮助,没有老师和母校提供的基础和当时的创新萌芽,可能不会与创新结缘,而与创新结缘,就更想要在创新创业和发明创造这条路上一直前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