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路,从未中断 清华大学博士 肖中阳
http://s1/mw690/002sNgcDzy78CM8iV0Y90&690
简介:章丘四中2010届毕业生,在高中提出多项优秀创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三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大学期间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标兵,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人民奖学金,华瑞世纪奖学金,长安汽车奖学金等奖项。负责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两项,校级科技创新项目两项,机械赛项目两项,目前已申请专利三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一项。其负责的科技创新项目“基于人体工学的可穿戴式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获得世纪杯特等奖等奖项。2014年12月份因学业优秀,创新素质突出直接保送到清华大学读博士.
创新在四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高中期间我有了不少创意,还申请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我学会了很多创新方法,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种创新的思想:我开始用创新的眼光去看问题、看生活。平时看到一个机构、一项设计,甚至一个政策,都会问自己它有哪些创新点,好不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善,该怎么改善。
推开创新之门,我看到了科技为生活带来的进步。那时我就立志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造出先进的机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创新在大学---一路坎坷一路收获
走进大学后,我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相反,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更丰富的创新活动,为我推开了一扇更大的创新之门。带着高中阶段积累的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我从大一就开始主持校级科创项目,并获得每项1千元的资金支持。
高中阶段的创新注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学阶段的创新更结合工程,要求我们不但想出解决的方法,更要努力去想办法实现。接触第一个项目时我感到非常迷茫和无助,因为几乎每一个产品都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在选题上要避免太难太大,另一方面要培养自己查找文献、寻求帮助的能力。记得北交大一个负责学生创新的老师说过,很多知识你可以不懂,但是不能不知道。带着对创新的热情,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指导老师,找学长交流学习。到大二我申请了国家级项目,并获得每项1万元的资金支持。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参加校世纪杯(全国挑战杯预选赛)并获得特等奖。到目前为止(大三上学期)我已经做了6个项目,在项目中除了更深入地学习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学科,也学到了很多将来工作中有用的应用软件,如solidworks,Catia,Ansys,Adams等。
创新对我的学生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与一群同样对热忱于创新的同学一起加入了学校的机械俱乐部,每周都开展应用软件培训,为大一的同学培训软件知识。无偿的培训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软件的掌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为帮助他人、传播知识的喜悦。科技创新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积累了宝贵的人脉。
创新在未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在查阅文献的时候我经常去IEEE等国外网站检索论文和专利,这让我大开眼界。我发现国外技术的先进和成熟,同时看到了国内的落后和不足。
就拿我的专业车辆来说,像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了100多年,而我国真正的汽车技术才刚刚起步,很多技术都依赖于国外,民族企业发展十分受压制。一项技术,外国人申请了专利我们就不能使用,而仅仅靠山寨别人的技术显然不会有出头之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工科学生,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正向开发,解决技术上的难点,做出比国外更实用、更安全、更经济的工业产品,建立中国品牌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每个大学生的梦想。
时光如梭,从高中第一次听李老师讲座,到现在带领团队一起做项目,从第一份创意书的提交,到一本本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的获得,创新已经陪我走过了七年的时间。在创新的路上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是更多的是想出创意的兴奋和学到知识的喜悦。我在创新之路上付出了很多汗水,科技创新也赋予我太多太多。非常感谢我的母校章丘四中,我的启蒙老师李昌旺老师,是他为我们打开了创新之门,让我们之后的学习生活与众不同。愿母校科技创新事业越办越好,愿学弟学妹们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佳的创新成绩!

加载中…